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一人之下:我的内景通万界!

一人之下:我的内景通万界! 第62节

  “他觉得自己损失双林寺镇寺之宝,羞愧难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已圆寂,那时候慧明师弟才十几岁,一心继承师父遗愿,想要修好两尊彩塑。”

  “也曾踏遍各地,寻找彩塑之法,可惜的是,或因门户之见,或有其他种种原因,慧明师弟失望而归。”

  “他应当是见施主乃道家真传,也许有可能学到彩塑传承,抱着一二希冀,才有此嘱托。”

  韩云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

  “不过听您这话,这彩塑之法是在道门手中了?”

  老僧点点头又摇摇头:“彩塑之法在千百年前并不稀奇,无论是大型佛家寺庙还是道家宫观,都有专门的火工头陀或火工道人,来专司营造、塑像、木雕、画壁等事,属于匠作之术。”

  “所以,这门手段一直在其手中流传,但千百年变故,不少传承多有损坏,其中以彩塑之法最为难学。”

  “抟土炼泥,以为血肉,然后以炼制好的草脉、棉花、麻筋等材料充当其筋络、骨骼,最后才是由画师为彩塑上色,点睛等等。”

  “总体来说,也算是分做三个步骤,如今我云峰寺中只有炼泥塑像之法,并无麻筋草骨炼制之法,也无绘画之法。”

  “所以施主想要将其集齐,恐怕得多跑几个寺庙宫观了。”

  韩云听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多谢大师指点。不知这炼泥塑像之法……”

  老僧哈哈一笑:“施主既然需要,贫僧又何惜一门残缺的匠作传承?还请施主在此稍后,贫僧取来便是。”

  老僧转身步入内室,约莫半炷香后,他捧着一卷泛黄绢布归来。

  “此乃《泥胎塑法》,还望施主收好。”

  韩云双手接过,忽觉绢布触手生温。展开细看,见其中以朱砂勾勒人体泥胎经络图,旁注“取无根水调和五色土为佐,胶油之泥、黏土为主,春分日揉制”等字样。

  韩云将其收起,又问道:“这麻筋草骨与绘画之法,大师可有线索?”

  老僧捻动佛珠,沉吟道:“据老衲所知,其余两术,也许在晋省建兴,此地有玉皇庙、铁佛寺两家,或有完整传承。”

  玉皇庙?

  铁佛寺?

  怎么这么耳熟呢?

  韩云不由得心中一动:“可是有二十八星宿与十二元辰塑像的那个玉皇庙?二十四诸天塑像的那个铁佛寺?”

  老僧点了点头:“正是!”

  “原来如此!”韩云恍然。

  在拜别老僧后,韩云顺着山路石径又往介神祠而去。

  老僧看着韩云离去的背影,双掌合十竖在胸前,行礼道:“恭送小祖师!”

  随后,他又返回空王佛真身殿,看着那碎裂的白毫,跪在蒲团上,虔诚叩首。

  殿内檀香袅袅,老僧低声诵经,眉宇间却浮现出一丝复杂之色,最后化作释然。

  只见他喃喃道:“也罢,祖师之法终究是有了传人。”

  在去介神祠的路上,韩云内视自己灵台中那株菩提树,感悟其中精妙。

  这菩提心经一共分为五个层次。

  最开始的入门阶段便立意极高,需心无外物,世间万物皆由心造,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换句话说,一念心起,便可于灵台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一方世界。

  其二,借由心念世界,领悟缘起性空。一切万物皆由因缘聚合而成,缘起而聚,缘尽则散,变幻无常,终究成空。

  也就是说,识得此界空妄,然后比对外界,明白世间变幻亦是空妄,从而得到心性自在、空足。

  其三,借假修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梦,生命的意义就是借如梦的人生,去磨练提升自己的灵魂。

  在心念世界中模拟红尘,自身入红尘,磨练自身,再跳出红尘,以纵观的角度看待世事发展的规律,也体味众生疾苦,修得大悲之心。

  其四,色空一体,二元合一。在真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合一的存在,无分别、无是非,我即是众生,众生皆是我。

  成为那个唯一的存在,是天地众生,是自我,我超脱即众生得超脱,众生安乐即我安乐。

  最后,无我合一。

  佛法中的我是不存在的,我只是因缘聚合的一瞬间,放下我执,即得无我,无我之后便显真我,无我合一是空的最高境界。

  不在此间,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此间此岸象征世俗烦恼,彼间彼岸代表涅槃解脱,中流则暗喻人为设定的中间状态。三者皆被否定,彻底瓦解了以空间位置隐喻的执着对象。

  《达摩悟性论》指出:凡夫执着此岸生死,小乘执着中流修行阶段,大乘执着彼岸涅槃,实则三者都是需要破除的执着相。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在大乘菩提心经的修行中,菩提树乃是不让修行者迷失在心念世界的现实锚点,是烦恼根,也是此身之根。

  而随着修行渐深,菩提树会逐渐褪色,往空性发展,变为虚无琉璃色,树非树,花非花,叶非叶,是诸法空相。

  菩提驻世,心破顽空。

  见世间,见真理,见红尘,见慈悲,见真我,得佛果!

