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71节


噎膈的基本病机为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如若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忧思过度,脾伤气结,均可导致气滞、血瘀;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阳亏虚,健运失职,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或痰瘀互结,可使食管狭窄,胃失通降;年老体弱,肾阴渐虚,或他病日久耗伤精血,不能濡养咽嗌;阴损及阳,肾阴亏虚可累及肾阳,肾阳亏虚,不能温运脾土,温煦失职,气不化津,津液干涸失濡,而成为噎膈。

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与脾肾亏虚,津液枯槁,不能濡养有关;标实为气滞、痰凝、血瘀阻于食道和胃,致使哽噎不顺,格塞难下或食而复出,而发为噎膈。

本病初期,以痰气交阻于食道和胃为主,病情较轻,多属实证,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交结,进而化火伤阴,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则病情由轻转重。病之晚期,阴津日益枯槁,胃腑失其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不能蒸津、化津、运津,痰气瘀结益甚,发展成为虚实夹杂之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异物感。

2.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食入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患者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体弱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噎膈与反胃

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膈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则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景岳全书·噎膈》云:“噎膈之病,主病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则病于中下二焦……反胃之治,多主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润养心脾,以舒结气。”

2.噎膈与梅核气

两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是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是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以咽部异物感为主,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如《证治汇补·噎膈·附梅核气》所说:“梅核气者,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梅核。”即咽中有梗塞不舒的感觉,无食物哽噎不顺,或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的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性的虚实

病之初期,多以实证为主,有情志失调和饮食不节之别。久病多为正虚邪实,虚中夹实。正虚者,津液枯槁,脾肾亏虚;邪实者,气滞、痰结、瘀血互相交结。

2.辨病邪的偏重

大凡有忧思恼怒等引起,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胸协胀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属气郁;如吞咽梗阻,胸膈痞满,呕吐痰涎,属痰湿;若饮食梗阻难下,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者,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初期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然噎膈之病,病机复杂,虚实每多兼杂,则当标本同治。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本方有润燥解郁、化痰降逆之功效,适用于气滞痰阻之噎膈。

常用药:沙参、贝母润燥化痰,泄热散结;郁金、砂仁、丹参开郁利气,活血化痰;茯苓健脾和中,渗湿化痰;杵头糠开胃下气;荷叶蒂醒脾和胃。

暖气呕吐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降逆和胃之力;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以加强化痰之功,或含化玉枢丹;大便不通,加生大黄、莱菔子,便通即止,防止伤阴;若心烦口干,气郁化火者,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以增清热解毒之功效。若兼脾胃虚弱者,症见胸膈痞满,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者,可用木香顺气丸。

2.津亏热结证

症状:吞咽梗涩而痛,食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粪,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热毒伤阴,胃阴亏耗,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的作用,适用于阴津枯竭,燥热内结之噎膈。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清热滋阴,润肺胃之燥;桑叶、天花粉养阴泄热;扁豆、甘草健脾和胃。

胃火偏盛者,加栀子、黄连清胃中之火;肠腑失润,大便干结,坚如羊粪者,加火麻仁、全瓜蒌、何首乌润肠通便。烦渴咽燥,噎食难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泄热存阴。食道于涩,口燥咽干,可饮五汁安中饮以生津益胃。

3.瘀血内结证

症状:饮食梗阻难下,食不能下,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形体赢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阻,食道闭塞,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本方有滋阴养血、破血行瘀作用,适用于瘀血内阻,食道不通,饮食不下,生化乏源,气血不能充养肌肤之噎膈。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升麻升清降浊;炙甘草益脾和巾;五灵脂、乳香、没药、蜣螂虫活血破瘀止痛;海藻、昆布、贝母软坚化痰。

痰阻显著者,酌加水蛭、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急性子,增强破结消徽之力;呕吐较甚,痰涎较多者,加莱菔子、海蛤粉、半夏、瓜蒌等以化痰止呕;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另服云南白药化瘀止血;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4.气虚阳微证

症状: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面浮足肿,面色咣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首节 上一节 71/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