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我们是科技之光 第2085节
欧罗巴联盟的精英阶层几乎都将米国当成是未来的退路,却不至于将米国置于本国之上。
原因也很简单,东方目前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米国,而并非是欧罗巴。
未来究竟谁是谁的退路?还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事情。
假如东方赢得了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并且扫清了前进路上的障碍,那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直接登陆米国。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有可能是在米国的本土进行,而不是欧罗巴。
对于这一点,欧罗巴人还是乐见其成的。
因为自从东西方之间的对抗越来越激烈,欧罗巴内部的资本和高级人才就不断地流入米国。
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方肯定选择陆地决战为主。
也就是说,欧罗巴将延续以前的历史,继续成为这一场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出于这种考虑,资本才会从风险高的地方流入风险更低的地方。
可目前来看,情况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米国面临战争的风险,已经高过了欧罗巴,资本和人才在未来会出现回流。
东方人不想在陆地上和欧罗巴联盟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不愿意将宝贵的兵力浪费在次要目标的身上。
击败欧罗巴联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这里拥有着八亿人口,而且受教育程度较高。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击败了欧罗巴联盟,也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甚至不意味着胜负出现明显的趋势。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浪费巨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来进行一场陆地上的决战,最终却不能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战略方向错了,往往事倍功半。
西方阵营的核心一直是米国,不能将这个目标彻底打败,东方就永远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米国人一心复制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成功和辉煌,想要躲在幕后看着欧罗巴人和东方人流尽最后一滴血。
双方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们就像前两次那样冲入战场,轻松的收割胜利果实。
可这一次,东方明显是不想入了米国人的愿。
战争的节奏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否则的话,局面就会越来越被动。
所以,当西太平洋海域的战争爆发之后,整个欧罗巴的内部都处于一种兴奋和激动的状态。
他们之所以如此轻易的答应了希伯来人的求助,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地缘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付米国人的要求。
因为他们很清楚,米国人一定会继续要求他们从陆地上向东方发起进攻,起码也要将战线推到乌拉尔山脉,保持整个欧罗巴的完整。
但欧罗巴人并不想和东方人进行正面的对决,而中东战争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借口。
面对米国人的要求,欧罗巴联盟各成员国保持了态度的一致,他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中东地区的麻烦。
欧罗巴已经出兵帮助希伯来人,无法在去进攻东方了。
两线作战,兵家大忌。
面对欧罗巴人的推脱,米国人也非常的无奈。
当东方将主要的目标瞄准米国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沉重的战略压力,对欧罗巴的控制也不如开战之前。
况且欧罗巴人给出的理由也是非常合理,并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认为现在的局面不适合两线作战。
只有在解决了中东的问题之后,他们才会考虑集中力量进攻东方。
其实现在欧罗巴人打的算盘和米国人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盟友能够顶在最前线和敌人进行厮杀,等双方都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
西方阵营从来都不是一条心,因为他们的利益不同。
就像在欧罗巴联盟内部,大部分国家认为必须彻底击败东方,但也有一部分国家认为存在和东方进行和谈的基础。
这部分国家在以前的国际秩序当中,地位也不算太高,不属于西方阵营的核心成员。
即便是东方成为未来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他们的落差也不像米国那么大。
所以,这部分国家对于战争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
如果东方人攻打过来的话,他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进行拼死抵抗,而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高卢人之所以败得那么干脆,就是因为他们不想重复上一次的伤亡代价。
这种心理同样适用于很多国家,东方成为全世界的老大,米国人和英吉利人是万万无法接受的,可其他西方阵营成员国就未必如此了。
因此,东方在全面战争爆发之后,仍旧没有放弃分化西方阵营内部的计划。
当然了,这一切都建立在东方强大的基础之上。
没有了这个基础,无论多么精妙的计划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七六九章 弱者的悲哀
狼烟遍地,烽火不止.
当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陷入混战的同时,维持国际秩序的力量也就荡然无存。
西太平洋海域战争的爆发,意味着东西方阵营都再无精力去管控其他地区的矛盾与纷争。
有句话说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就有纷争,就会产生仇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利益纠纷。
以前这些地方之所以平安无事,是因为国际秩序依然存在,压制了他们的行动。
可现在约束的力量已经完全消失,那些有矛盾的邻国开始陷入了相互攻伐的状态。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非洲,因为这个地方的战乱是最为频繁的,而且远离东西方的交战区域。
当初非洲各国的划界,完全是西方殖民者在地图上进行的,根本没有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只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进行的划分。
所以,打开非洲地图就会发现,大部分国家之间的边界线是一根直线,就像是被刀子切割的蛋糕。
事实上,当初西方殖民者进行划界的时候,就像是切蛋糕一样。
这也给非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原本一个完整的族群生活在某地,却被西方殖民者一分为二。
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地形和当地土著的历史人文,这种简单的划界势必会造成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
所以,非洲地区再次陷入了动荡之中,战火纷飞,干戈不休。
对于该地区爆发的战争,东西方两大阵营都选择了无视。
原因也非常简单,就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非洲地区爆发的战争根本不影响整体的大局。
不管谁胜谁败,也不足以影响东西方之间的战争。
其实,导致该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粮食和工业品的短缺。
整个非洲地区大约有13亿人口,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
按照常理来说,如此庞大的土地面积,足以供养13亿人口。
可问题是,非洲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却根本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另外,当地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基础都非常的薄弱,也没有种植粮食的传统习惯。
所以整个非洲地区历来就是粮食进口的大户,很少有国家能够在粮食方面自给自足。
当东西方两大阵营全面开战的时候,粮食就成为了非常宝贵的战略物资。
以前的西方是全球粮食市场的主要供应方,足以满足非洲的粮食需求。
可现在,西方各国都已经禁止粮食出口。
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因为西方各国需要将粮食当成战略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更为激烈的战争。
至于东方在最近两年也变成了粮食净出口国,因为朱雀集团的大农业计划开展得非常顺利。
可因为战争的影响,东方同样需要战略储备粮,同时,还要满足盟友的需求。
比如说中东各国,一直以来都是粮食进口国,尤其是沙漠国。
以前他们进口西方的粮食,后来和东方走的越来越近,米国甚至还使用粮食作为武器,对这些国家进行过制裁。
东方很及时的填补了这一缺口,将一部分粮食出售给中东各国,以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因此,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粮食成为了战争当中的硬通货,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越来越高,供应量也是越来越小。
偏偏非洲这些国家都比较贫困,并没有足够的外汇收购粮食。
于是,饥荒随之而来。
当人陷入饥饿的时候,什么理智都会抛之脑后,只剩下本能。
既然无法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足够的粮食,那么陷入饥饿的人们只能去抢,冲突也随之爆发。
本来拉丁洲的几个国家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他们如果放开粮食出口限制的话,同样可以满足非洲的需求。
可问题是,该地区的几个国家需要供应西方阵营。
而且随着战争规模的越来越大,那些传统的粮食出口国也纷纷收紧了口袋。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这句话到了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除了粮食之外,非洲地区还严重缺乏足够的工业品,药品甚至水。
上一篇:直播带校花整蛊,全网后槽牙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