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土风情 > 最强小村长

最强小村长 第759节

唐永飞指出,在县里和部分乡镇干部的大力推行下,现在东部一些乡镇已经建起了数量不等的蔬菜大棚,和余湾农业展开了深度合作,采用余湾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由余湾农业统一销售,经济效益显著。

现今,余湾农产品的名气越来越多,慕名前来寻求合作的客户络绎不绝,而光靠当地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县里决定,加快推进全县农村产业机构调整,由县农业部门和各乡镇牵头,号召农民成立高产试验田,将一些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地块流转,交由种田大户耕种,或者采取入股的方式成立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交给有技术的人打理,村民也可在合作社做工拿工钱,也可只等分红。

不是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土地,农户可以自己在上面兴建蔬菜大棚,或者承包给别人,也可同样采取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流转给个人或集体。将劳动力解放出来挣钱,又不减少原有的收入。

唐永飞特别指出,经过县里的研讨,已经将余湾模式作为未来五年全县农业调整的重点方向,已经和余湾农业就带动全县农业经济发展达成共识。未来五年,县里将重点扶持和余湾农业合作的乡镇,鼓励农民成立公司或合作社,做大做强。余湾农业也会和这些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加快农业品牌的开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会议还要求,有条件的乡镇应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可以向农产品的加工发展。云水是个农业大县,每年出产的稻谷小麦不计其数,却大多为外地客商收购,加工成大米面粉后又运回云水销售,白白让别人赚取了利润。如果将这部分利润留在本地,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加工企业还可以使用本地工人,对于消化劳动力的剩余也是非常有利的。

他特别拿鲜禾米厂举例,这个米厂原先并不起眼,每年的产能有限,自从和余湾农业合作后,从原先季节性的生产已经转变为全天候的开工模式,产品的下游销售火爆,满足了本地高端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得到了外地客商的青睐。

如果未来几年云水能够种出更多的余湾标准的水稻,可以想象光是加工这一块就有多大的缺口。如果能够进一步针对大米进行加工开发,做成米糕米粉等产品,那又延伸了产业链,在全县可以形成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产业链,把云水打造成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为辅,美食旅游等作为补充的有机发展模式,相信一定会让全县的经济迈上新台阶。

县委相关领导,县人大政协的同志列席,会议取得了全体成员的一致共识,圆满成功。

会议后,唐永飞约见了县几大银行的负责人,请他们献计献策,为云水的农业大发展提供资金。虽然这些财神爷心里对于农业贷款并不是那么感兴趣,远不如给房地产行业贷款那么积极,不过县长亲自出马,表示了云水农业发展的决心,也让他们嗅到了背后的政治味道。

金融业必须为当地经济服务,必须为政治稳定服务,他们自然也不敢怠慢。在场的负责人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县里发展高新农业优先的决策,将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现场口头答应的资金就有三个亿。

唐永飞松了口气,这米是有了,他这个巧妇能做出一道让全县干部群众都满意的大餐吗?

他信心十足。

第889章 经得起繁华耐得住寂寞

好消息好消息啊!县里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协调了银行准备了三个亿的贷款,这下子那些想搞农业又没有资金投入的人运气来啦,赶紧向银行申

请呀!

三个亿!

专款专用,全部投放在三农上。

县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各乡镇干部第一时间转达。

农民一片沸腾。  大家都缺钱啊!想干点事情没钱寸步难行。虽然这几年不少人家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可是现在房价一年比一年高,大部分人的积蓄都拿出来买房了。尤其是那些年

轻人,一个个都不想待在乡下,也不是十分愿意守着几亩地生活,都在想方设法往城里跑。  在县城有一套房子,已经成了不少女孩子找对象的硬性标准,逼得不少家庭掏干全部积蓄也要在县城交个首付,又欠下银行一屁股贷款。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很多家

庭都因为买房子,现在手上没有什么流动的资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在工厂里打工做活,那些想创业的人大多数都有心无力。有些年轻人人每个月的收入除了还银行的钱之外,甚至还要靠农村的父母接济才能维

持生活,又谈何提高生活质量呢。

就像最近县里一直在宣传加快农业变革,也把余湾村成功的模式宣传得人尽皆知,可是说句不客气的话,有的家庭连建一个大棚的钱都没有,又谈何增产增收呢!

现在县里专门安排了贷款帮助大家,消息刚一出来没几天,银行就快要被挤爆了。

“我想申请一笔农业贷款,都需要什么材料啊?”  “必须要没满六十周岁,有村里的证明,保证这笔资金确实是用在农业上。承包土地的要有合同,建大棚的村里开介绍信。如果是集体组织和余湾农业有合作关系的优

先,但是要提供合作协议。”

“为什么和余湾有合作的就优先啊?我不和余湾合作自己创业就要提供那么多的材料?”

