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99节
1.闭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偏瘫,拘急,抽搐。由于有痰火和痰浊内闭之不同,故有阳闭、阴闭之分。
(1)阳闭
症状:除闭证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雍盛,清窍被扰。
治法: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代表方:先服(或用鼻饲法)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并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羚角钩藤汤清肝息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用于风阳上扰、窜犯清窍而见眩晕、痉厥和抽搐等症者。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息风;胆南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者,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以清热通腑导滞,或用礞石滚痰丸清热涤痰通腑;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等滋阴清热。
(2)阴闭
症状:除闭证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白唇紫或黯,四肢不温,静而不烦,舌质暗淡,苔白腻滑,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风痰上扰,内闭心神。治法:豁痰息风,辛温开窍。
代表方: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以芳香开窍,并用涤痰汤加减。涤痰汤化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窍,神志呆滞不清者。苏合香丸宣郁开窍。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菖蒲、胆星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息风化痰。
2.脱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汗出肢冷,舌萎缩,脉沉细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证机概要:元气衰微,精去神脱,阴竭阳亡。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参附汤补气回阳,用于阳气衰微,汗出肢冷欲脱;生脉散用于津气耗竭。两方同用,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主治阴竭阳亡之证。
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阳。
阴不敛阳,阳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煅龙骨、煅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舌干,脉微者,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护津。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风退瘀除,饮食稍进,渐人恢复期,但恢复期和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症状,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治法。
1.痰瘀阻络证
症状:口舌呙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斑,苔滑腻,脉弦滑或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脉络痹阻。
治法:化痰祛瘀,活血通络。
代表方:温胆汤合四物汤加减。前方理气化痰,用于气郁生痰,痰浊内扰之证;后方补血活血,用于营血虚滞之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川芎滋阴补血活血;枳实、半夏、竹茹化痰和胃;茯苓、陈皮益气健脾。
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心烦甚者,加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眩晕者,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四肢不用明显者,加杜仲、川断、牛膝、桑枝。
2.气虚血瘀证
症状: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舌呙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以补气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当归、赤芍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兼以通络。
血虚甚者,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续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3.肝肾亏虚证
症状: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左归丸功专填补肝肾真阴,用于精血不足,不能荣养筋脉,腰膝酸软,肢体不用等症;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所致之舌强不语、足废不用等症。
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若肾阳虚,加巴戟天、肉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引火归原;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预后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