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10节
1.外感湿热
下阴不洁,湿热秽浊之邪上犯膀胱,或湿热素盛,热结下焦,肾移热于膀胱,形成癃闭。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便不通候》云:“热入于胞,热气大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小腹胀满气急。”
2.感受热毒之邪
温热毒邪犯肺,肺燥津伤,水源枯竭,形成癃闭。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癃闭》所言:癃闭“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
3.饮食不节
久嗜醇酒、肥甘、辛辣之品,脾失运化,酿湿生热,下注膀胱;或饮食不足,饥饱失调,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癃闭得生。此即《灵枢·口问》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4.情志失调
惊恐、忧思、郁怒、紧张太过,肝气郁结,疏泄失司,三焦气化失常,导致水道通调受阻,形成癃闭。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5.尿路阻塞
因积块、砂石、瘀血、败精阻塞尿道,小便难以排出,即成癃闭。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癃闭》云:“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6.体虚久病
因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弱,或水肿等病日久,致脾肾阳衰,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或因消渴、热病日久,致肾阴耗竭,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最终形成癃闭。
7.药毒所伤
因误用、误食或过用、过食药物、毒物,损伤脾肾,形成癃闭。
二、病机
正常人体小便的形成与排泄,主要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肝的疏泄、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来调节。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肾居下焦,与膀胱相表里,主气化,共司小便;肝主疏泄,协调三焦气机之通畅。若某一脏腑失职,尿液的生成或排泄障碍,则形成癃闭。
癃闭的基本病机为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尿液的生成或排泄障碍。外感或内生湿热之邪侵犯膀胱,阻滞气机,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温热毒邪犯肺,肺燥津伤,通调失职,上源枯竭,则尿液生成不足;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膀胱气化无力;若肝郁气滞,疏泄失职,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积块、砂石、瘀血、败精阻塞尿道,则膀胱气化受阻;若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弱,或水肿等病日久,致脾肾阳气虚衰,膀胱气化无力;或因消渴、热病日久,致肾阴耗竭,尿液生成无源,均可发生癃闭。
癃闭的病理因素有湿热、热毒、气滞、瘀血。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肺、脾、肝密切相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浊瘀阻塞,膀胱气化不利者为实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膀胱气化无力者为虚证。但虚实之间,常互相关联,或彼此兼夹。如肝郁气滞可化火伤阴;湿热久恋不愈,易灼伤肾阴;肺热壅盛损津耗液严重,病性由实转虚;脾肾虚衰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兼夹气滞血瘀,而见虚实夹杂之证。
若癃闭迁延日久,病情进展,正气衰惫,邪气壅盛,则变证丛生。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心肺,并发喘证、心悸之重症;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闭阻三焦,则可导致关格之危症;尿闭不通,尿毒壅盛,内陷心包,则见神识昏厥之险症。诚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癃闭》所言:“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为闭。
2.可伴有少腹胀急疼痛,但无尿道疼痛感。
3.多见于老年男性、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
4.有外感病史,或既往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癃闭与淋证
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正如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小便不通》所言:“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通。”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易于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2.癃闭与水肿
癃闭与水肿均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量少。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癃闭是由于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导致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伴或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之虚实
实证当辨湿热、肺热、肝郁、浊瘀之偏盛;虚证当辨脾、肾虚衰之不同,阴阳亏虚之差别。
2.辨病之缓急轻重
水蓄膀胱,小便闭塞不通者病急;小便量少,但点滴能出,无水蓄膀胱者病缓。由“癃”转“闭”,为病情加重;由“闭”转“癃”,为病情减轻。
二、治疗原则
癃闭的治疗,遵循“腑病以通为用”的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不可不经辨证,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水蓄膀胱之急症,应同时配合针灸、导尿、热敷、取嚏等法急通小便。
三、证治分类
1.膀胱湿热证
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壅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本方有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之功,适用于湿热蕴结膀胱之排尿不畅,小便黄赤灼热等症。
常用药:黄柏、山栀、大黄、滑石清热利湿;瞿麦、萹蓄、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