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639节


“其实,王某之前在光城,听大王说过很多想法,其中一个构思,让王某宛若醍醐灌顶...”

王越开始进一步解释西阳王做出如此决定的缘由,诸位股东闻言正襟危坐,认真听王越所说西阳王的精妙构思。

钱不够花,怎么办?

好办,举债,这种事并不是没有先例,成语债台高筑,典出周代时,周赧王欠债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

而王越之前到光城,和西阳王商议如何解决缺钱的问题时,西阳王提出一个构想,那就是黄州官府向民间举债,但举债的方式很特别,就是发行“债券”,让民间人士认购。

一张面值一千文的债券,为期一年,期限到了之后,手持债券的人到官府兑现,除本金一千文之外,还有利息两百,也就是说,这债券的利息是二成。

简而言之,官府发行债券,用利息来吸引百姓购买,从而获取大量资金,缓解财政危机,而债券的交易是你情我愿,不存在官府强行摊派的问题。

听到这里,在座众人先是一愣,随即拍手称妙,若官府以这种方式举债,那真是一招妙棋,以黄州官府的信用,一旦发行债券,恐怕就会被人抢购一空,筹措巨资不成问题。

可为何西阳王不采取这样的措施筹钱呢?

面对众人的疑问,王越道出其中缘由:如今正值朝廷局势好转之际,若是传出黄州总管府举债的消息,这在河南、两淮各地那些墙头草听来,会有何想法?

宇文氏快撑不住了,竟然靠举债才能打仗!

不仅那些墙头草这么想,奸相一方必然会欢欣鼓舞,所以此举极有可能影响到人心向背,西阳王正是拿不准举债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有多大,才放弃这一构思。

王越怕大家不理解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后果,便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

某作坊主,家大业大开销大,作坊是负债经营,全靠借钱维持运转,就在这时他要嫁女儿,那么,给女儿的嫁妆是特别丰厚,还是一切从俭?

这种问题对于在座的股东们来说很好回答,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作坊主应该打肿脸充胖子,无论如何都要把嫁女的场面撑起来。

如此,那些债主才不会提前上门催债,而作坊主接下来去借钱,也好借许多。

如果嫁妆从俭,债主们一看就知道这个作坊主家境不行了,必然蜂拥而来提前催债,而作坊主想要再借钱,不会有人借给他。

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如今宇文氏和尉迟氏相争,眼见着宇文氏局面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想倒向宇文氏这边,结果却传来宇文氏举债的消息,这会让那些人止步观望。

如今,局势发展到关键时刻,敌我双方都有困难,这种时候一定要打肿脸充胖子硬撑下去,以便唬住那些“不明真相”的豪强。

所以西阳王决定用隐晦的手段来解决缺钱的问题,那就是超发流通券,印纸当钱花。

王越的讲解进行到这里,在场股东终于明白西阳王的良苦用心,对于超发流通券再无丝毫担心,因为正常情况下,没有谁能集中足够的流通券到西阳城来挤兑日兴昌。

如果有,到时再说,大不了用实物来赔,为此亏损的钱财,日后必然能赚回来。

股东们很快便达成共识,决定大规模超发流通券,而根据掌柜们统计的资料来看,黄、洪两个总管府地界的水利纺织作坊,其逐年扩大的生产能力,大概两年后就会把超发的流通券面值填满。

这不是盲目乐观,自从西阳王拿下江州、岭表,重新打通了南北商路,广阔的市场前景,让大家想想都激动,待得天下太平,做起买卖来就更加方便了。

“说得对,等天下太平,做买卖会更方便,不过对于日兴昌来说,依旧是悄悄的赚钱,不能让朝廷打起借钱的主意。”

王越说到这里,把另一个话题挑起来:“日兴昌柜坊,盈利靠的是放贷,但我们绝不会放高利贷,所以,必然不知不觉中得罪许多人。”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如果有人对日兴昌怀着强烈敌意,那就一定是这些放高利贷之人,因为我们让他们敲骨吸髓的机会变少,若将来会出现大规模挤兑,这些人必然是幕后主使。”

“大家说说,该怎么未雨绸缪?”

第八十一章 众矢之的

放贷,自古以来是来钱最快、最轻松的赚钱方式之一,而高利贷则是其中佼佼者,比起行商、坐商,放高利贷的成本相对较小,风险也小,而获利非常高。

日兴昌柜坊并不是善坊,打开门做生意是要赚钱,盈利手段就是放贷,只是没有放高利贷。

对于想借钱救急的人来说,会优先选择利息较低的日兴昌借钱,那么那些放高利贷的人,生意就受影响,不过在黄州总管府地界,不放高利贷而做正经买卖也能赚大钱,所以这个矛盾不明显。

但是,日兴昌柜坊的业务范围不可能局限于黄州总管府,必然向外扩张,那就会得罪各地高利贷,树敌无数,成为众矢之的。

这年头的“高利贷从业者”,从权贵门阀、各地豪吏、世家大族、庶族地主、强宗著姓不一而足,而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各地的寺庙。

寺庙放高利贷,‘营业额’惊人,获利颇丰,而寺庙又有许多善男信女做后盾,其中不乏权贵人家、世家大族子弟,一旦得罪当地的寺庙,日兴昌便永无宁日。

这不是危言耸听,以周国来说,在武帝灭佛之前,周国境内各寺庙的依附户,几乎是官府在编户数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齐国,情况也大同小异。

加上权贵们大多信佛,甚至时不时舍宅为寺,动不动向寺庙捐大量田产,有这些人做靠山,放高利贷的僧人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如果日兴昌在各地开展低息贷款的放贷业务,必然会激怒当地放高利贷的寺庙,得罪这样的势力,日兴昌别想好好过日子。

这还不算,因为放高利贷的除了民间组织,还有官方机构。

官府也在经营放贷生意,这种用于放贷的钱称为“公廨钱”或者“公廨本钱”,公廨钱自元魏时起就有,到如今的周国都是正式实行的官营放贷制度。

公廨钱的获利,用来补充官府开支,以供佐史以下吏员的常食费用和各官员的俸料,有相应吏员负责公廨钱放贷,其放贷业绩会列入铨选考核,直接关系到这些吏员的升迁。

而负责公廨钱放贷的,又多为各地官府之中的豪吏经手,这些胥吏很难得到晋升,就靠着公廨钱放贷渔利,如果有人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各种龌龊手段都能使出来。

若是在黄州总管府地界,没有那个官吏敢乱来,但在别的地方就不一样,豪吏是当地地头蛇,在官府、民间都有关系和人脉,要想给到当地开展业务的日兴昌下绊,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纯粹以做买卖来说,应该秉着“和气生财”的信念,和各地同行打交道,而日兴昌要在各地开展业务,放的是低息贷款,这是直接向当地高利贷宣战,必然树敌无数。

日兴昌为何要这么做?很简单,因为日兴昌创立之初,就是奔着这样的目标去的,正如虎林军是西阳王的一把刀那样,日兴昌将是另一把刀,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首节 上一节 1639/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