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53节
《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之法也。”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附多寐
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西医的发作性嗜睡病、神经官能症、某些精神病,其临床症状与多寐类似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多寐的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阳虚气弱,心神失荣。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心、脾、肾阳气虚弱,心窍失荣;标实为湿邪、痰浊、瘀血等蒙塞心窍。
1.湿盛困脾证
症状:头蒙如裹,昏昏欲睡,肢体沉重,或伴浮肿,胸脘痞满,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燥湿,健脾,醒神。
代表方:平胃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和中;薏苡仁健脾利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浊;石菖蒲化浊开窍。
2.瘀血阻滞证
症状:神倦嗜睡,头痛头晕,或有外伤史,病程较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通络,开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老葱、麝香通窍。
3.脾气虚弱证
症状:神疲乏力,多卧嗜睡,饭后尤甚,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化痰和中。
4.脾肾阳虚证
症状:神疲乏力,多卧嗜睡,健忘,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黄芪、人参、炒白术、炙甘草大补元气;升麻升阳,以助清气上升。
附健忘
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出现健忘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健忘病位在脑。病机以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为主,亦有因气滞血瘀、痰浊上扰而成者。盖心主血,脾化生气血,肾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则阴血损耗,房事不节,损耗肾精,均可导致脑失所养,神明失聪,出现健忘。本病以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虚实兼杂者多见。
1.心脾不足证
症状:健忘失眠,心悸神倦,纳呆气短,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炒白术、炙甘草、黄芪、当归健脾益气补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益心脾安神;木香行气舒脾。
2.肾精亏耗证
症状:健忘,腰酸乏力,甚则遗精早泄,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
代表方:河车大造丸加减。
常用药:紫河车、龟板、熟地、杜仲、牛膝填精补髓;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养阴;黄柏清相火;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石菖蒲开窍醒脑。
3.痰浊阻滞证
症状:健忘,头晕,嗜卧,胸脘痞闷,呕恶,痰多,舌苔腻,脉滑。
治法:化痰开窍。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健脾化痰;枳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龙齿、珍珠母、磁石镇心安神。
4.瘀血痹阻证
症状:健忘,言语迟缓,神思迟钝,面唇暗红,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