  心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现实诸般法相皆可一念而改之。

  故而我所见诸般劫孽,在我心中不见其相,心念动时,俱是功德!

  一念即可渡尽世人!

第89章 儒之风骨

  韩云出了云峰寺后,来到介神祠。

  介神祠供奉的是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传说他曾割股啖君,助晋文公重耳复国,后隐居绵山,宁死不仕,最终被焚于山中。

  韩云踏入祠内,只见祠中香火稀疏,但殿内塑像却栩栩如生,介子推面容坚毅,手持竹简,似在沉思。

  他环顾四周,忽觉这塑像的工艺与云峰寺的包骨真身像有几分相似,但细看之下,却又有所不同。

  介子推的塑像并非肉包裹,而是纯粹的泥塑彩绘,但其筋骨纹理、衣褶动态,却透着一股灵动之感。

  就在这时,祠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之前所见过的儒家老者缓步走出,见韩云站在殿中,微微一愣。

  然后笑着调侃道:“不知是道家小祖师驾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韩云颔首示意,亦是笑道:“您言重了,我不过是来瞻仰先贤风采。”

  韩云向儒家老者行了一礼。

  儒家老者还礼,然后道:“之前我送给你的那卷《养炁正心篇》,不知小友可有研读?”

  韩云摇摇头:“还未曾,不久前我刚从云峰寺而来,想着将绵山之上的三教全都拜访一遍,再整理自身所获。”

  “原来如此!”

  儒家老者点了点头,将韩云邀请至一处偏殿奉茶。

  落座之后,才道:“其实儒释道三家,对于修行之道各有偏重,但却也有相通之处,归根结底,无外乎一个‘心’字!”

  “道教求自性,佛门讲空性,而我儒家则养一个正性,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存于天地之中。”

  “异人的先天一炁各有偏向,又因为修炼功法性质,各有不同,儒家的先天一炁,也可称之为浩然正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将无形之炁具象化为日月山河,构建炁-形-道三位一体的传承法门,口含天宪,妙笔生花,都是其中显现。”

  “此炁至大至刚,乃精神正炁,亦源于心,心有欲念,故而以规矩加以约束,也是为了规正自己内心。”

  “古时候,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实属矫枉过正,真正的大儒者,往往讲究的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认为自己所思所行符合于自己所立之道,便可随心而行。”

  “故而,儒家又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儒家千百年来,所探讨研究的,其实也是那一颗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儒家偏向于理性,对于天地、众生、自己,进行一个合理化的认知,并总结其中的各种关系,然后得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五经。”

  “儒者自先贤言语中得以启发,然后依据其中道理进行为人处世,但却忽视了社会的客观进步,人文改易这些重要因素,墨守成规,故而经常有腐儒这一说法。”

  “都说:死读书,读死书!”

  “其中也是因为各朝各代帝王有意放纵,甚至加剧这一现象的产生,如明八股,前朝文字狱等,使得我真正的儒家传承被削减、打压。”

  “如那最出名的孔家,就像是一个被竖起来的靶子,其儒家传承早就丢了,甚至成了那世修降表、丧失文人风骨的奴颜屈膝之辈,也是可悲可叹!”

  “这介神祠,也是因为绵山地处特殊,才侥幸留存下来的罢了,如今真正的儒家传承已经非常稀少,弟子更是凤毛麟角。”

  儒家老者眼中似有沧海桑田之意,唏嘘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我不可能阻止,但学儒就跟品酒一样,越喝越知道其中醇厚,就愈发上头。”

  “如几十年前那些鲜见狂妄之徒,叫嚣废除神州文字的,断我神州之根的,决不允许。”

  “儒家,守的是神州之文脉,守的是神州之魂流,所以儒家不能断。”

  说到此时,儒家老者眼神极为坚定。

  他就像是被时代中的被抛弃者,依旧守着那一盏文脉灯火。

  三教源远流长,而儒家作为其中之一,其思想内涵之丰富,之精彩,之绝妙,足以与佛道两家分庭抗礼,甚至超过。

  韩云听罢,心中微动,沉吟片刻后道:“前辈所言极是。儒家重‘心’,却又不离世间,讲究的是修身治世,与佛道两家超脱世外的追求确有不同。”

首节 上一节 6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你一个武夫,谁让你炼剑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