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52节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适用于痰热扰心所致的不寐。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枳实、黄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龙齿、珍珠母、磁石镇心安神。
若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或用保和丸消导和中。若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用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
3.心脾两虚证
症状:不寐,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不寐健忘,心悸怔忡,面黄食少等心脾两虚证。
常用药:人参、炒白术、炙甘草、黄芪、当归健脾益气补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益心脾安神;木香行气舒脾。
著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或加生龙骨、生牡蛎、琥珀末以镇静安神;若心血不足较甚者,加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若兼见脘闷纳呆,苔腻,重用白术,加苍术、半夏、陈皮、茯苓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4.心肾不交证
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前方以滋阴补肾为主,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肾阴不足证;后方清心降火,引火归原,用于心烦不寐,梦遗失精等心火偏亢证。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滋补肾阴;泽泻、茯苓、丹皮清泄相火;黄连清心降火;肉桂引火归原。
若心阴不足为主者,可选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若阴血不足,心火亢盛者,可选用朱砂安神丸。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生龙骨、龙齿重镇安神。
5.心胆气虚证
症状:不寐,多噩梦,易于惊醒,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证机概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前方益气、镇惊、安神,适用于心胆气虚,痰浊扰心所致的不寐易惊,心悸气短;后方养血清热除烦,适用于阴血偏虚的虚烦不寐。
常用药:人参、茯苓、炙甘草益心胆之气;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化痰宁心,镇惊安神;川芎、酸枣仁调血养心;知母清热除烦。
若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黄芪以益气养血;若木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者,加柴胡、香附、陈皮、山药、白术以疏肝健脾;若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以重镇安神。
【预后转归】
不寐因病情不一,预后亦各异。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而且病因不除或治疗不当,易产生情志病变,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痰热扰心证者,如病情加重有成狂或癫之势。心胆气虚证者,日久不愈亦有成癫之虑。
【预防调护】
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度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以及参加怡情养性的文艺活动。
晚餐不宜过饥、过饱,宜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讲究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临证备要】
1.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如补益心脾,应佐以少量醒脾运脾药,以防碍脾;交通心肾,C选C书C网xuanCshuC.coMC用引火归原的肉桂,其量宜轻;益气镇惊,常需健脾,慎用滋阴之剂;疏肝泻火,注意养血柔肝,因“肝体阴而用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
2.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不寐虚实的不同,加用重镇安神或养血安神之品。重镇安神常用生龙骨、生牡蛎、朱砂、琥珀;养血安神常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眼肉。
3.活血化瘀法的应用:顽固难愈的失眠,多与脏腑气血失和有关,伴有心烦,舌质偏暗,或有瘀点者,可从瘀血论治,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
4.心理治疗在不寐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使患者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必要时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医案举隅】
姚某,女,48岁,1956年10月就诊。
长期脑力劳动,经常不能安眠,每服安定2~3片,已成习惯。心烦急躁,月事提前、色黑,舌红口干,脉弦滑有力。
处方:胆草3g,竹茹6g,陈皮6g,清半夏10g,栀子6g,黄芩10g,苏子10g,焦三仙各10g。
5剂后病证减轻,且能安寐,后每晚以炒枣仁汤送服天王补心丹10g而收功。
编者按:患者长期不能安眠,心烦急躁,月事提前,舌红,脉弦有力,均为肝郁化火,扰动心神之征;脉滑又提示有痰浊阻滞;口干乃郁火伤阴。辨证总属郁热痰火扰心,日久伤阴。先以清化痰浊郁火为法。方中胆草、栀子、黄芩清解郁火,竹茹、陈皮、清半夏、苏子、焦三仙化痰消食。热减痰化后,转从滋养心肝阴血为主,每晚以炒枣仁汤送服天王补心丹而收功。
(赵绍琴著.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古代文献精选】
《医学心悟·不得卧》:“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丸主之。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有湿痰壅遏,神不安者,其证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