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42节
肺痿的基本病机总缘肺脏虚损,津气大伤,以致肺叶枯萎。因肺虚有热,热灼肺津,或肺虚有寒,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肺叶弱而不用则痿。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说:“肺痿者,肺气委而不振也”,“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指出肺脏虚损,津液亡失,则肺叶枯萎而不用。
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之分。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说:“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痿;冷则气沮,故亦不用而痿也。”是以其病理表现有虚热、虚寒两类:①虚热肺痿:一为本脏自病所转归,一由失治误治或它脏之病导致。因热壅上焦,消灼津液,肺燥津枯,虚热内生,燥而且热,以致肺失清肃,脾胃上输之津液转从热化,煎熬而成涎沫。或因脾胃阴伤,不能上输于肺,肺失濡养,遂致肺叶枯萎。火逆上气,肺失宣降,则喘咳气促;虚火内炽,灼津炼液,则成浊唾涎沫。②虚寒肺痿:肺气虚冷,不能温摄津液,津气双亏,或阴伤及阳,气不化津,津枯而燥,以致肺失濡养,终致肺叶痿弱不用。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失布,聚为涎沫;复因上焦阳虚,治节无权,不能制下,膀胱失约,以致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
综上所述,本病总由肺脏虚损,津气大伤,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其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脾虚气弱,无以生化、布散津液,或胃阴耗伤,津不能上承润肺,均可致土不生金,肺燥津枯,肺失濡养;久病及肾,肾气不足,气不化津,或因肾阴亏耗,肺失濡养,亦可发为肺痿。
肺痿属内伤虚证,有虚热、虚寒之分。若虚热肺痿日久不愈,阴损及阳,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虚寒之候;反之,虚寒肺痿,亦可由寒郁化热,或阳损及阴,从而转化为虚热之证。肺痿日久,迁延不愈,可以转化为虚劳,如清·江涵暾在《笔花医镜·虚劳论治》中日:“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唾呈细沫稠黏,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嗽,或不咳,气短,动则气喘。
2.常伴有面色咣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
3.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
二、病证鉴别
肺痿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转化而来,既应注意肺痿与其他肺系疾病的鉴别,又要了解其相互联系。
1.肺痿与肺痈
肺痿以长期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痈以咳则胸痛,咳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虽然多为肺中有热,但肺痈属实,肺痿属虚,肺痈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2.肺痿与肺痨
肺痨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与肺痿有别。肺痨后期可以转为肺痿重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虚热、虚寒。虚热证易见肺津干枯、阴伤火旺、火逆上气之象,故症见咳吐涎沫,质地黏稠,咳声不爽,气逆喘息,口渴咽干,午后潮热,舌红而干,脉象虚数。虚寒证则多见肺气虚赢、阳衰气弱之象,故症见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短气乏力,形寒食少,舌质淡,脉虚弱,日久病甚上不制下时,还可见小便频数或遗尿。此外,虚热或虚寒肺痿日久,阴阳互损,可见寒热夹杂之象,此时应当辨其是阴虚内热为主,还是气伤虚冷为主施治,方可中的。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唾。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
三、证治分类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嗄,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咳痰黏浊不爽。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常用药: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生津,甘缓补中;桑叶、石膏清泄肺经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滋肺养阴;杏仁、枇杷叶、半夏化痰止咳,下气降逆。
如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中成药可服麦味地黄丸或七味都气丸。
2.虚寒证
症状: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常用药:甘草、干姜温肺脾;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温补脾,益气生津。
如肺虚失约,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仁;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磁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预后转归】
肺痿病情较重,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肺体虽得滋润,但涎沫一时难止,肺中津液难复,故迁延难愈。如治疗正确,调理适宜,病情稳定改善,可带病延年,或可获愈;如治疗不当,或不注意调摄,则使病情恶化,以至不治。若见张口喘气,或气高息粗,喉哑声嘶,咳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
【预防调护】
积极治疗原发性肺部疾患,防止其久病迁延而向肺痿转变。同时根据个人情况,慎起居,适寒温,避时邪,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因本病治疗时间长,故应劝说患者安心养病,不可急躁;饮食宜清淡,忌辛热、寒凉、油腻之品;戒烟,避免烟尘对呼吸道的刺激。
【临证备要】
1.重视调补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肺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气以温养肺体,使脾能转输精气以上承。另外,肾为气之根,司摄纳,补肾可以助肺纳气。
2.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亦忌苦寒滋腻碍胃。肺痿病属津枯,故应时刻注意保护其津,无论寒热,皆不宜妄用温燥之药,消灼肺津。即使虚寒肺痿,亦必须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则。
3.慎用祛痰峻剂。肺痿属虚,故应牢记缓而图之之法则,忌用峻剂攻逐痰涎,犯虚虚实实之戒,宜缓图取效。
4.时刻注意病机演变,随时调整治则治法。肺痿有虚热、虚寒之分,二者不仅可以相互转化,甚则可相兼为病,从而出现气阴两虚、寒热错杂之证。因此,在辨治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病机演变,分清主次,抓住主证,兼顾次证,施治方可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