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41节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本方功在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五脏俱伤,真气亏损之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补益肺脾之气;麦冬、生地、五味子滋养肺肾之阴;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板培补阴精;鹿角胶、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
肾虚气逆喘息者,配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摄纳肾气;心慌者加紫石英、丹参、远志镇心安神;五更泄泻,配煨肉蔻、补骨脂补火暖土,并去地黄、阿胶等滋腻碍脾药物。
总体而言,肺痨初期表现为肺阴亏损证,阴虚程度较轻,无明显火旺现象,病损主要在肺;而虚火灼肺证多见于肺痨中期,病程较长,阴虚程度较重,并有火象,病损由肺及肾;气阴耗伤证多见于肺痨中后期,病程较久,阴伤气耗,肺脾同病;阴阳虚损证则为肺脾同病、气阴耗损的进一步发展,因下损及肾,阴伤及阳,肺、脾、肾三脏交亏,病属晚期,病情重笃,预后多凶。
【预后转归】
肺痨的预后及转归与正气强弱、病情轻重、治疗迟早密切相关。凡正气较强,病情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者,可获康复。若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每多演变恶化,全身虚弱症状明显。此外,少数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出现剧烈咳嗽,喘促倚息,咳吐大量鲜血,寒热如疟等严重症状,俗称“急痨”、“百日痨”,预后较差。
【预防调护】
对于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用雄黄擦鼻以避免传染。饮食适宜,不可饥饿,若体虚者,可服补药。
既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还应重视摄生,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食养,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
【临证备要】
1.辨主症治疗。肺痨的证治分类已如上述,但临床有时表现以某一症状为突出,为了便于处理,故列“辨主症治疗”一节,叙述其辨证、选方、用药。
(1)咳嗽:用润肺宁嗽法,方取海藏紫菀散,药用紫菀、贝母、桔梗润肺化痰止咳,知母、五味子、阿胶滋阴补血而退虚热。或用加味百花膏,药用紫菀、冬花、百部止咳化痰,抗痨杀虫,百合、乌梅润肺而敛阴。属于气虚者,可用补肺汤,药用参、芪益气,熟地、五味子补肾而纳气,紫菀、桑白皮化痰止咳。若痰浊偏盛者,可用六君子汤合平胃散治疗。
(2)咳血:一般常用补络止血法,方取白及枇杷丸,药用白及、阿胶补肺止血,生地、藕节凉血止血,蛤粉、枇杷叶肃肺化痰而止咳。亦可采用补络补管汤,药用龙骨、牡蛎、山萸肉酸涩收敛,补络止血,佐以三七化瘀而止血。若咳血较著者,加代赭石以降气镇逆止血;夹瘀者加三七、郁金、花蕊石之类;有实火者,配大黄粉或赭石粉等;属于虚寒出血者,宜加炮姜。
(3)潮热、骨蒸:一般患者多为阴虚,当用清热除蒸法,如柴胡清骨散,药用秦艽、银柴胡、青蒿、地骨皮清热除蒸,鳖甲、知母滋阴清热,佐以猪脊髓、猪胆汁等坚阴填髓。至于气阴两虚而潮热骨蒸者,可用黄芪鳖甲散固护卫阳,清热养阴。
(4)盗汗、自汗:用和营敛汗法。一般以阴虚盗汗为多见,方取当归六黄汤,药用黄芪固表,当归和营,黄芩、黄柏、地黄清热养阴。若气虚自汗,可用牡蛎散、玉屏风散以补气实卫,固表止汗。此外,无论自汗或盗汗均可加用糯稻根、瘪桃干、麻黄根、浮小麦、煅龙牡等收涩敛汗,或用五倍子末敷填神阙。
(5)泄泻:一般用培土生金法,选方如参苓白术散。但辨证属于肾阳不足之五更泄者,当用四神丸。脾肾双亏者二方合用之。
(6)遗精、月经不调:当用滋肾保肺法以滋化源,选取大补元煎为主方,补益元气阴血。见阳痿遗精者,酌加煅龙骨、煅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鱼鳔胶等固肾涩精;女子月经不调或经闭者,加芍药、丹参、丹皮、益母草调其冲任。
2.重视补脾助肺。因脾为生化之源,能输水谷之精气以养肺,故当重视补脾助肺、“培土生金”的治疗措施,以畅化源。肺脾同病,气阴两伤,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治当益气养阴,健脾补肺,忌用地黄、阿胶、麦冬等滋腻药。进而言之,即使肺阴亏损之证,亦当在甘寒滋阴的同时,兼伍甘淡实脾之药,帮助脾胃对滋阴药的运化吸收,以免纯阴滋腻碍脾。但用药不宜香燥,以免耗气、劫液、动血,方宗参苓白术散意。
3.掌握虚中夹实的特殊性。本病虽属慢性虚弱性疾病,但因感染痨虫致病,要根据补虚不忘治实的原则,同时杀虫抗痨。如阴虚火旺者,当在滋阴的基础上参以降火;若阴虚火旺,痰热内郁,咳嗽痰稠,色黄量多,舌苔黄腻,口苦,脉弦滑者,当重视清化痰热,配合黄芩、知母、花粉、海蛤壳、鱼腥草等;若气虚夹有痰湿,咳嗽,痰多色白,纳差,胸闷,舌苔白腻者,当在补益肺脾之气的同时,参以宣化痰湿,配合半夏、橘红、茯苓、杏仁、苡仁之类;如咳血而内有“蓄瘀”,瘀阻肺络,咳血反复难止,血出鲜紫相杂,夹有黯块,胸胁刺痛或掣痛,舌质紫,脉涩者,当祛瘀止血,药用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醋大黄等。
4.忌苦寒太过伤阴败胃。因本病虽具火旺之证,但本质在于阴虚,故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火,苦寒之品不宜单独使用。即使内火标象明显者,亦只宜暂予清降,中病即减,不可徒持苦寒逆折,过量或久用,以免苦燥伤阴,寒凉败胃伤脾。
5.在辨证基础上配合抗痨杀虫药物。根据药理实验结果和临床验证,很多中草药有不同程度的抗痨杀菌作用,如百部、白及、黄连、大蒜、冬虫夏草、功劳叶、葎草等,均可在辨证基础上结合辨病适当选用。