“性质不一样!余湾农业现在有多火你不知道吗?现在人家种植养殖水产一条龙,产品供不应求,和他们合作就等于是有了保险,我们银行放心。”

原来是这样!  这个消息一出,前来余湾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乡镇领导直接带了一大群村干部来找余见海,询问和他合作的条件。还有的晚上带着礼物上门拜访,就是为了得

到一份合作协议。  对于找上门的这些人,余见海心里是高兴的,又十分的谨慎。虽然他现在急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将“渔湾鲜生”这个品牌做大,但是在挑选合作伙伴这件事上,容不得

半点马虎。  宁缺毋滥,精益求精。那些西装革履油光满面的一看就不像长期和农业打交道的人,余见海从心里就很排斥。因为他知道,做农业这一行不是靠一时兴奋就可以的,必须对农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吃农业这碗饭有深厚的感情。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要有情怀。如果一个人对于农业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光想着投机捞一把挣快

钱,那是不长久的。

因为农业这玩意儿总体来说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回报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大半年。要经得起繁华耐得住寂寞,没有恒心那是不行的。  余见海对于每一个来访的客人都热情接待,询问他们一些对于搞农业的看法,从他们的态度上判断对方是否真心想把农业当成事业来做的。可惜很多开着小车夹着皮

包的看起来很有一套的生意精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反而是一些看到他说话都有点放不开,但是谈到种地就头头是道的那些正宗的农民,很受他的欢迎。

易娟就对于他甄别人的方式很好奇,问他是用什么标准来选择合作伙伴的,余见海冲她神秘地笑笑,说你在这里看一下就知道了。  刚送走一个村的干部,外面又进来了三个脸上颇有沧桑的男人。他们的年纪都有四十差不多了,衣服也不是那种排场的,不过却很干净。他们一进来前面的那个就给余见海发烟,后面的两个都满脸堆笑,看到余见海请他们入座,连声感谢有点拘谨地坐下了。他们是林庄乡某村的村民,这次是代表他们三个村民小组联合成立的合作社

来找余见海的。

简单地寒暄了一下,余见海直入正题,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

“说说吧,你们为什么想起要和我们合作呢?”余见海笑道,“谈一谈你们对于余湾农业的看法。”  “那……我就说说?”带头的那个也不客气,显得胸有成竹。“你们余湾刚搞大棚的时候,我们其实当时也听到了一些风声。说句良心话,当时是有点瞧不起的。我没其他的意思啊,那是因为我前些年也搞过大棚,结果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也挣不了几个钱。要么就是种的菜价格低,要么就是掌握不住病虫害,好行情也买不了几个钱。对了我当时种的是西红柿,抹头打叉的还要点花,要不然也不坐果。这激素用多了也不行用少了也不行,雇人吧掌握不住,不雇人吧两口子又忙里又忙外的,根本顾不过

来。”

余见海对于这些是心知肚明的,笑笑示意他继续说。  “那时候你们搞大棚种西红柿,我就想肯定也赚不到几个钱,能撑过一年半载就不错了。尤其是你们还是搞大集体那一套,这混事的人也多,肯定搞不好。”他顿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了,“后来我才听说,你们种的西红柿压根就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省时省工产量又高,也不像我们那时候容易生病生虫子,卖的价格还那么高,这哪有不

赚钱的道理。我去年就想着也跟你学学了!”  “那你去年为什么不呢?”余见海突然来了兴趣,他从对方的话里知道这绝对是个种过西红柿的老手,也很好奇。“去年你们林庄不是已经搞了不少大棚了嘛,看看人家今年哪个不是赚了不少钱。”

第890章 宁缺毋滥

“还不都是我们那狗屁干部!”来人有点气愤道,“我们专门到村里问过了,问县里是不是有什么政策,扶持我们老百姓也搞点大棚什么的。哪知道他们说那就是做做样子的

,没有关系的人压根就别想。我们也就信了,光眼红也没办法。”

“那你们现在怎么来了呢?”余见海微笑道,“今年干部们说法变了?”  “可不是嘛!”那人又道,“我们问了,他说上面是有这个政策,可是具体的又一问三不知。说要想搞大棚就自己来找你。我们三个喊了全队的人商议了一下,就派我们
首节 上一节 759/8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乡村宠物店

下一篇:白手起家致富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