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 第3节
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是“在省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结束工作时,一般也得向省委
做一次汇报。此类汇报,即便是例行公事,也总是要“例行”一下,除非发生了什
么非常情况……
后来,贡开宸便听说,在他们逗留大山子期间,省里有一个叫“马扬”的年轻
干部,曾去“告”了省委一状,在这些北京来的同志跟前,“历数”贡开宸和省委
这些年在“大山子问题”上的“失策”,足足谈了四五个小时。此后,又把这些
“失误”,写成了一份六七万字的“条陈”,给调研组的同志带回了北京。据说这
份“条陈”,最后转呈到了总书记手中,总书记阅后,当即批给了政治局全体常委
(还有一个说法是,批给了在京的政治局全体委员),在中央决策层里引起了相当
的“反响”。于是,才有了这次“紧急召见”。
听说此事后,贡开宸让人从侧面“查”(应该说“了解”)了一下,省里确有
这么一个叫“马扬”的人,曾在大山于冶金总公司属下的矿务局干过,担任过一届
该矿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职务,几年前调到省城,现任省城经贸委主任。正局级。
年纪不大,四十出一点头。此人“脑袋瓜相当够用”,跟调研组的同志的确长谈过
一次。至于,此次长谈,是他主动找人家调研组的,还是调研组得知K省有此等知
情者后,主动去找的他,就不得而知了。事后,马扬是否真写了一份六七万字的
“条陈”,矛头所向。是否“直斥”贡开宸,那就更不得而知了。
贡开宸没有让人进一步去“追查”条陈的事。
他觉得,没必要显得那么“小气”。“谁挡得住哪块云彩要下什么雨?算了吧!”
他觉得,此类事,本不该追查。当然,也不便追查……
他觉得,多年来,自己俯仰天地,可以说,无愧多样。所能做的,都尽力地、
竭力地去做了。至于,依然没能做好,此亦是大江东去,木落萧萧,已不是他的本
意了……
但忐忑不安的心绪,却总是在他胸中郁积,屡屡地、屡屡地拂之不去……
第004章
飞机起飞时,一大块黑突突的雷雨云恰好在机场L空以东四五公里的地方形成,
并急速地向四周扩散翻滚。雷声因此不绝于耳。浅蓝色的闪电一再地把已然融进夜
色的两片机翼刻画出来示众。很明显,今年最后一场雷暴雨正在逼近。这也是秋即
将逝去的信号,是秋告别的倾诉吧。
机长过来请示,要不要推迟一点时间起飞,等这一阵雷雨云过去?
贡开宸问,那要等多长时间?
机长答,很难说。也许三十分钟。也许……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绝对不行。贡开宸迟疑了一下,马上问,假如在平时,你们执行军
事任务,遇到今天这样的情况,会起飞吗?
机长答,那,当然要起飞。但,今天您不是在机上吗?
贡开宸笑了,说,我也在执行任务啊。那就起飞吧。赶紧飞。
随后,郭秘书送来一片预防晕机的药片,送来一份由省经贸委汇总的本省近期
相关经济活动的一些数字。虽然汇总者已经把它们分类列成了清晰的明细表,但仍
然密密麻麻地占据了整整两页半的篇幅。每一回见中央领导,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准
备。不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数字和数字之间的关系,数字和数字后边的背景。这
堆数字和那堆数字碰撞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那堆数字影响着这堆数字必然会产生
的某种走向、趋势……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和一系列解决
措施……这些都还没在这份明细表上列出。要是在以往,去一趟北京,总还要捎带
办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比如,省委组织部会请他顺便去中组部谈某个干部问题,省
财政厅(或省长邱宏元)会请他去财政部谈一点什么补充预算问题。有一回,省安
全厅的同志还把他带到了国家安全部,听了一回“惊心动魄”的情况介绍……他自
己也许会抽一点时间去广电总局或新华总社看一位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班的“老同
学”,去琉璃厂古文物一条街品品铜绿,嗅嗅墨香(去年,经北京方面老朋友介绍,
他去了一次京东南角的潘家园文物市场,真让他过了一把文物瘾。但他不可能有那
么多时间在那人堆里挤擦,也不可能蹲在地摊前跟摊主讨价还价,回过头来想想,
觉得还是琉璃厂那购物环境更适合来去匆匆的他)。但这一回,所有这些捎带要办
的事,一概都免了。也没人请他捎办什么事了。所有人忽然间都变得非常知趣。小
心。谨慎。
……飞机开始动了……他合上眼……往后靠了靠……并不想喝茶,但还是下意
识地把手伸到了那只青花茶杯冰凉的杯把上。空军的同志想得很周到,准备了他喜
