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03节


1.正疟

症状:发作时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约30分钟,寒罢则内外皆热,常表现为高热,可持续2~6小时,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2~3小时后,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证机概要:疟邪伏于少阳,与营卫相搏,正邪交争。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两方均有祛邪截疟作用,但前方兼能和解表里,导邪外出,主治疟疾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后方偏重化痰散结,理气和中,用于疟疾痰湿困中,恶心较著,舌苔浊腻者。

常用药: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常山、草果、槟榔、半夏化痰截疟;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兼顾胃气。

若痰湿偏重,胸闷腹胀,舌苔白腻,去滞气碍湿之参、枣,酌加厚朴、苍术、陈皮;烦渴,苔黄,脉弦数者,去生姜、大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也可酌情选用各种剂型的青蒿素成药,如口服的有片剂,肌注的有油剂、混悬剂等。青蒿素对各种疟原虫的红内期无性体均有显著作用,故可有效控制疟疾的临床症状。

2.温疟

症状: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

证机概要: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两方均系白虎汤加味而成,具有清热祛邪作用,但前方兼有疏表散寒作用,适用于温疟而有外邪束表,骨节酸痛者,后方加人参益气生津,适用于温疟热势较盛,津气两伤,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清泄邪热;柴胡、青蒿、桂枝和解疏表;常山截疟祛邪。

若表邪已解,里热较盛,发热,汗多,无骨节酸痛者,去桂枝;热势较盛而气津两伤者,去桂枝,加人参、北沙参;津伤较著,口渴引饮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

3.寒疟

症状: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前方功能和解表里,温阳达邪,用于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之寒疟。后方具有截疟化痰、运脾和胃作用,用于痰湿偏盛之疟疾。

常用药: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常山、草果、槟榔、厚朴、青皮、陈皮散寒燥湿,化痰截疟。

但寒不热者,去黄芩苦寒之品;寒郁日久化热,心烦口干,去桂枝、草果,加石膏、知母。

4.瘴疟

(1)热瘴

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剧烈,抽搐,肢体烦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瘴毒内盛,热陷心包。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代表方:清瘴汤加减。本方清热解毒,除瘴截疟,用于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者。

常用药:黄芩、黄连、知母、银花、柴胡清热解毒除瘴;常山、青蒿截疟祛邪;半夏、竹茹和胃化痰;碧玉散清利湿热。

壮热烦渴者,去半夏,加生石膏清热泻火;热盛津伤,口渴心烦,舌干红少津者,酌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神昏痉厥,高热不退者,急用紫雪丹清心开窍。本证预后凶险,宜及早中西医结合共同抢救。

(2)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痛腹泻,甚则形寒肢冷,经脉拘急,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证机概要:瘴毒内盛,湿浊蒙蔽心窍。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代表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本方燥湿化浊,除瘴截疟,用于冷瘴见有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呕吐腹泻者。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荷叶燥湿化浊,健脾理气;槟榔、草果截疟除湿;菖蒲豁痰宣窍。

嗜睡昏蒙者,可加服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若呕吐较甚,可吞服玉枢丹以辟秽和中止呕。

5.劳疟

症状: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疟邪久留,气血耗伤。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代表方:何人饮加减。本方功能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亏虚,久疟不已,面色萎黄,倦怠之证。

常用药: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补益气血;陈皮理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青蒿、常山祛邪截疟。

气虚较著,倦怠自汗者,可加黄芪、浮小麦;偏于阴虚,下午或夜晚见低热,舌质红绛者,加生地、鳖甲、白薇;如胸闷脘痞,大便稀溏,舌苔浊腻者,去首乌,加半夏、草果芳化湿浊。

此外,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要略》所称之疟母。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用鳖甲煎丸。兼有气血亏虚者,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以扶正祛邪。

【预后转归】
首节 上一节 103/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