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2097节

  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非常高,即便是经济与科技不太发达,居民仍旧可以保持较为良好的生活。

  就像桑巴国和潘帕斯,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没什么建树,可人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轻松。

  原因就在于,强大的自然禀赋降低了普通人获取生存物质的难度。

  相反,高丽和东瀛在经济和科技方面都很强,可人们的生活压力还是非常大。

  这是因为相对贫瘠的自然禀赋,大大增加了普通人获取生活物质的难度。

  现在东西方之间的战争,一方面争夺的是更多的人类生存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在争夺对文明的定义权。

  两大阵营都认同人类文明的基本观念,但谁来定义文明?谁来定义价值?谁来定义正义?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西方是旧世界的定义者,想要维持现状。

  东方则希望成为新世界的定义者,必须打破旧世界。

  从实际物质到精神观念,两大阵营都是势不两立的对手。

  西方十几亿人占据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土地,拥有着充沛的自然资源。

  用句大白话来说,光是躺在那里卖矿,就足以致富。

  而这些土地资源并不是来自祖先的继承,而是通过年复一年的掠夺。

  东方有句古话,寇可往,我亦可往。

  东方也有十几亿人,也需要消耗充分的自然资源。

  这不仅仅关系到文明的竞争,更关系着未来的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一个族群的未来发展。

  从历史数据上来看,最近五百年来,白人在人类总数量中的占比是持续上升的。

  只是进入工业时代以后,白人的生育率开始下降,所以这个数据才没有特别的夸张。

  五百年前,整个欧罗巴的人口加在一起,尚且不如东方人口的一半。

  可现在欧罗巴白人在全球范围内开枝散叶,总数量已经超过了东方人。

  如今东方的人口即便是不再增加,想要彻底西方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仍旧需要继续扩张领土。

  从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分析,东西方势均力敌。

  但西方白人占据的土地资源比东方多了数倍,所以在类似的条件下,他们的生活比东方人更轻松,也更加的优越。

  很多东方人都曾经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大别墅和大草坪,质优价廉的食品供应,轻松的生活氛围。

  可这一切建立的基础,是发达的科技和超强的资源禀赋。

  米国的人口只有三亿多,东方的人口数量是十四亿。

  米国的耕地面积是167万平方公里,东方的耕地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

  只要做简单的类比,就能明白一个道理:在同等农业技术条件下,东方在食品供应方面永远没办法和米国媲美,因为米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东方人的7倍。

  现在东方的经济总量即便超过了米国,但两国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那怕是东方的人均经济数据达到了米国人的水平,生活质量上的差距也只会缩小,而不会消失。

  这完全不是什么消费观念上的差别,而是现实世界中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差距。

  还是那句话,这颗星球上的自然资源就那么多,以现在的科技,每年的开采了就那么大。

  在这种情况下,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的就是存量蛋糕。

  这是最基本的两个矛盾之一,没有办法解决。

  即便是近些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较快,东方率先推广了核聚变发电技术,但也不能凭空变出物质。

  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

  文明和国家或则是信仰等等方面的竞争,本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矛盾永远不会彻底消除,旧矛盾解决掉,新的矛盾又会出现。

  况且在人类社会中,对矛盾的处理方式往往压制与缓和,很少能够真正解决。

  根据人类历史可以断定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是最后一次世界大战。

  历史总是螺旋前进,每一次的战争爆发都是矛盾积累的结果。

  只要有竞争,就会出现源源不断的矛盾。

  而没有竞争的话,人类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竞争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促使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又导致人类内部的矛盾纷争不断.

第二七八六章 残酷的消耗

  自从西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整个米国都弥漫着一股亢奋而狂热的气氛。

  因为米国实行的是快乐教育,只有少数精英对东方有着充足的了解。

  相当一部分米国人对东方的印象还保留在上个世纪,贫穷落后而孱弱。

  米国的精英群体主导了对东方的宣战,但想要发动战争的却并不仅仅是他们。

  简单一点来说,对东方没有太多了解的米国人都抱有一种非常愚蠢的乐观。

  他们认为只要大军出动,就可以轻易地将那些东方人彻底击败。

  这种乐观的情绪,不仅在民间蔓延,同时在米国的前线士兵中也屡见不鲜。

  西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前线的士兵们还充满了昂扬的斗志.

  他们向上帝发誓,一定要狠狠地给那些东方猴子迎头痛击。

  每个人心里都憋了一股劲,想要在战场上大展神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乐观的情绪迅速消失不见。

  檀香山基地群内,每天都有数百架战斗机起飞,但能够安全返航的却不足一半。

  在战场上,这些士兵们对东方有了新的认知和感受。

  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自信满满变得逐渐沮丧颓废。

  每天都要和死亡相伴,沉重的心理压力让很多米国的前线士兵变得冷漠、麻木、狂躁。

  甚至每天都有很多士兵申请离开檀香山群岛,离开太平洋战场。

  这个地方就像是绞肉机,每一刻都有生命在消亡。

  战争进行到现在,已经超出了前线士兵们的想象。

  那种手到擒来的胜利并未出现,反而是进入了一种消耗的模式。

  每一架飞机,每一名飞行员,在战争当中都只是耗材而已。

  对于后方的指挥官们来说,每天在战场上的伤亡只是一组又一组冰冷的数字而已。

  但在前线士兵们的心里,却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感受。

  那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又一个曾经和他们朝夕相伴的伙伴。

  米国人为了保住檀香山群岛,不断地开始加注,增派兵力。

  而东方的攻势也变得越来越猛烈,前线的伤亡数字与日俱增。

  战争进行到现在,双方损失的战斗机都超过了千架,更不要伤亡人员了。

  要知道,这可是在海上进行的战斗。

  一旦战斗机被击中的话,即便是飞行员跳伞,也很难活下来。

  因为他们最终会落入深海,要么成为鲨鱼的口粮,要么被淹死。

  至于那些小岛上的守军,下场更是凄惨。

  现代武器的威力,早已经能够将一片区域化为焦土。

  为了尽快取得战果,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几乎没有任何武器使用上的禁忌。

  除了大规模杀伤武器以及毒气之外,各种新式武器轮番上场。

  米国人修建的那些海上军事基地,全都遭遇到了多轮的轰炸。

  在东方的轰炸机群离开之后,一座座岛屿上的景象让人毛骨悚然。

  好似被来自地狱的烈火焚烧了一遍,地面上的沙土都有了凝结成玻璃状的现象。

  所有的地面建筑物都变成了一堆堆的废墟,来不及撤到地下工事的军事人员伤亡惨重。

  那凄惨的景象,让原本热血沸腾的米国士兵都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恐惧。

  他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这次面对的战争和以往完全不同。

  以前米国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开展军事行动,本质上都是倚强凌弱,仗着更强的军事力量形成碾压式的降维打击。

  可以说,从米国第一天建立到现在,他们在战场上从未和势均力敌的对手正面碰撞过。

  上个世纪,他们和毛熊对峙了几十年,却没有真正爆发热战。

  最后是利用经济上的差距和意识上的宣传,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了最后的完胜。

首节 上一节 2097/2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

下一篇:说好的直播算命,你让水友疯狂吃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