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81节
二、病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两者皆有大便秘结。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大便干结难行,偶伴腹胀,饮食减少,恶心欲吐,有矢气和肠鸣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便秘分虚实论治,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便秘的治疗以恢复大肠传导功能,保持大便通畅为原则,应力避单纯应用泻下药,而应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法。实秘为邪滞肠胃、壅塞不通所致,故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而致,故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如《景岳全书·秘结》日:“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
三、证治分类
(一)实秘
1,热秘
症状:大便干结,腹胀或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本方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肠腑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泄热;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若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加芒硝以软坚通便;若口干舌燥,津伤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以滋阴生津,增水行舟;若肺热气逆以致大肠热结便秘者,可加瓜蒌仁、黄芩、苏子清肺降气以通便;若兼郁怒伤肝,目赤易怒者,加服更衣丸或当归龙荟丸以清肝通便。
2.气秘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本方有调肝理脾、通便导滞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之便秘。
常用药: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通便。
若七情郁结,腹部胀痛甚,加白芍、柴胡、厚朴等和肝理气;若气郁化火,舌红苔黄,便秘腹痛者,加栀子、芦荟清肝泻火;若兼痰湿,肠鸣粪软,黏腻不畅者,可加皂角子、葶苈子、泽泻等祛痰湿以通便;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桃仁等药活血化瘀。
3.冷秘
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大黄附子汤加减。本方有温散寒凝、泻下冷积的作用,适用于寒积里实所致便秘。
常用药:附子温里散寒,大黄荡涤积滞,细辛散寒止痛。
若胀痛明显,可加枳实、厚朴、木香加强理气导滞之力;若腹部冷痛,手足不温,加高良姜、花椒、小茴香增散寒止痛之功;若心腹绞痛,口噤暴厥,属大寒积聚者,可用三物备急丸攻逐寒积。
(二)虚秘
1.气虚秘
症状: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证机概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治法: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本方有补益脾肺、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所致便秘。
常用药:黄芪补脾肺之气;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若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举陷;若气短懒言,多汗少动者,可加用生脉散补肺益气;若脘腹痞满,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者,可加扁豆、生薏苡仁、砂仁,或重用生白术以健脾祛湿通便;若肢倦腰酸,二便不利者,可用大补元煎兼补肾气。
2.血虚秘
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少寐,口唇色淡,舌淡苔少,脉细。
证机概要: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治法: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本方有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阴血不足,大肠失于濡润之便秘。
常用药:当归、生地滋阴养血;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若大便干结如羊屎,加蜂蜜、柏子仁、黑芝麻加强润燥通便之力;面白眩晕甚,加制首乌、熟地黄、阿胶养血润肠;若兼气虚,气短乏力,排便无力者,可加黄芪、人参益气通便;若兼阴虚,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者,可加知母、玄参等以养阴清热。
3.阴虚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