【医案举隅】
宋某,男,27岁。
咳嗽已半年,音哑近4个月。现症:咳嗽不多,音哑喉痛,食欲不振,腹痛便溏,日渐消瘦。舌苔白垢,脉象滑细。
辨证立法:久嗽不愈,伤及声带,遂致发音嘶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腹痛便溏。脾胃不强,则消化无力,食欲减退,营养缺少,身体消瘦。幸无过午潮热、夜间盗汗之象,阴分未见大伤,尚冀恢复可期。拟清肺健脾以治。
处方:炙白前5g,炙紫菀5g,半夏曲10g,炙百部5g,化橘红5g,枇杷叶6g,炒杏仁6g,野于术5g,土杭芍10g,焦苡仁6g,紫川朴5g,云茯苓10g,冬桑叶6g,苦桔梗(生炒各半)6g,凤凰衣6g,诃子肉(生煨各半)10g,粉甘草(生炙各半)3g。
上方加减,连续四诊,尚余音哑未见显效外,它症均消失,拟专用诃子亮音丸治之。
按:肺伤音哑,即古人所谓“金破不鸣”,治宜清肺。便溏纳少,治宜健脾,即前世医家所谓“培土生金”之意。本案通过脾肺双治,咳嗽便溏等症状消除甚速。治声音嘶哑,用诃子亮音丸最效。
(祝谌予等编.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古代文献精选】
《十药神书·葛氏自叙(一)》:“万病无如痨症之难……况为医者,不究其源,不通其治,或大寒大热之药,妄投乱进,不能取效。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如呕血咳嗽者,先服十灰散揭住,如不住者,须以花蕊石散止之。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
《医宗必读·虚劳》:“大抵虚劳之证,疑难不少,如补脾保肺,法当兼行。然脾喜温燥,肺喜清润,保肺则碍脾,补脾则碍肺。惟燥热而甚,能食而不泻者,润肺当急,而补脾之药亦不可缺也。”
《理虚元鉴·阴虚之症统于肺》:“就阴虚成痨之统于肺者言之,约有数种:日劳嗽,曰吐血,日骨蒸,极则成尸疰。……凡此种种,悉宰于肺治。……故未见骨蒸劳嗽吐血者,预宜清金保肺;已见骨蒸劳热吐血者,急宜清金保肺;曾经骨蒸劳嗽,吐血而愈者,终身不可忘护肺。此阴虚之治,所当悉统于肺也。”
第八节肺痿
肺痿是指因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或肺阴耗伤所致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肺脏虚损性疾患。《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
肺痿病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将肺痿列为专篇,对肺痿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辨证均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日:为肺痿之病。”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肺痿》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二类,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历代医家均认识到肺痿是多种肺系疾病的慢性转归,久嗽、肺痈、肺痨、喘哮等伤肺,均有转化为肺痿的可能,故常与相关疾病合并叙述。唐·王焘《外台秘要·许仁则疗咳嗽方十二首》引许仁则论云:“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说明久嗽劳热熏肺,肺阴大伤,进而发展成肺痿。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血门》说:“久嗽咳血成肺痿。”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说:“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候传为肺痿。”指出肺痈溃后,热毒不净,伤阴耗气,可以转为肺痿。清·张璐在《张氏医通·肺痿肺胀》中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火热”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理义精深,非常切合实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等作了补充:“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
凡某些慢性肺实质性病变如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矽肺等,临床表现肺痿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可分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两个方面,而以前者为主。发病机理为津气亏损,肺失濡养所致。
一、病因
1.久病损肺
如痰热久嗽,热灼阴伤,或肺痨久嗽,虚热内灼,耗伤阴津,或肺痈余毒未清,灼伤肺阴,或消渴津液耗伤,或热病之后,邪热伤津,津液大亏,以致热壅上焦,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若大病久病之后,耗伤阳气,或内伤久咳,冷哮不愈,肺虚久喘等,日耗肺气,渐而伤阳,或虚热肺痿日久,阴伤及阳,亦可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失于温摄,反为涎沫,肺失濡养,肺叶渐痿不用。此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谓“肺中冷”之类。
2.误治津伤
因医者误治,滥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亏,肺失濡养,发为肺痿。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