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25节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泄热,清利湿热,适用于肝火犯胃的吐血。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凉血止血。
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见有积块者,加鳖甲、龟板、牡蛎;血热妄行,吐血量多,加犀角、赤芍清热凉血止血。
3.气虚血溢证
症状:吐血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吐血,便血,神疲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等。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炮姜炭、白及、乌贼骨温经固涩止血。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五)便血
便血系指血液由肛门排出,或粪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引起。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1.肠道湿热证
症状:便血色红,或大便后滴出血液,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或合用。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
症状:便血反复发作,色红或紫黯,食少,伴有胃脘隐痛,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气虚不摄的血证。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中气下陷,神疲气短,肛坠者,加柴胡、升麻、黄芪益气升陷。
3.脾胃虚寒证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本方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的便血,吐血,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者。
常用药:灶心土(赤石脂代)、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常用阿胶珠)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芩、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干姜、艾叶温阳止血。
可根据病情控制饮食,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六)尿血
凡尿液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前者称为镜下血尿,后者称为肉眼血尿。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尿液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西医学所称的尿路感染、肾结核、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以及全身陛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下焦湿热证
症状:尿血鲜红,小便黄赤灼热,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证机概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本方清热利水,凉血止血,适用于尿血鲜红,小便频数,灼热黄赤者。
常用药: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栀子、木通(通草代)、竹叶清热泻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热,导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
热盛而心烦口渴者,加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尿血较甚者,加槐花、白茅根凉血止血;尿中夹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大便秘结,酌加大黄通腑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