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72节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加减。本方具有补气健脾运中的作用,适用于脾肾阳虚,中阳衰微之噎膈。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补脾益气;陈皮、半夏、砂仁、生姜、降逆祛痰,和中养胃。

中阳不足,痰凝瘀阻,可用理中汤加姜汁、竹沥;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者,可加石斛、麦冬、沙参滋养津液;泛吐白沫,加吴萸、丁香、白蔻仁温胃降逆;肾阳虚明显者,可用右归丸或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苁蓉温补肾阳。

【预后转归】

本病的预后,主要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有关。如以肝郁气结、痰湿凝聚的实证为主,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只表现为吞咽之时哽噎不顺的痰气交阻证,不向膈证发展,一般预后尚好。如病情继续发展,出现阴津枯槁,脾肾阳气衰败,同时痰、气、瘀交结益甚的虚实夹杂之候,则预后极差。

【预防调护】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烫食及发霉的食物等,饮食宜清淡、新鲜、易消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进食后少量饮水,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临证备要】

1.噎膈的治疗应重视顾护津液及胃气。阴津亏耗是噎膈之本,疾病初期,使用行气、祛痰、活血之品时当兼顾益气养阴,以免生变;后期津液枯槁,阴血亏损,治当滋阴补血,可选沙参、麦冬、玉竹等,少用生地、熟地之辈,并配合白术、木香、砂仁健脾益气,以防腻胃碍气。

2.食道癌患者,重视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瘀。噎膈之病病机复杂,多兼有顽痰、瘀血、气滞、热郁诸多因素,少有单一证型,在治疗时应通权达变,灵活遣方用药。如明确诊断为食道癌,可加白花蛇舌草、菝葜、冬凌草、山慈菇、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之品;若顽痰凝结,可加海藻、昆布、海蛤壳等以化痰消积;若久病瘀血在络,除用三棱、莪术、红花等外,可加全蝎、水蛭、蜈蚣等虫类药,搜剔削坚散结。

3.及早检查,确定病性。噎膈的病变范围较广,应及早做相关检查,明确疾病的性质。食管痉挛属于功能性疾病;食管炎、贲门炎属于炎症性疾病;食管癌、贲门癌则为恶性肿瘤。这三种情况疾病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转归也不同,须把握病性,区别对待。

【医案举隅】

患者,女,40岁。

因进食梗噎不畅反复3月前来就诊,已于某院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症见:进食梗噎,情志舒则减,食后嗳气,食物反流,心下痞闷,体重下降,口干口苦,咽燥,易怒,便干结且不规律,寐差,以入睡困难为主。

中医诊断:噎膈。

中医辨证:肝郁气滞,痰气交阻,兼有郁热。

治法:开郁润燥,降气化痰。

处方:柴胡15g,制半夏15g,旋覆花30g(包),代赭石15g(先煎),磁石15g(先煎),黄芩15g,黄连15g,藿香15g,佩兰15g,佛手15g,砂仁15g,苏子15g,全瓜蒌20g,陈皮15g,炒莱菔子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10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吞咽困难减轻,食物反流反酸缓解,大便渐规律,但仍觉略干结,寐差。秉持效方不变原则,守方加减,上方基础上加夜交藤15g,合欢花15g,沙参15g,石斛15g,连服30剂。

三诊:患者吞咽基本正常,无胸骨后疼痛,无反食反酸暖气,眠佳,二便正常。病渐愈,继续服药10剂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噎膈”范畴,初起以气滞血瘀痰阻之标实为主,中期虚实夹杂,后期多以气阴不足之本虚为主,故明察虚实,掌握疾病所处阶段,将“降法”贯穿于治疗始终,为临床取效关键。其降法应用体现在:气滞痰阻,胃失和降反而上逆所致者宜降气化痰法;日久则必气郁而化热,出现口干、咽燥、大便结等症状,宜辛开苦降之法,但本法难免有苦燥伤阴之弊,因此可酌加花粉、沙参、石斛等以防伤阴;脾不升清,浊气不降,聚而成痰,阻滞气机而致病者,宜升清降浊法,以化中阻之湿热,健不运之中气,使得“脾升促胃降”,脾胃功能调和。

[付琳,李明.谢晶日教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验案举隅.疑难病杂志

2010;9(9):719~720]

【古代文献精选】

《景岳全书·噎膈》:“凡治噎膈之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矣。”

《济生方·噎膈》:“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其为病也,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胸痛彻背,或胁下支满,或心忡喜忘,咽气不舒。治疗之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膈噎之疾,无由作矣。”

《医学心悟·噎膈》:“凡噎膈症,不出胃脘于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

附反胃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食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为“反胃”,指出:“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后世也多以反胃名之。

本病临床特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因多由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内生,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人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如《景岳全书·反胃》所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伤胃气而然。”

治疗原则在于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若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可加益气养阴之品;日久不愈,宜加温补肾阳之法。

脾胃虚寒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则舒,神疲乏力,面色清白,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腻,脉细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丁香透膈汤加减。本方具有温中和胃、健脾补益、降逆理气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反胃之病。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丁香、半夏、木香、香附降气和胃;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食。

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若肾阳虚弱者,加附子、肉桂以益火之源;吐甚而气阴耗伤者,去丁香、砂仁、白豆蔻,酌加沙参、麦冬养胃润燥。

第六节腹痛

腹痛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提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如《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的先河。《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李氏在《医学发明》强调“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了新的创见。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黏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学科及本书有关章节。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首节 上一节 72/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