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26节


2.肾虚火旺证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本方滋阴降火,适用于肾虚火旺的尿血,骨蒸潮热,盗汗梦遗,腰膝酸软。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凉血止血。

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3.脾不统血证

症状: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脾不统血的尿血。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养血止血。

气虚下陷而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4.肾气不固证

症状:久病尿血,血色淡红,或镜下血尿,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证机概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本方补肾固摄,适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尿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止血。

尿血较严重者,可酌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固涩止血;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角片、狗脊温补督脉。

(七)紫斑

血液瘀积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者。外感温毒所致者亦称为葡萄疫。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学入门·斑疹》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紫斑。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所出现的发斑,可参阅《温病学》有关内容。本节主要讨论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

内科杂病的紫斑,常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此外,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证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两方合用,清热凉血止血,并兼有化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斑,咳血,衄血,面赤,身热,舌绛等。

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赤芍、丹皮、栀子清营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大黄通腑泻热。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舒筋通络。

2.阴虚火旺证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代表方:茜根散加减。本方养阴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紫斑。

常用药:茜草根、黄芩、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或阿胶珠滋阴养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

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止血;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秦艽清退虚热。若表现肾阴亏虚而虚火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3.气不摄血证

症状:反复发生肌衄,以下肢多见,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气不摄血引起的紫斑。

常用药:生晒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止血消斑。

若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补益肾气。

上述各种证候的紫斑,兼有齿衄且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儿茶6g,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
首节 上一节 126/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