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07节


第二节淋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闷”。淋者,淋沥不尽,如雨淋而下;闷,通秘,不通之意也。指出了淋证为小便淋沥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之病证。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东汉·华佗《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隋唐时期,许多医家对淋证的分类及病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中对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这种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分析,成为多数医家临床诊治淋证的主要依据。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外台秘要·五淋方三首》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宋·严用和《济生方·小便门》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淋浊》中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治疗原则。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凡是具有淋证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淋证的病因可归结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四个方面。其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一、病因

1。外感湿热

因下阴不洁,湿热秽浊之邪从下入侵,热蕴膀胱,发为淋证。

2.饮食不节

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下注膀胱,乃成淋证。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膀胱气滞,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膀胱,导致淋证。

4.劳伤、体虚

劳伤过度,房事不节,多产多育,年老体虚,久病缠身,或久淋不愈,耗伤正气,或妊娠、产后脾肾气虚,而致膀胱气化不利。

二、病机

淋证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与肾。肾者主水,维持机体水液代谢。膀胱者州都之官,有储尿与排尿功能。两者脏腑表里相关,经脉相互络属,共主水道、司决渎。湿热等邪蕴结膀胱,或久病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肾与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淋证。由于湿热导致病理变化的不同,及累及脏腑器官之差异,临床上乃有六淋之分。若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若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乃成血淋;若湿热久蕴,熬尿成石,遂致石淋;若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混浊,而为膏淋;若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则为气淋;若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腑及脏,继则由肾及脾,脾肾受损,正虚邪恋,遂成劳淋。若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亦为血淋;若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亦为膏淋;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膀胱气化无权,亦成气淋。可见淋证的发生除膀胱与肾外,还与肝脾相关联。其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淋证的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初起多因湿热为患,正气尚未虚损,故多属实证。但淋久湿热伤正,由肾及脾,每致脾肾两虚,而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常见阴虚夹湿热、气虚夹水湿等。因此淋证多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

淋证虽有六淋之分,但各种淋证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可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亦可能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而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此外,在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本身,也存在虚实的互相转化。而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前者如热淋转为血淋,热淋也可诱发石淋。后者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并发热淋、血淋等。在虚证淋证的各种证型之间,则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淋证与癃闭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诚如《医学心悟·小便不通》所说:“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出。”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如《丹溪心法·淋》所说:“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

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混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资鉴别。即如《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言:“大凡痛则为淋,不痛为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六淋主症

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而各种淋证又有各自的特殊表现。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2.辨淋证虚实

根据病程、症状、脉象等辨别淋证的虚实。实证病程较短,主要表现为小便涩痛不利,舌红苔黄,脉实数,由于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虚证病程较长,表现为小便频急,痛涩不甚,舌淡苔薄,脉细软,由于脾肾亏虚,膀胱气化无权所致。但在淋证虚实转化中,每多虚实夹杂,故必须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和证情之缓急。

二、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具体而言,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同时正确掌握标本缓急,在淋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三、证治分类

1.热淋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本方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功能,适用于湿热熏蒸下焦之热淋。
首节 上一节 107/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