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77节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

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槟榔、木香、枳实调气化滞。

缓解期

(1)脾气虚弱证

症状: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黏液,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证机概要:久痢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健运失职。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久痢脾虚气陷,脱肛少气者。

常用药: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中气。

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大便稀溏,夹有少许黏液白冻,形寒气怯,为脾阳虚衰,宜温阳健脾,用附子理中汤。若脾阳虚衰,肢体浮肿,可合用苓桂术甘汤;若脾病及肾,大便滑脱不禁,可合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2)寒热错杂证

症状: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畏寒喜暖,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久痢伤及厥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代表方:乌梅丸加减。本方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止痢,能治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痢。

常用药:乌梅涩肠止泻;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而助运祛寒;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

兼食滞者,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寒凝较重者去黄连、黄柏。

(3)瘀血内阻证

症状: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腹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久痢不愈,瘀血蓄积肠腑,气滞血阻。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可用治久痢之腹部疼痛属瘀血内阻者。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没药化瘀止痛;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本方可与六君子汤间服,以补益脾肾,攻补兼施;里急后重者加黄连、白头翁。

【预后转归】

痢疾的转归预后因病人正气的强弱、感受邪毒的深浅及发病的轻重而不同。体质好,正气盛者,虽感湿热、寒湿之邪而患急性痢疾者,只要治疗及时正确,调护得当,预后一般良好。而疫毒邪盛者,可很快出现热人心营、热盛动风或内闭外脱的危证,甚或死亡,应积极救治。慢性痢疾多由急性痢疾迁延不愈而致,如休息痢、阴虚痢、虚寒痢,一般病情缠绵,难于骤效,但只要辨证正确,治疗恰当,多能缓解或痊愈,如若不注意摄养或调治,病情常易逐步加重而入危途。

【预防调护】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食生冷和进食不洁及变质食物,节制饮食,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起居有常,调情志,防过劳。

治病宜早,防止病情恶化。饮食宜清淡,忌食荤腥油腻难消化之物。疫毒痢要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临证备要】

1.噤口痢的治疗。痢疾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其证有虚有实。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宜用开噤散煎水少量多次,徐徐咽下,以苦辛通降,泄热和胃。若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汁少量与服,再予前方徐徐咽下。若胃阴大伤,频繁呕吐,舌红绛无苔,脉细数者,于方中酌加人参、麦冬、石斛、沙参以扶养气阴。并可用人参与姜汁炒黄连同煎,频频呷之,再吐再呷,以开噤为止。虚证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痢以致胃虚气逆,出现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质淡,脉弱,治宜健脾和胃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以醒脾开胃。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为病势危重,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或参附注射液以益气回阳救逆。

2.注意灌肠疗法。痢疾除内服药物外,亦可用灌肠疗法,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凡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者,常用:①苦参、马齿觅以1:2比例,水煎取液150ml保留灌肠;②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等量,黄柏适量,水煎取液150ml保留灌肠;③黄连、黄柏、马齿觅、白头翁等量,水煎取液150ml保留灌肠。

3.慢性痢疾要辨外感、内伤两类。《证因脉治》中明确指出:“外感休息痢之证,暴发热痢而起,后乃久久不愈,或暂好一月半月,旋复发作,缠绵不愈,积滞不除。”“内伤休息痢之证,无感之邪,非暴发暴痢之证,但因脾胃亏损,渐成积痢,或发或止,终年不愈。”治疗上由外感所致者,不忘清余邪,而内伤所致者,应以调脾胃为主。

4.注意痢疾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伤正气。

【医案举隅】

王某,女,40岁,职员。2005年11月3日就诊。

患者自2000年出现腹泻腹痛,伴少量黏液脓血便,当地医院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西药治疗后症状好转。之后分别于2003年、2004年再次复发,经治疗后症状好转。

本次因受凉后再次出现腹泻,伴少量黏液脓血使,每天4~5次,里急后重感明显,左侧下腹部疼痛,便前加重,便后缓解,纳谷不香,神疲懒言,肢体倦怠,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小腹喜温怕凉,舌质暗,舌下瘀,苔白腻,脉濡缓。结肠镜检查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红肿、糜烂,广布新鲜出血及白苔。病理诊断:大肠(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急性发作。

辨证:寒湿瘀浊阻滞肠道,脾肾阳虚运化失职。

处方:小茴香10g,炮姜15g,延胡索9g,当归9g,川芎3g,肉桂10g,赤芍10g,蒲黄9g,五灵脂6g,焦三仙各10g,陈皮8g,枳实1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腹泻仍每天4~5次,泻下暗色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感稍减轻,仍纳谷不香,神疲懒言,肢体倦怠,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小腹喜温怕凉,舌脉如前。此为脾肾之阳气虚衰,运化不及,正不胜邪,积滞残留为患。原方加制附片10g,砂仁6g。续用14剂。

三诊: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消失,腹泻每天1~2次,为稀糊状,神疲懒言、肢体倦怠、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小腹喜温怕凉诸症稍减。予附子理中丸和金匮肾气丸汤剂,续用14剂。

共治疗3个月后复查肠镜正常。嘱继服附子理中丸和金匮肾气丸半年之久,未见复发。

按:本案由于病程较长,脾肾阳气虚损,加之久病人络,瘀阻络伤,肠中水分不能吸收,水停瘀滞,气机不畅,形成了水瘀交阻的恶性循环状态。王教授治疗先用少腹逐瘀汤加三仙、陈皮、枳实以活血化瘀,温化寒湿,消积导滞,再以健脾温肾助运化、调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安贺军等.王新月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思路.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首节 上一节 77/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