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80节


【预防调护】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气旺盛,则不易受邪。加强食品卫生及饮用水的管理,防止污染。饮食应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生活起居应有规律,防止外邪侵袭,夏季切勿因热贪凉,尤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邪。

泄泻病人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饮食宜新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忌食辛辣炙傅、肥甘厚味。急性暴泻易伤津耗气,可予淡盐汤、米粥等以养胃生津。肝气乘脾之泄泻患者,应注意调畅情志,尽量消除紧张情绪,尤忌怒时进食。

【临证备要】

1.注意“风药”的临床运用。脾气不升是慢性泄泻的主要病机之一。风药轻扬升散,同气相召,脾气上升,运化乃健,泄泻可止。湿是形成泄泻的病理因素之一,湿见风则干,风药具有燥湿之性。湿邪已祛,脾运得复,清气上升,泄泻自止。风药尚具有促进肝之阳气升发的作用,肝气升发条达,疏泄乃治。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风药尚有抗过敏作用,而慢性泄泻者多与结肠过敏有关,故而有效。临床常用药有藿香、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白芷、藁本、升麻、柴胡、蝉蜕、羌活等。方剂可选藿香正气散、荆防败毒散、羌活胜湿汤等,如运用得当,效果明显。

2.虚实夹杂者,寒热并用。慢性泄泻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脾虚与湿盛是本病的两个主要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生飧泄,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若脾虚生湿,或外邪内侵,引动内湿,则虚中夹实,治当辨其湿邪夹热与夹寒之不同,临床一般以肠腑湿热最为常见,治疗当理中清肠,寒热并用,加用败酱草、红藤、黄柏、猪苓、茯苓等;寒湿偏重者则用苍术、厚朴、肉桂、陈皮、白术等。

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泄泻一证,其病位在肠腑。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前者司“变化”,后者主“化物”,一旦肠腑发生病变,必然“变化”无权,“化物”不能,于是曲肠盘旋之处易形成积滞痰饮浊毒。久之中焦脾胃渐亏,难以运化,积饮痰浊愈甚,或陈积未去,新积又生。故此,治疗诸多方法无效者,必有痰饮浊毒积滞肠腑。倡导攻邪已病的张从正提倡以攻为补,“损有余即是补不足”,而且“下中自有补”,“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当代名家韦献贵认为:“久泻亦肠间病,肠为腑为阳,腑病多滞多实,故久泻多有滞,滞不除则泻不止。”因此,攻除积滞痰饮浊毒,攻补兼施,掌握好攻补的孰多孰少,乃为治疗难治性泄泻的出奇制胜之法。

4.久泻使用化瘀之法,值得重视。辨证上应注意血瘀征象的有无。王清任的诸逐瘀汤,结合临床,变通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获效。

【医案举隅】

张某,男,33岁,l958年3月13日初诊。

4个多月前,因大渴食柿3个,并饮茶过骤,致患泄泻,每日4~5次,时有腹痛、腹胀,经服西药,便数虽减,但停药即复发,缠绵数月不愈。每晨4~5时许,即腹鸣腹泻,纳食减少,心慌,身倦,小便稍少但不黄,腹部喜热熨。面色欠泽,言语清晰,语言尚不低微。腹部按之不痛,未见异常。舌苔微白湿润,脉象左手沉滑,右手沉细,两尺无力,右尺较甚。

诊断:泄泻。

辨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

治法:健脾化湿,补肾助阳。

处方: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野台参12g,茯苓12g,白术9g,炒山药9g,炒薏苡仁9g,炙甘草6g,吴茱萸6g,肉豆蔻6g,五味子5g,制附子5g,干姜5g,紫肉桂3g。水煎服,3剂。

进上药后,诸症减轻,精神渐振,清晨已不泻。10剂后,泄泻停止,体力增加,食纳旺盛,工作效率提高。共服13剂痊愈。

按:本案证属五更泻,因暴食生冷,饮茶过骤而伤脾胃,脾病乘肾,土来克水,则肾亦虚,肾虚下焦不固,黎明将交阳分之时则泄泻。故当以健运脾气、补火暖土为要,佐以化湿利湿。然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因甘能助湿,久泻不可分利太过,恐有重伤阴液之弊。

(焦树德著.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古今医鉴·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

《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泄泻,注下症也。经云:湿多成五泄,日飧,日溏,日鹜,日濡,日滑。飧泄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溏泄之肠垢污积,湿兼热也;鹜溏之澄清溺白,湿兼寒也;濡泄之身重软弱,湿自胜也;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

第九节便秘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病证。

《内经》认为便秘与脾、肾关系密切,如《灵枢·杂病》“腹满,大便不利……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所致便秘的病机与证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提出用蜜制药挺“内谷道中”及用猪胆汁和醋“以灌谷道内”治疗便秘的方法,是最早应用外导法和灌肠疗法的记载。宋代《圣济总录·大便秘涩》指出:“大便秘涩,盖非一证,皆荣卫不调,阴阳之气相持也。若风气壅滞,肠胃干涩,是谓风秘;胃蕴客热,口糜体黄,是谓热秘;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或肾虚小水过多,大肠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或胃燥结,时作寒热者,中有宿食也。”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将便秘分为风、热、冷、虚、宿食等证侯类型。金元时期,刘完素首倡实秘、虚秘之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说:“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这种虚实分类法,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归纳,成为便秘临床辨证的纲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属本病范畴,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便秘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常。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大便干结;或恣食生冷,致阴寒凝滞,肠胃传导失司,造成便秘。

2.情志失调

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大便不畅。

3.年老体虚

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阴阳气血亏虚,阳气虚则温煦传送无力,阴血虚则润泽荣养不足,皆可导A选AA书A网xuanshu^.c^o^m致大便不通。

4.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失于传导;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燥热,耗伤津液,大肠失润,都可致大便秘结。

二、病机

便秘的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病位主要在大肠,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胃热过盛,津伤液耗,肠失濡润;脾肺气虚,大肠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化火伤津,腑失通利;肾阴不足,肠道失润,或肾阳不足,阴寒凝滞,津液不通,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发为本病。

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虚、实两方面。热秘、气秘、冷秘属实,燥热内结于肠胃者为热秘,气机郁滞者为气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气血阴阳亏虚所致者属虚。而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损及肾阴,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足者,多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而虚实相兼。另外实秘、虚秘各证型之间,也可兼夹出现或相互转化。如气秘日久,久而化火,则可转化为热秘。阳虚秘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年老体虚等病史。
首节 上一节 80/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