欢喝的信阳毛尖。惯于运货的这位运输机的机长在操纵飞机爬升时,显然想到了今
天运的不是货,爬升得比客机还要平稳。但即便这样,贡开宸还是感觉到了一阵阵
头晕。药片得过三十分钟才生效……夫人在世时,曾教过他一个预防晕机的“绝招”
:临上机前,把治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贴在肚脐眼上。这招,他使过不止一回,
应该说,每回还真管点用。自从夫人去世,他依然乘机,却再也没使过。他并不是
已经把夫人那时的“谆谆教导”丢在脑后了,也不是担心使旧招会触景伤情……只
是……只是……只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就跟皮鞋、大衣这些零七八碎的物
事一样,家里备用的都挺多。大衣也有好几件。但自从夫人去世,他总是盯着今天
上飞机时穿的这一件灰呢大衣。为什么?同样说不清。
……他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的脸色有一点灰白,甚至说它“苍白”,大概也不
为过……
他还知道,郭秘书此刻一定坐在机舱过道对面那个离他最近的座位里,在密切
地注视着他。郭立明是个好秘书。该他做的事,一件都不会少做。不该他做的,绝
对不会多做一件。特别难得的是,他总是消失在需要他消失的时候,出现在需要他
出现的那一刻。贡开宸还知道,此刻,郭立明内心里一方面是担心他身体状况发生
意外变化,另一方面是在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当口,向他汇报马扬的详细情况。贡开
寰知道,在这件事情上,郭立明会做得非常主动的。虽然贡开宸没有授意,但是,
郭立明一定会主动地千方百计地去搞清楚这个马扬的底细。
……但此时此刻,贡开宸并不想听郭立明的情况介绍。此时此刻还有一件比
“马扬”重要得多得多的大事,需要他趁飞机降落前仅有的这一两个小时里,对它
进行一次最后的估量:此次,他带了一份请辞报告去北京。他要认认真真地再合计
一下,再盘算一下,见了总书记,到底要不要主动提出辞去K省省委书记一职,主
动为K省这两年发展的滞后、缓慢,承担应该由他来承担的那份责任。如果要提,
什么时候提出最为合适……
请辞报告在抽屉里已经放了许多天了。是他自己起草的。修改了很多遍。也许
是因为“痛下决心,如释重负”的缘故吧,一开始就写得很顺手,一气写了五六页。
说了许多“心里话”。写完后,心里果然轻松了许多,甚至还生出些许“悲壮”
之情。有几个核心段落,写得相当有文采。重读之余,不禁感慨系之,怦然心动。
但经验老到的他从不相信信手拈来的“成果”。于是按老习惯,将它丢进抽屉,冷
静地锁了一个星期左右,而后再拿出来审读。果不其然,觉得当初下笔未免有些感
情用事了,字里行间隐隐地、却又是顽强地透露着一股不该有的“委屈”。大加砍
削,剩半左右,再冷一冷,锁它两天,而后字斟句酌地又推敲了几遍,改去
了所有带感情色彩。或有可能引起误解的用词和语句,把通篇的主旨完完全全、干
做一次汇报。此类汇报,即便是例行公事,也总是要“例行”一下,除非发生了什
么非常情况……
后来,贡开宸便听说,在他们逗留大山子期间,省里有一个叫“马扬”的年轻
干部,曾去“告”了省委一状,在这些北京来的同志跟前,“历数”贡开宸和省委
这些年在“大山子问题”上的“失策”,足足谈了四五个小时。此后,又把这些
“失误”,写成了一份六七万字的“条陈”,给调研组的同志带回了北京。据说这
份“条陈”,最后转呈到了总书记手中,总书记阅后,当即批给了政治局全体常委
(还有一个说法是,批给了在京的政治局全体委员),在中央决策层里引起了相当
的“反响”。于是,才有了这次“紧急召见”。
听说此事后,贡开宸让人从侧面“查”(应该说“了解”)了一下,省里确有
这么一个叫“马扬”的人,曾在大山于冶金总公司属下的矿务局干过,担任过一届
该矿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职务,几年前调到省城,现任省城经贸委主任。正局级。
年纪不大,四十出一点头。此人“脑袋瓜相当够用”,跟调研组的同志的确长谈过
一次。至于,此次长谈,是他主动找人家调研组的,还是调研组得知K省有此等知
情者后,主动去找的他,就不得而知了。事后,马扬是否真写了一份六七万字的
“条陈”,矛头所向。是否“直斥”贡开宸,那就更不得而知了。
贡开宸没有让人进一步去“追查”条陈的事。
他觉得,没必要显得那么“小气”。“谁挡得住哪块云彩要下什么雨?算了吧!”
他觉得,此类事,本不该追查。当然,也不便追查……
他觉得,多年来,自己俯仰天地,可以说,无愧多样。所能做的,都尽力地、
竭力地去做了。至于,依然没能做好,此亦是大江东去,木落萧萧,已不是他的本
意了……
但忐忑不安的心绪,却总是在他胸中郁积,屡屡地、屡屡地拂之不去……
第004章
飞机起飞时,一大块黑突突的雷雨云恰好在机场L空以东四五公里的地方形成,
并急速地向四周扩散翻滚。雷声因此不绝于耳。浅蓝色的闪电一再地把已然融进夜
色的两片机翼刻画出来示众。很明显,今年最后一场雷暴雨正在逼近。这也是秋即
将逝去的信号,是秋告别的倾诉吧。
机长过来请示,要不要推迟一点时间起飞,等这一阵雷雨云过去?
贡开宸问,那要等多长时间?
