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9节
2.胃寒证
胃痛绵绵,泛吐清水,或脘胀疼痛,持续不已,感寒或饮冷后加重,怕冷喜热,得温稍舒,或见呃逆。舌苔薄白而滑,脉来沉弦。
治法:温胃散寒。
例方:温胃饮加减。本方功能温中散寒,益气健胃,适用于胃寒停饮之证。
常用药:附子、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和胃;党参、白术补益胃气;丁香、柿蒂祛寒降逆止呕;桂枝、茯苓化饮利水;沉香降气和中。
胃痛绵绵,泛吐清水者,可加半夏;兼有气滞者加高良姜、香附温胃理气。
3.胃实证
脘腹胀痛拒按,呕吐酸腐,嗳气泛酸,或口臭龈肿,大便不爽,厌食。舌苔厚腻,脉濡而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保和丸加减。本方功能消导积滞,化湿和胃,适用于食滞胃脘之胃实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积导滞,宽畅胸腹之气;枳壳、厚朴、陈皮理气宽中;半夏、茯苓化湿健脾和胃。
脘腹气多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导滞。
4.胃虚证
(1)胃气虚寒
胃脘隐痛,饥饿时明显,食后减轻,喜温喜按,多食则不易消化,泛吐清水,大便溏软。舌淡苔白,脉细软无力。
治法:温胃建中。
例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功能温胃益气,缓中补虚,适用于胃气虚寒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白芍、甘草、饴糖温中补虚;生姜、大枣健脾胃而和营卫。
若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
(2)胃阴不足
脘部灼痛,嘈杂似饥,或杳不思谷,稍食即胀,干呕恶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
例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功能养胃生津,适用于胃阴不足之证。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芦根滋养胃阴,生津止渴;白芍、甘草酸甘敛阴。
如津伤过甚,则半夏宜轻用,可再加石斛、花粉、知母、竹茹之类以生津养胃。
【临证备要】
1.胃为阳土,为病多偏于热,治当苦寒泄热;但热甚伤津,胃阴耗损者,应予甘寒养阴。如过用苦寒,则阴津愈伤,热邪愈炽。虚实夹杂,胃热盛而津液伤者,又当于苦寒泄热的同时,佐以顾护胃阴之品。
2.胃喜润而恶燥,故胃病见阴虚表现者,一般宜用甘润养阴为主。若兼有气滞者,当投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如绿梅花、佛手花、玫瑰花等。如过用香燥,则易耗伤胃阴。
3.胃与肠相连,故胃病还须与肠病相参,进行辨证治疗。
大肠、小肠
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连,下达阑门,接于大肠,其经脉与心经相互络属,故与心为表里。小肠的功能,一为受盛、化物,二为分清泌浊。若小肠功能失调,可引起腹胀、腹痛、呕吐、便溏等症。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回肠上接阑门,下接广肠,广肠下端为魄门(肛门)。其经脉与肺经相互络属,故与肺为表里。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排出体外。若大肠有病,传导失司,可表现为腹泻或便秘。
由于小肠、大肠和胃一样,同属于饮食消化、吸收、排泄器官的组成部分,故其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且多与脾胃有关。其病证多属脾胃疾病范围,在辨证与治疗方面,应与之互参。
【辨证论治】
一、辨治原则
小肠、大肠病证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属寒、热、气、瘀;虚证以虚寒为主。治疗分别采用温通、清热、理气、通瘀、泻下通腑、固肠、润燥等法。如与其他脏腑兼夹为病者,则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清标本缓急而处理。
二、证治分类
(一)实证
1.湿热滞留腹痛,腹泻,大便溏黏,有热臭气味,或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加减。本方功能解表清热,清肠化湿,适用于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的病证。
常用药:葛根解肌退热,升清降浊;黄连、黄芩、秦皮苦寒清热燥湿,厚肠胃而止泻痢;厚朴理气宽中,化湿除满;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且能调和诸药。
痢下赤白黏冻,便次频多者,加白头翁、辣蓼、马齿苋清肠化湿,解毒止痢。
2.腑实热结
大便干结不通,小便短赤,身热心烦,甚或谵语,腹胀腹满而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