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54节

注②集解音释。索隐古释字。
注③索隐音僖。郑玄曰:“嘻,悲恨之声。”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①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②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注①索隐从音足容反。
注②索隐按:谓数设词而让之。让亦责也。数音朔。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陰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②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③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注①集解渠音讵。索隐渠音讵,古字少,假借耳。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尺一之檄’。”索隐按:徐广云一作“丈二檄”。王劭按春秋后语云“丈二尺檄”。许慎云“檄,二尺书”。
注③索隐若者,汝也。下文而亦训汝。
苴蜀相攻击,①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
犹豫未能决。司马错②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注①集解徐广曰:“谯周曰益州‘天苴’读为‘包黎’之‘包’,音与‘巴’相近,以为今之巴郡。”索隐苴音巴。谓巴、蜀之夷自相攻击也。今字作“苴”者,按巴苴是草名,今论巴,遂误作“苴”也。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注“益州天苴读为芭黎”,天苴□巴苴也。谯周,蜀人也,知“天苴”之音读为“芭黎”之“芭”。按:芭黎□织木葺为苇篱也,今江南亦谓苇篱曰芭篱也。正义华阳国志云:“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雠,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从子午道伐蜀。*[蜀]*王自葭萌御之,败绩,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秦遂灭蜀,因取苴与巴焉。”括地志云:“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县五十里葭萌故城是。蜀侯都益州巴子城,在合州石镜县南五里,故垫江县也。巴子都江州,在都之北,又峡州界也。”
注②索隐七各反,又七故反,二音。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①当屯留之道,②魏绝南阳,③楚临南郑,④秦攻新城、⑤宜阳,⑥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轮也,敝兵劳-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⑦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寻’,成皋巩县有寻口。”索隐一本作“寻谷”,寻什声相近,故其名惑也。战国策云“-辕、缑氏之口”,亦其地相近也。正义括地志云:“温泉水□寻,源出洛州巩县西南四十里。注水经云-城水出北山-溪。
又有故-城,在巩县西南五十八里。”按:洛州缑氏县东南四十里,与-溪相近之地。
注②正义屯留,潞州县也。道□太行羊肠阪道也。
注③正义南阳,怀州也。是当屯留之道,令魏绝断坏羊肠、韩上党之路也。
注④正义是塞什谷之口也。令楚兵临郑南,塞-辕-口,断韩南阳之兵也。
注⑤索隐此新城当在河南伊阙之左右。
注⑥正义洛州福昌县也。
注⑦索隐去王远矣。王音于放反。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①缮兵,不伤-而彼已服焉。②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③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④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谒其故:⑤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⑥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注①索隐遇其财。战国策“遇”作“得”。
注②正义缮音膳,同“轵”,具食也。
注③索隐西海谓蜀川也。海者珍藏所聚生,犹谓秦中为“陆海”然也。其实西亦有海也。正义海之言晦也,西夷晦昧无知,故言海也。言利尽西方羌戎。
注④索隐按:名谓传其德也,实谓土地财宝。
注⑤索隐谒者,告也,陈也。故,谓陈不宜伐之端由也。
注⑥正义韩自知亡三川,故与周并力合谋也。
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①遂定蜀,②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①索隐六国年表在惠王二十二年十月也。
注②正义表云秦惠王后元年十月,击灭之。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①与张仪围蒲阳,②降之。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革’。”
注②索隐魏邑名也。正义在隰州隰州县,蒲邑故城是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夏阳在梁山龙门。”索隐音下。夏,山名也,亦曰大夏,是蜀所都。正义少梁城,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三里。夏阳城在县南二十里。梁山在县东南十九里。龙门山在县北五十里。
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①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
注①正义表云惠王之十三年,周显王之三十四年也。
其后二年,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陰厚张仪益甚。张仪-,无以归报。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张仪复说哀王,哀王不听。于是张仪陰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
明年,齐又来败魏于观津。①秦复欲攻魏,先败韩申差军,斩首八万,诸侯震恐。而张仪复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注①集解观音贯。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将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今从者一天下,约为昆弟,刑白马以盟洹水之上,①以相坚也。而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注①集解洹音桓。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①据卷、衍、*[燕]*、酸枣,②劫-取阳晋,③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韩而攻梁,④韩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注①索隐河之西,□曲沃、平周之邑等。正义河外□卷、衍、燕、酸枣。
注②集解卷,丘权反。衍,以善反。索隐卷县在河南。衍,地名。正义卷、衍属郑州;燕,滑州胙城县;酸枣属滑州:皆黄河南岸地。
注③正义故城在曹州乘氏县西北三十七里。
注④索隐战国策“折”作“挟”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①国必无忧矣。
注①正义枕,针鸩反。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
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胜之必矣。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腕-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岂得无眩哉。
“臣闻之,积羽沉舟,-轻折轴,-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
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复事秦。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
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①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陰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陰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注①索隐刘氏云:“商□今之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余里有古于城。”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①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击秦。
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遂取丹阳、②汉中之地。③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注①正义详音羊。
注②集解徐广曰:“在枝江。”
注③正义今梁州也,在汉水北。
秦要楚①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②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于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③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④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注①正义要音腰也。
注②正义□商于之地。
注③索隐按:“不”字当作“必”。时张仪为楚所囚,故必欲出之也。正义秦王不欲出张仪使楚,若欲自行,今秦欲以上庸地及美人赎仪。
注④正义今房州也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①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②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注①索隐按:此时当秦惠王之后元十四年。
注②索隐按:常山于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正义古之帝王多都河北、河东故也。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梁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从者聚-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①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②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
注①正义挑,田鸟反。
注②正义卒,□勿反。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①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②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关。③-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④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待)[恃]*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注①正义汶音泯。
注②索隐枋船。枋音方,谓并两船也。亦音舫。
注③集解徐广曰:“巴郡鱼复县有-水关。”索隐-关在楚之西界。复音伏。
按:地理志巴郡有鱼复县。正义在硖州巴山县界。
注④正义楚之北境断绝。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①存民苦矣。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注①索隐偏,匹连反。此云“新城”,当在吴楚之闲。正义新攻得之城,未详所在。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陰谋有合①天下之心。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②楚人不胜,列侯执-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
首节 上一节 154/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