机长答,很难说。也许三十分钟。也许……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绝对不行。贡开宸迟疑了一下,马上问,假如在平时,你们执行军
事任务,遇到今天这样的情况,会起飞吗?
机长答,那,当然要起飞。但,今天您不是在机上吗?
贡开宸笑了,说,我也在执行任务啊。那就起飞吧。赶紧飞。
随后,郭秘书送来一片预防晕机的药片,送来一份由省经贸委汇总的本省近期
相关经济活动的一些数字。虽然汇总者已经把它们分类列成了清晰的明细表,但仍
然密密麻麻地占据了整整两页半的篇幅。每一回见中央领导,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准
备。不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数字和数字之间的关系,数字和数字后边的背景。这
堆数字和那堆数字碰撞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那堆数字影响着这堆数字必然会产生
的某种走向、趋势……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和一系列解决
措施……这些都还没在这份明细表上列出。要是在以往,去一趟北京,总还要捎带
办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比如,省委组织部会请他顺便去中组部谈某个干部问题,省
财政厅(或省长邱宏元)会请他去财政部谈一点什么补充预算问题。有一回,省安
全厅的同志还把他带到了国家安全部,听了一回“惊心动魄”的情况介绍……他自
己也许会抽一点时间去广电总局或新华总社看一位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班的“老同
学”,去琉璃厂古文物一条街品品铜绿,嗅嗅墨香(去年,经北京方面老朋友介绍,
他去了一次京东南角的潘家园文物市场,真让他过了一把文物瘾。但他不可能有那
么多时间在那人堆里挤擦,也不可能蹲在地摊前跟摊主讨价还价,回过头来想想,
觉得还是琉璃厂那购物环境更适合来去匆匆的他)。但这一回,所有这些捎带要办
的事,一概都免了。也没人请他捎办什么事了。所有人忽然间都变得非常知趣。小
心。谨慎。
……飞机开始动了……他合上眼……往后靠了靠……并不想喝茶,但还是下意
识地把手伸到了那只青花茶杯冰凉的杯把上。空军的同志想得很周到,准备了他喜
欢喝的信阳毛尖。惯于运货的这位运输机的机长在操纵飞机爬升时,显然想到了今
天运的不是货,爬升得比客机还要平稳。但即便这样,贡开宸还是感觉到了一阵阵
头晕。药片得过三十分钟才生效……夫人在世时,曾教过他一个预防晕机的“绝招”
:临上机前,把治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贴在肚脐眼上。这招,他使过不止一回,
应该说,每回还真管点用。自从夫人去世,他依然乘机,却再也没使过。他并不是
已经把夫人那时的“谆谆教导”丢在脑后了,也不是担心使旧招会触景伤情……只
是……只是……只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就跟皮鞋、大衣这些零七八碎的物
事一样,家里备用的都挺多。大衣也有好几件。但自从夫人去世,他总是盯着今天
上飞机时穿的这一件灰呢大衣。为什么?同样说不清。
……他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的脸色有一点灰白,甚至说它“苍白”,大概也不
为过……
他还知道,郭秘书此刻一定坐在机舱过道对面那个离他最近的座位里,在密切
地注视着他。郭立明是个好秘书。该他做的事,一件都不会少做。不该他做的,绝
对不会多做一件。特别难得的是,他总是消失在需要他消失的时候,出现在需要他
出现的那一刻。贡开宸还知道,此刻,郭立明内心里一方面是担心他身体状况发生
意外变化,另一方面是在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当口,向他汇报马扬的详细情况。贡开
寰知道,在这件事情上,郭立明会做得非常主动的。虽然贡开宸没有授意,但是,
郭立明一定会主动地千方百计地去搞清楚这个马扬的底细。
……但此时此刻,贡开宸并不想听郭立明的情况介绍。此时此刻还有一件比
“马扬”重要得多得多的大事,需要他趁飞机降落前仅有的这一两个小时里,对它
进行一次最后的估量:此次,他带了一份请辞报告去北京。他要认认真真地再合计
一下,再盘算一下,见了总书记,到底要不要主动提出辞去K省省委书记一职,主
动为K省这两年发展的滞后、缓慢,承担应该由他来承担的那份责任。如果要提,
什么时候提出最为合适……
请辞报告在抽屉里已经放了许多天了。是他自己起草的。修改了很多遍。也许
是因为“痛下决心,如释重负”的缘故吧,一开始就写得很顺手,一气写了五六页。
说了许多“心里话”。写完后,心里果然轻松了许多,甚至还生出些许“悲壮”
之情。有几个核心段落,写得相当有文采。重读之余,不禁感慨系之,怦然心动。
但经验老到的他从不相信信手拈来的“成果”。于是按老习惯,将它丢进抽屉,冷
静地锁了一个星期左右,而后再拿出来审读。果不其然,觉得当初下笔未免有些感
情用事了,字里行间隐隐地、却又是顽强地透露着一股不该有的“委屈”。大加砍
削,剩半左右,再冷一冷,锁它两天,而后字斟句酌地又推敲了几遍,改去
了所有带感情色彩。或有可能引起误解的用词和语句,把通篇的主旨完完全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