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12节

注⑤集解徐广曰:“鸱,一作‘鸿’。”正义上昌之反,下先代反。徐广曰“鸱,一作‘鸿’”,鸿上故关今名汝城,在定州唐县东北六十里,本晋鸿上关城也。
又有鸿上水,源出唐县北葛洪山,接北岳恒山,与鸿上塞皆在定州。然一本作“鸣”字,误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在常山。”正义括地志云:“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六国时旧邑。”
注⑦正义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在恒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邑因山为名。”
注⑧索隐按:谓武灵王之前后,太子章之母,惠文王之嫡母也。惠后卒后,吴娃始当正室,至孝成二年称“惠文后卒”是也。而下文又云“孟姚卒后,何宠衰,欲并立”,亦误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吴娃子也。
武灵王自号为主父。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惠文王①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注①集解徐广曰:“元年,以公子胜为相,封平原。”
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①起灵寿,②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③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上郡。”正义今延州肤施县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在常山。”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东安阳故城在朔州定襄县界。地志云东安阳县属代郡。”
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谋陰贼起,一出身徼幸。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于公子成?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肥义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
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①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进受严命,退而不全,负孰甚焉。变负之臣,不容于刑。
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②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
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有语在前者也,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之事。
注①索隐籍,录也。谓当时即记录,书之于籍。
注②正义肥义报李兑云:必尽*[力]*傅何为王,不可惧章及田不礼而生异心。
使死者复更变生,并见在生者*(并见)*傅王无变,令我不愧之,若荀息也。
异日肥义谓信期①曰:“公子与田不礼甚可忧也。其于义也声善而实恶,此为人也不子不臣。吾闻之也,坚臣在朝,国之残也;谗臣在中,主之蠹也。此人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为慢,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祸且逮国。
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贼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入。”信期曰:“善哉,吾得闻此也!”
注①索隐即下文高信也。正义上音申也。
四年,朝-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臣宗室之礼。
见其长子章-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①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
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
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主开之,②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而食之,③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④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注①正义在邢州平乡县东北二十里*(矣)*也。
注②索隐开谓开门而纳之。俗本亦作“闻”字者,非也。谯周及孔衍皆作“闭之”,闭谓藏之也。正义谓不责其反叛之罪,容其入宫藏也。
注③集解綦毋邃曰:“-,爵子也。”索隐按:曹大家云“-,雀子也。生受哺者谓之-”。
注④集解应劭曰:“武灵王葬代郡灵丘县。”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墓在蔚州灵丘县东三十里。”应说是也。
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或无此十四字。”
*(主父死惠文王立立)*五年,与燕——易。①八年,城南行唐。②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③及十年,秦自置为西帝。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秦取梗阳。④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公主死。⑤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⑥取灵丘。⑦与秦会中阳。⑧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
注①集解徐广曰:“皆属涿郡-音莫。”
注②集解徐广曰:“在常山。”正义行,寒庚反。括地志云:“行唐县属冀州。”
为南行唐筑城。
注③正义刘伯庄云:“盖在南阳鲁阳关。”按:汝州鲁山县,古谷阳县。
注④集解杜预曰:“太原晋阳县南梗阳城也。”索隐地理志云太原榆次有梗阳乡。与杜预所据小别也。正义括地志云:“梗阳故城在并州清源县南百二十步,分晋阳县置,本汉榆次县地,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
