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20节


例方: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加减。两方均有清热通腑之效,用于腑实热结证,但前方通下腑实以泻热,后方则能清热润下。

常用药:大黄、芒硝通腑泄热;麻仁、杏仁泻热润肠通便;枳实、厚朴行气除满;芍药、当归养阴和血。

腑热上扰,心神不安,可加菖蒲、郁金。腑热夹有顽痰,大便不通,苔腻,用礞石滚痰丸加减。

3.瘀热阻滞

腹痛拒按,或局限于右下腹,便秘或腹泻,或有发热。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瘀通腑。

例方: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化瘀,清肠散结,适用于瘀热内结,肠痈初起等病证。

常用药:大黄泻热通腑,凉血化瘀;桃仁、红花、丹皮、乳香化瘀消肿止痛;败酱草、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生津。

4.寒邪内蕴

肠鸣辘辘,脐腹冷痛且胀,得温则舒,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缓或迟。

治法:温肠散寒。

例方:香砂平胃散加减。本方功能和中化湿,温肠散寒,适用于寒湿内蕴,肠腑不调之病证。

常用药: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化湿和中;苍术、厚朴燥湿理气;炮姜温脾祛寒;茯苓渗湿健脾;甘草调和脾胃。

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脾阳虚衰,可加附子、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

5.小肠实热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灼热刺痛,或见尿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心导热。

例方:导赤散加减。本方清心通利,适用于心火下移,小肠实热的病证。

常用药:生地、山栀、竹叶、生甘草清心火;木通、通草、小蓟清小肠而导热下行。

尿血鲜红,可加茅根、蒲黄、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甚伤津,可加天花粉、玉竹等清热生津。

6.小肠气滞

小腹疼痛如绞,腹胀肠鸣,得矢气稍舒,或疼痛连及睾丸、腰胯等处,坠重不舒,行走不便,或在胯腹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则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形寒怯冷。舌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行气散结。

例方:天台乌药散加减。本方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肝气横逆,小肠气滞的病证。

常用药:乌药、木香辛香行气;良姜、肉桂、吴茱萸、茴香温脾暖肝散寒;青皮、枳实、槟榔疏肝理气,破结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荔枝核、橘核疏调肝气,缓急止痛。

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

(二)虚证

1.虚寒滑脱

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延久不已,甚则脱肛,小腹隐痛,肠鸣,喜按喜温,四肢不温,倦怠乏力。

治法:涩肠固脱。

例方:真人养脏汤加减。本方功能补虚温中,涩肠固脱,适用于肠腑虚寒,滑脱难禁的病证。

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肉桂、肉蔻温脾厚肠;诃子、罂粟壳固涩止泻;当归、白芍和血止痛;木香调畅气机。

虚中夹实者,固涩后虽大便次数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可加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和血。

2.津枯肠燥

大便秘结干燥,艰于排出,数日一行,或口臭,咽燥,头昏,腹胀。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治法:润肠通便。

例方:润肠丸加减。本方功能养血润燥,理气通便,用于血虚津少,肠腑失润的病证。

常用药: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脉细数,加生首乌、玉竹、知母等以生津清热,或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临证备要】

1.小肠病虚证多偏于寒,与脾阳虚而寒从内生有关;实证多偏于热,邪热多由心经传来,故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大肠病,虚证多与脾气虚而运迟,或脾气陷而不举,或为脾肾阳虚而釜底无薪有关;实证多由肺气不肃,肠燥便秘,或为胃火灼津,燥矢不得下行引起。

2.大肠、小肠尚与肝、肾两脏有关。小肠位于脐腹,而小腹、前阴为肝经所布,所以肝寒而致的阴囊或睾丸肿大,以及在腹股沟处出现的“狐疝”等病证,习惯称为“小肠气痛”;大肠又与肾有关,故凡年老肾气虚衰,肠腑燥结而大便多日不解,可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之旨,采用温肾益气、濡润肠腑之药而取效。

3.大肠、小肠与心、肺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影响。如心火亢盛,小肠实热,症见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涩痛或尿血者,是心火下移于小肠所致;又如肺阴不足,大肠液亏,症见口唇干燥,咽喉失润,大便日久不解,甚则口臭头痛等,乃肺津亏虚,累及大肠失濡之故。

膀胱
首节 上一节 20/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