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7节


别阴虚还是阳虚,阳虚包括肾气虚弱、肾阳不振、肾不纳气,阴虚为肾阴(精)亏虚。本虚标实证则有肾虚水泛、阴虚火旺等。

二、辨主症

1.辨腰膝酸痛

腰为肾之府,督脉循脊,隶属于肾,故腰脊酸痛、腿膝酸软等症与肾有关。若肾之精气虚弱,则腰痛绵绵,活动欠利,胫酸腿软,足跟疼痛,甚则骨痿足弱不能行走。寒湿侵肾,腰痛酸重。

2.辨耳鸣、耳聋、眩晕

肾开窍于耳,脑为髓之海。若肾精亏虚,不能上充于耳,则耳鸣耳聋,日益加重,头昏目眩。

3.辨阳痿、遗精、月经失常

肾藏精,主生殖。若肾虚不能固藏精气,可见遗精,精少不育;女子则冲任不固,引起崩漏,或化源衰少,导致经少、延期、经闭、不孕。肾阳虚者,则有滑精或阳痿、早泄等证;肾阴虚者,则易导致梦遗。

4.辨淋浊、尿血

膏淋与尿浊,均为小便混浊如泔浆。但膏淋初发,多伴尿频急灼痛,属湿热下注,日久转虚,灼痛消失,症同尿浊。尿血为小便中混有血液,轻者如洗肉水,重者色殷红夹血块,多因肾阴亏虚,虚火伤络,或阳气虚衰,不能摄血所致。

5.辨小便异常

肾司二便,尿量的多少以及排尿的畅通与否,均由肾的气化功能调节主持。肾阳主开,肾阴主合,阴阳开合协调,则排尿正常。如肾病,开合不利,可引起小便异常。阳虚阴盛,开少合多,不能化气行水,则尿少不畅,排出无力,甚至癃闭;若阳虚不能蒸水化气,肾气不能固摄,反为小便清长量多,尿意不尽或遗尿。

6.辨水肿

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如肾阳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水肿者,属阴水,症见水肿迁延,日久不退,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难起。三、治疗原则

一般来说,肾病以虚证为多,按照“虚者补之”的原则,当以补肾为主。但需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分别采用温补。肾阳或滋养肾阴的方法,并掌握阴阳互根这一规律,予以兼顾。本虚标实者,宜补泻兼施。必要时可以泻实为主。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1.肾气虚弱腰膝酸软,耳鸣重听,眩晕健忘,溺有余沥,小便频数或失禁,遗精,女子带下稀白,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肾益气。

例方:大补元煎加减。本方补益肾元,用于肾气亏虚,腰酸,耳鸣,头晕,头痛等症。

常用药:人参、山药、杜仲补益肾气;枸杞子、熟地、当归、山萸肉滋养肾阴;白术、茯苓、黄芪补脾以滋肾。

腰酸明显,加川断、桑寄生补肾强腰;气虚及阳,形寒肢冷,加附子、肉桂温肾;肾虚冲气上逆,脐下悸动,加桂枝、磁石、龙骨。

2.肾阳不振

腰膝酸冷,尿少,肢体浮肿,或夜尿频多色清,畏寒肢冷,面色咣白,头昏耳鸣,阳痿滑精,黎明腹泻,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

例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两方均能温补肾阳,但前者补中寓泻,后方则扶阳配阴。

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温补命门真火;熟地、山萸肉、山药滋养肾阴,本阴阳互根之旨,补阳而不伤阴;泽泻、丹皮、茯苓利水泄浊。

命门火衰,阳痿早泄,加仙茅、仙灵脾、海狗肾、韭子、阳起石、雄蚕蛾等温肾壮阳。

3.肾不纳气

少气不足以息,动则喘甚,或喘而汗出,小便不禁,或见胸闷心悸。舌苔淡白,脉虚弱。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适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证。两方均有补肾纳气平喘功能,后者胜于前者,用于喘急汗多者。

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北五味、冬虫夏草、脐带、山萸肉、胡桃肉纳气归肾;蛤蚧补肺纳肾而益精血;沉香纳气人肾。

冲气上逆,喘促显著者,可加紫石英、磁石、熟地,使阴气能归原,不致冲逆上奔。证情严重,喘咳痰涌,头汗足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浮大无根,或至数不清者,为阳衰欲脱,急用参附汤吞服黑锡丹,回阳救急。

4.肾阴(精)亏虚

形体赢瘦,头昏健忘,失眠,梦遗,耳鸣耳聋,腰腿酸软,男子精少,女子经闭,低热虚烦,尿浊或尿多如脂。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

例方: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适用于肾阴亏虚的病证。两方均能滋养肾阴,但前方功能壮水制火,后方则为育阴涵阳。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补养肾阴;泽泻泄肾火;丹皮清肝热;茯苓渗脾湿。

阴虚较甚,加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桑椹滋养肾阴,或配菟丝子、巴戟天、鹿角等助阳生阴。

(二)本虚标实证

1.肾虚水泛

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脐腹胀满,小便短少,或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心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滑。

治法:温肾利水。

例方: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水肿。两方均有温肾利水功能,但前方用于水肿甚,标实明显者,后方则用于本虚为著者。

常用药:附子、桂枝、细辛温肾通阳,祛寒散邪;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水;生姜辛温散水消肿。
首节 上一节 17/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