注⑤索隐盖吴娃女,惠文王之姊。
注⑥按年表及韩魏等系家,五国攻齐在明年,然此下文十五年重击齐,是此文为得,盖此年同伐齐耳。
注⑦正义蔚*(丘)*[州]县也。
注⑧正义括地志云:“中阳故县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汉中阳县也。”
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孰,民不疾疫,-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秦赵与国,以强征兵于韩,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于韩以威之。声以德与国,①实而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注①索隐与国,赵也。秦赵今为与国,秦征兵于韩,帅之共赵伐齐,以威声和赵,是以德与国也。
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①魏亡晋国,②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燕尽齐之北地,
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③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闲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④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⑤羊肠之西,⑥句注之南,⑦非王有已-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⑧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愿王孰虑之。
注①正义河南之地,两川之闲。
注②正义河北之地,安邑-河内。
注③正义沙丘,邢州也。钜鹿,冀州也。齐北界,贝州也。敛,减也。言破齐灭韩之后,燕之南界,秦之东界,相去减三百里,赵国在中闲也。
注④正义——延等州也。
注⑤正义秦上党郡今泽-潞-仪-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韩总有之。
至七国时,赵得仪-沁二州之地,韩犹有潞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沁州在羊肠坡之西,仪-并-代三州在句注山之南。秦以三郡攻赵之泽-潞,则句注之南赵无地。然秦始皇置上党郡,此言之者,太史公郄引前书也。他皆仿此。
注⑥正义太行山-道名,南属怀州,北属泽州。
注⑦正义句注山在代州西北也。
注⑧正义言秦-句注山,斩常山而守之,西北代马胡犬不东入赵,沙州昆山之玉亦不出至赵矣。郭璞云:“胡地野犬似狐而小。”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①天下属行,②以谋王也。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③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⑤反高平-根柔于魏,⑥反-分-⑦先俞于赵。⑧齐之事王,宜为上佼,⑨而今乃抵-,⑩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愿王孰计之也。
注①正义以赵王为事也,而秦必伐之也。
注②正义上音烛,下胡郎反。言秦欲令齐称帝,与约五国共灭赵,三分赵地。
注③正义谓秦-齐-韩-魏-燕三分赵之地也。
注④正义齐王以身从赵王之患也。
注⑤正义言秦齐相约,欲更重称帝,故言“废帝”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纪年云魏哀王四年改阳曰河雍,向曰高平。根柔,一作‘-柔’,一作‘平柔’。”正义返,还也。括地志云:“高平故城在怀州河阳县西四十里。纪年云魏哀王改向曰高平也。”根柔未详。两邑,魏地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一作‘王公’-音胡鼎反。”正义-音邢。分字误,当作“山”字耳。括地志云:“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在代州-门县西北四十里。”
注⑧集解徐广曰:“尔雅曰西俞,-门是。”正义俞音戍。郭注云:“西-即-门山也。”按:西先声相近,盖陉山-西-二山之地并在代州-门县,皆赵地也。
注⑨索隐佼犹行也。
注⑩谓共秦伐齐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
于是赵乃辍,谢秦不击齐。
王与燕王遇。廉颇将,攻齐昔阳,①取之。②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昔阳故城一名阳城,在并州乐平县东。春秋释地名云‘昔阳,肥国所都也。乐平城沾县东*[有]*昔阳城。肥国,白狄别种也。乐平县城,汉沾县城也’。”
注②集解杜预曰:“乐平沾县有昔阳城。”
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①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
十八年,秦拔我石城。②王再之-东阳,决河水,③伐魏氏。大潦,漳水出。魏-来相赵。十九年,秦*(败)[取]*我二城。赵与魏伯阳。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伯阳故城一名邯会城,在相州邺县西五十五里,七国时魏邑,汉邯会城。”
注②集解地理志云右北平有石城县。正义括地志云:“石城在相州林虑县西南九十里。”疑相州石城是。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东阳故城在贝州历亭县界。”按:东阳先属-,今属赵。
河历贝州南,东北流,过河南岸即魏地也。故言王再之-东阳伐魏氏也。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年表云与秦会渑池。”
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西。①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武平亭今名渭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二里。”按:二十七年又徙漳水武平南。
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②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二十五年,燕周③将,攻昌城-④高唐,取之。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⑤得一将军。二十六年,取东胡欧代地。⑥
注①正义音祁。传云伐齐几,几拔之。又战国策云秦败阏与,及攻魏几。按:
首节 上一节 112/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