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62节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即所谓的“通则不痛”。然在使用理气和胃之法时,还必须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如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胃热、血瘀,分别给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清泄肝胃、通络化瘀治法;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分别治予温胃健中或滋阴养胃。

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之一法。如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以通;属于肝气犯胃者,理气即所以通;属于肝胃郁热者,泄热即所以通;属于湿热中阻者,清化湿热即所以通;属于瘀阻胃络者,化瘀即所以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以通;属于脾胃虚寒者,温胃健中即所以通。只有结合具体病机,采取相应治法,使之丝丝人扣,才符合“通法”之本意。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症状: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病情较轻,可服生姜汤,结合局部热熨即可缓解。若寒邪较著,加荜茇、川椒、肉桂、厚朴等,以助散寒理气止痛;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桂枝、防风等以疏散风寒;若因过食生冷而夹有宿食停滞,兼见胸脘痞闷,嗳气或呕吐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半夏等,或加服保和丸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嗳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以清热;若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遇怫郁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疼痛较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青木香、郁金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乌贼骨、川贝母、煅瓦楞子等和胃制酸。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及粉等以凉血止血。若病情反复久延,脾气亦伤,胃痛而胀,饮食不佳,神疲乏力,属肝郁脾虚证,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用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4.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以清胃降逆;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兼有食积停滞,纳呆少食者,加炒三仙、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屡发,食后加剧,入夜尤甚,甚或出现黑便或呕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后方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化瘀定痛;檀香、砂仁理气和胃而止痛。

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郁金、九香虫、木香、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若见呕血及黑便等出血现象者,当以止血为先,宜去檀香、砂仁,加大黄、茜草根、三七粉等化瘀止血。

6.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常用药: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桂枝温胃散寒;白芍、饴糖、大枣、甘草缓急止痛。

若泛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若泛吐清水较多,或胃中有振水音,宜加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或配用苓桂术甘汤以温化饮邪;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或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疼痛较著,加延胡索以止痛。

7.胃阴不足证
首节 上一节 62/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