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04节
正疟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若重复感染或不同疟原虫混合感染,或发病的初期及后期,发病常不规则,临床表现复杂,辨证较为困难。疟疾重症,出现神智症状或过高热者,一般预后较差。
【预防调护】
本病为蚊虫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施。
疟疾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寒战时加盖衣被,注意保暖,多饮热开水;发热时减去衣被。如高热不退,可予冷敷,或针刺合谷、曲池等穴。瘴疟神志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以适当处理。汗出后用温水擦身,换去湿衣,避免吹风。服药宜在疟发前2小时。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之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久疟须注意休息,加强饮食调补。有疟母者,可食用甲鱼滋阴软坚,有助于痞块的消散。
【临证备要】
1.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经脉部位,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在治疗上,一般多使用柴胡之剂,但必须辨证,不能见到疟疾一概使用之,临床应掌握寒热往来的症状特点使用为宜。
2.疟疾的治疗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加截疟药物,常用的如常山、青蒿、槟榔、马鞭草、稀莶草、乌梅等。此外,服药时间一般以疟发前2小时为宜。若在疟发之际服药,容易发生呕吐不适,且难以控制发作。
3.瘴疟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治疗应重视解毒除瘴。若出现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等严重症状时,宜早投清心开窍药物,必要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医案举隅】
友人裴某之第三女患疟,某医投以柴胡剂二帖,不愈。余诊其脉洪滑,询之月经正常,未怀孕。每日下午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大出,恶风,烦渴喜饮。思此是“温疟”,脉洪滑、烦渴喜饮是白虎汤证,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即书白虎加桂枝汤:生石膏48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18g,桂枝6g,水4盅,煮米熟汤成,温服。1剂病愈大半,2剂疟不发作。
按:据《素问·疟论》所载,温疟以“先热后寒”、热多寒少为特点,“得之于冬中风寒之邪,至春阳气大发,温热外引而发病。”
以本案临床表现,当属表证未罢,而邪传阳明,非邪在半表半里之柴胡也,故用白虎加桂枝汤取效。白虎加桂枝汤证为七分阳明,三分太阳,岳老抓住“脉洪滑、烦渴喜饮是白虎汤证,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的病机特点,两剂而愈,说明抓住主证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足见迷信柴胡剂或其他治疟特效药而不知灵活以掌握之者,殊有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规律。
(陈可冀等.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古代文献精选】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疟多寒者,名日牝疟,蜀漆散主之。”
《医学纲目·疟寒热》:“卫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则病休。其并于阴则寒,并于阳则热;离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已。至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嗄。”“瘴气人人脏腑,血聚上焦,败血瘀于心窍,毒涎聚于肝脾,则瘴毒疟疾之症作矣。”
第五章肾系病证
肾藏精,寓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故称先天之本。肾的藏精功能减退,不仅可因精关不固而致遗精、早泄,还可由于精气不足、命门火衰而影响机体的生殖能力,导致阳痿、不育。
肾主水液,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司,可导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水肿;肾与膀胱相表里,若肾与膀胱的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出现淋证、癃闭、尿浊。此外,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日久不愈,可致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浊毒壅塞,形成关格。
根据肾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可将水肿、癃闭、关格、淋证、尿浊、阳痿、遗精、早泄等归属于肾系病证。
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致眩晕;肾水不足,阴不济阳,虚火上越,心肾不交,可致心悸、不寐;肾不纳气,气不归原,可致哮喘;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可致五更泄泻;肾精亏损,脑髓失充,可致健忘、痴呆。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隶属于各个脏腑系统。此外,其他脏腑病证迁延不愈,久必及肾,亦可导致肾系病证的出现。因此,临证时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第一节水肿
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内经》将水肿称为“水”。对其症状,《灵枢·水胀》日:“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并根据症状不同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对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其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将水肿称为“水气病”,并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型,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不同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并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则首次提出了水肿需忌盐的观点。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提出了“疮毒内归”的病因理论,并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为水肿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明·张景岳发展了《内经》理论,进一步阐明水肿的病机,其在《景岳全书·肿胀》提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明·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清·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提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病机理论,为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提供了依据。
在西医学中,水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或体征,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节讨论的水肿以“肾陛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其他水肿的辨治,如“肝性水肿”一般参照“鼓胀”一节进行论治,而“心性水肿”一般多参照“心悸”、“喘证”等章节进行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有风邪、疮毒、水湿之邪外袭,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发病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水液代谢障碍,潴留体内,泛滥肌肤。
一、病因
1.风邪袭表
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易夹寒夹热,侵袭人体。或由口鼻入侵,壅结咽喉,内蕴于肺,或由皮毛肌腠而犯肺导致水肿。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云:“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犯
痈疽疮疡、丹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脾肺,形成本病。如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云:“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即明确指出疮毒可导致水肿。
3.外感水湿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内侵,困遏脾阳,土不制水,或既感水湿,又受风邪,更易形成水肿。正如清-吴谦《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日:“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4.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嗜食海鲜,饮酒无度,损伤脾胃;或饮食摄入不足,脾气失养;或过量摄入寒凉、温燥药物,伤及脾肾,均是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水肿》所言:“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久病劳倦
劳倦过度,损伤脾肾,蒸化失司,发为水肿。如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所说:“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或因消渴、淋证日久,伤及脾肾,变生水肿。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云:“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6.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精气不足是水肿发病的体质基础,如感外邪,易发为病。《重订严氏济生方·水肿门》云:“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肾水不流……下为足膝肤肿,面浮腹胀,小便不利。”
二、病机
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的相互作用,并与三焦、膀胱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因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主运化,有转输、布散水精的功能。肾主开阖,有蒸化水液、通利小便的职责。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膀胱为储尿之腑,赖肾气而司排泄。
水肿的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风邪袭表,肺失宣肃,水道不利,则风水相搏;疮毒内侵,归于脾肺,水湿不运,则湿毒相合;外感水湿,困遏脾阳,水湿内生,则外湿与内湿相合;久病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肾,气化开阖不利,则水液内停;先天禀赋薄弱,精气不足,易受外邪,致肺、脾、肾功能失职,亦发水肿。若水肿不愈,水湿停积日久,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则形成瘀血。
水肿的病理因素有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位在肺、脾、肾,其中以肾为根本,因肾主水,水为至阴,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若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水液潴留,而形成水肿。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别,当区分虚实、寒热。阳水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多兼表证,属实证、热证,病在肺、脾;阴水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多属虚证、寒证,或本虚标实之证,病在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