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61节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郁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
这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炙傅,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傅,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脾胃素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则均可导致胃痛。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5.药物损害
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证治汇补·心痛》指出:“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上述几种发病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兼而发病。
二、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以通为用,和降为顺,不宜郁滞。胃痛的病因虽多,但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并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疏土助运化的作用,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而为胃痛。若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不能润降,致阴虚胃痛。
胃痛的病机演变复杂多异,归纳起来,主要是虚实、寒热、气血之间的演变和转化。胃痛的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胃痛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如因寒而痛者,寒伤阳气,可形成虚寒胃痛;因热而痛者,热邪伤阴,可形成阴虚胃痛。虚证胃痛,因脾胃功能虚弱,失于运化,又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如脾胃虚寒者,易兼寒邪、食滞或湿浊等。从寒热来看,寒痛日久,过用辛热,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过用苦寒或饮食生冷过度,亦可寒化形成寒证,都可致寒热错杂、寒热互结等复杂病机。从气滞与血瘀来看,气滞日久,气病及血,必见血瘀;瘀血阻滞,常使气滞加重。
胃痛日久,或病情加重,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可致出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日久中阳不振,水饮不归正化,生痰聚饮,形成饮停于胃。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三焦壅塞,腹痛剧烈拒按,可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若胃痛日久,正气亏耗,有形之邪聚结,可形成痰瘀壅塞胃脘。
总之,胃痛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为基础,日久易出现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滞血瘀的复杂病理变化,甚至导致危重病证的发生。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表现为胀痛、刺痛、灼痛、隐痛、剧痛、闷痛等
不同性质。
2.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食纳减少等胃失和降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常有明显的诱因,如与饮食失调、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及受寒等因素有关。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灵枢·厥病》日:“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常有胸痹病史,一般为胸膺部闷痛、刺痛或绞痛,疼痛剧烈,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唇甲紫绀等症状,病情危急。其病史、病机要点、病变脏腑、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胃痛与胁痛
胃痛与胁痛主要从病位、主症及兼症方面进行鉴别。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以胁肋部疼痛为主,多伴有胸闷太息、口苦,或发热恶寒等症。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
两者疼痛部位不同。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胃痛与腹痛在病变脏腑、临床特点等方面亦有区别。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
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胃痛的辨证应区分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
1.辨虚实
虚者多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体弱脉虚。属虚者应进一步辨气虚、阳虚与阴虚。实者多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体壮脉盛。属实者应进一步辨别不同的病理因素为病。
2.辨寒热
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泛吐清水者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恶热,泛吐酸水者为热证。寒与热均有虚实之分。
3.辨气滞、血瘀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气滞者,多见胀痛,痛无定处,或攻窜两胁,疼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血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疼痛,入夜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兼见呕血、便血。
各证往往互相兼杂和动态转化,如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等,必须根据临床表现全面进行分析,综合诊断。
二、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