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638节


西阳王去年拿下陈国江州地区之后,用刀教育了各地豪强不听话的下场是什么,所以黄州商贾随后在江州地区展开贸易时阻力少了很多,然后再拉地头蛇入伙,相互间的利益输送能确保大家是一条心。

黄州的水力纺织作坊主们,已经在洪州总管府地区开办了大量新作坊,其中许多是和当地豪强、豪商合作,这些水力纺织作坊已经投入生产,按照去年的发展势头,洪州地区今年的布匹生产能力将会达到黄州地区生产能力的两倍。

有这么雄厚的织布能力做后盾,日兴昌在南昌流通的流通券必然稳如泰山,大规模增发流通券已成必然,所以今日会议,股东们要就增发流通券的总面值做出决定。

流通券的大规模增发,不是想增发多少就增发多少,具体增发量,掌柜们已经汇总多方资料,给出一个建议增发的额度,提交有决定权的股东们过目,以便做出最后决定。

流通券的发行量,原则是一比一,那就是参与联保的布坊其布匹存量是多少,流通券的总面额就是多少,因为日兴昌柜坊已经郑重声明,流通券随时可以足额兑换布匹。

但实际操作中,流通券的面额要比布匹总存量要高些,但又不能太高,以免出现许多客户拿着大量流通券来兑现、日兴昌却兑现不了的情况。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会直接导致日兴昌的信用暴跌,流通券变成废纸。

日兴昌柜坊为了树立流通券的信用,花了好一番功夫,又熬了数年才有今日的成就,而要将其败坏,只需要一日就够了。

所以对于此次增发的面额,东家们都很慎重,掌柜们提交上来的总结,其内容十分详细,对于风险也说得很明白,但东家们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些内容。

因为作为西阳王代理人的王越,已经准备了另一个方案,之前已让各位股东过目。

这个方案的内容不复杂,西阳王‘建议’日兴昌的流通券,其发行量在囊括了黄州总管府、红州总管府地区的布匹生产能力后,超发两倍。

这就意味着,若是手中有三匹布(黄州一匹、洪州两匹),日兴昌柜坊发行的流通券面值将是九匹布,超发两倍面值。

西阳王‘建议’的这一行为,违反了最初的规矩:西阳王不会干预流通券的发行,发行量的多少,都由东家们开会表决。

而之所以现在要如此做,是因为事出有因。

随着战事旷日持久,随着官府采购军需物资的增加,多出来的开支,西阳王府撑了一年多之后已经无力承担,但又不愿行强征民间物资这种竭泽而渔的事情,所以要“空手套白狼”。

那就是印纸当钱花。

此举虽然风险大,但可行性很高,因为流通券的信用很好,正常来说下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挤兑的情况。

黄州总管府各地作坊、养殖场、邸店、食肆、乐坊甚至连外地行商都已经接受了流通券,将其作为铜钱、金银的替代物,也就是说,流通券在黄州总管府地界的大宗货物交易中,具备货币的功能。

所以,西阳王要超发流通券,然后让官府用这些流通券去收购民间物资以资军用,但他不是凭着一句话就要印纸当钱花,却由各位股东平白担风险。

因为流通券大规模超发之后,日兴昌承受大规模挤兑的能力下降,万一倒霉碰到挤兑狂潮,就需要各位东家想办法调集布匹解决危机。

作为补偿,西阳王保证,未来三年内,岭表广州的海盐和蔗糖,各位股东都会有稳定的份额,每年递增一成,如此保证,是许多人梦寐以求却没机会得到的。

“王兄,大王若有需要,我张某愿意将家财悉数捐出以资军用,不需要大王的任何补偿!”

发话的是一名股东,而有了他开头,其余股东纷纷表态,愿意捐出家财,助西阳王征战,他们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心要捐钱。

今日能坐在这里参与会议的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西阳王成功,自己必然也会成功,只要西阳王这棵大树在,他们即便今日散尽家财,日后肯定会赚回来,还会赚得更多。

以在座之人还有黄州几个家族、商贾的财力,即便不倾家荡产,拿出来的钱财合在一处,怎么也能购买官军半年所需物资,只要熬过今年,西阳王步步高升,他们也就能跟着水涨船高。

王越见着大家表态,心中颇为宽慰,他当然知道各位股东所言不是场面话,但西阳王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不会再更改。

站起身,王越开始问在场众人:“前年年底,官军南征,黄州各地贤达踊跃捐资,数额十分惊人,那么刚过一年,大家又踊跃捐资,数额同样十分惊人,这让朝廷怎么想?”

“大王善于经营产业,此事人所共知,朝廷只会说大王是宗室强藩,自行筹钱粮练兵护国有方,不会再有多想,而黄州商贾有如此惊人的财力,对于朝廷中的某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猪肥了,可以杀掉吃肉了!”

第八十章 韬光养晦

王越的提问,让在座股东默然,因为这提问直指他们心中的一个担忧,那就是没有靠山的商贾对于官府来说,是待宰肥猪,猪肥了,就可以杀掉吃肉。

许多地方官,看中了过路行商携带的货物,于是污蔑对方是贼人,直接派兵杀人夺财,行商们对此却无可奈何,所以除了实力雄厚的豪商,长途贩货真的是危机重重。

黄州的商贾有西阳王这个大靠山,一般的州郡官府不敢把他们当肥猪宰,然而当地方官换成京官,打主意的不是地方官府而是朝廷,那可就不太妙了。

正如王越所问的那样,若朝廷向黄州商贾‘借钱’,借还是不借?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对于黄州商贾来说都是损失。

行商都知道,在外奔波时要“财不露白”,以免招来祸事,而黄州商贾若一而再、再而三的捐巨资助战,迟早会被朝中的有心人注意到,然后打歪主意。

如今的长安朝廷正是急需用钱之际,万一有人撺掇,真的向各地豪商借钱,其中也包括黄州商贾,借了钱后不说不还,只是不知何时才能有余钱还,到时该怎么办?

更别说自古以来,在统治者的眼中,商贾形同贱民,朝廷真要是借了钱翻脸不认账,商贾们还能如何?事情到了这个层次,西阳王怕也只能长叹一声却无可奈何。

大家都听过西阳王说的一句话,狮子越强壮越厉害,可一头猪越强壮越危险,黄州商团一直想变成狮子,但现在还只是猪,最多是正在变成野猪,所以行事要韬光养晦,财不露白。

然而黄州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都知道许多作坊主、养殖场主、商贾们赚了大钱,而黄州官府每年明显增长的商税收入,也证明黄州的有钱人越来越多,这一情况根本瞒不住。

所以,王越此时再次强调,所谓韬光养晦,不是要隐瞒自己有钱,而是要隐瞒自己到底多有钱,决不能给外界有这么一个印象,那就是手头紧就能找黄州商贾“借”钱花。

这种事情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商贾们辛辛苦苦赚取的利润,却变成别人眼中唾手可得的财富,换谁谁愿意?

王越开始解释西阳王为何做出如此决定:“大王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此次并未打算向大家募捐,而是要用隐晦一些的手法来解决问题。”

有股东发问:“那么,我等若是以“借钱”的名义,把钱财捐给大王,总不会有问题了吧?”

“西阳王为国征战,竟然窘迫到要举债养兵,天子知道了会如何想?杞王知道了会如何想?”

王越的反驳很犀利,那股东想明白这样会闹出祸事,不由得讷讷:“呃...王兄说的是...”
首节 上一节 1638/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