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97节
闭气之后,可以咽气。这样闭气、咽气,长久修习,自然成功。⑦多纳少出法。如梁丘子《黄庭内景经注》所述,其法为:
纳五六息而吐气,至十吐气,稍作频伸,从头吐纳,久久行之,渐至不吐不纳之胎息。⑧咽内元气法。如《胎息精微论》所述:"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即调气六七息,即更咽之。"纳元气毕,"关节还闭,徐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内外不杂,胎中气亦不出。但潜(心)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百、三百,此为小通。""从夜半后服七咽,……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三七都二十一咽止。""久久习惯自然,内外之气不相混杂也,渐渐关节开通,毛发疏畅,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气也,胎息之妙穷于此也。"⑨存思服气法。如《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口诀》所述,其法为:端坐宽衣,两手握固(屈拇指于四小指下握成拳),调息、咽气、闭息,存想三丹田神人,次存五脏各出青赤白黄黑五色气,与三丹田所出素云合而为一,想自身在气中,想气海中胎气出入。闭息至不可忍时,从鼻中微微放气出。候气平,依前闭息存想。"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相通,故谓之胎息矣。"AB胎息功追求的不以鼻口呼吸,只有内气氤氲全身的境界,实即鼻息微微、若有若无的高度入静境界,类似于动物冬眠状态。达此境界时,人体各部生理机能将极大限度的减缓运用节奏,新陈代谢过程将极度放慢,身体各部器官将得到全面彻底休息,其结果必将使人体生理机制得到调节,备部器官功能得到改善与增强,从而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注:
①②⑦⑧⑨AB《道藏》第18册406页,424~425页,444页,第6册540页,429页,第22册406~4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后汉书》第10册2750~2751页,中华书局,1964年
④⑥《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50页,14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⑤《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至六十收有多篇胎息功法,有的已被收入《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故此处不再列。
导引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唐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云: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①导引术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古乐》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②此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实为导引之雏形。此后,至迟在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流传于世。《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
"中央者(按指中原地区--引者注),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③蹻按即按摩,表明医学家将它和按摩术相结合为人治痿厥寒热病。《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表明神仙家将它和行气术相结合进行养生,旦出现了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个演练导引动作的人物图像,图中人物多著庶民衣冠,男女老少均有,表明导引术在汉初已普及于社会。
早期道教承袭方仙道纳入此术,为各派共同修习的方术之一。《华阳国志·汉中志》称,张鲁"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⑤鲁母之有"少容",盖为修炼行气、导引术所致。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善导引行气。在他的影响下,曹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⑥此后各派中多有以此术名世者。《魏书·释老志》称,太上老君授寇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续文献通考》谓楼观道士马俭"从孙彻学道,授五符真文、断谷服水、行气导引,遂役使万灵,制御群邪。"唐代著名茅山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研究导引行气术之大家,《旧唐书·隐逸传》称其"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所著《服气精义论》主论行气,又辟专节《导引论》以述导引。直至宋代,导引和行气等术一起,一直为道教各派所共习。此后,内丹术兴起,一些内丹家排斥行气、导引,称之为外道、邪术,方在道教内渐趋衰落,但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仍继续传习并得发展。
现存《正统道藏》中收有不少记载导引术的著作。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兔惊"等九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除记录几种按摩术外,对"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几种导引术势作了具体记载,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已佚)。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记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题名按摩,实为导引。唐代又出有导引专书《太清导引养生经》,⑦其中收载有"赤松子导引法","宁封子导引法","虾蟆行气法"(为行气与导引相结合)、"彭祖卧引法"、"王子乔导引法"、"道林导引要旨"等多种,皆详载具体作法,或十势,数十势不等。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六又收"玄鉴导引法",除具载十三势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势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贯著《保生要录》,分"养神气"、"调肢体"等六门,调肢体门提出"小劳术"导引法,简便易行,为后世所推崇。宋人托名许真君之《灵剑子》,⑧有《导引势第八》载导引十六势,写明每势补益某脏腑,于何季节施行。以上诸书所记导引法,可谓千姿百态,式样繁多,为我国导引术之一大宝库,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及太极拳等,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出来的。
在以上众多导引术中,有不少曾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有的还广泛流衍于近现代。其中最早的要数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记的华佗"五禽戏",⑨它模仿虎、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用以健身,确有很好效果。《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相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谱。清人更于五种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见"五禽戏"对后世影响之大。
其次,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天竺国按摩法"(共十八势)和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所记"养生操"(共十七势),都曾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前二者还被明人高濂收载于所著《遵生八笺》之《延年却病笺》中。
再次,约北宋末出现的"八段锦",也曾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其术势口诀(八句),最先被北宋末南宋初人曾慥《道枢》所记录。其后称名许旌阳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将其口诀整饬为句子整齐而有韵的八句。《修真十书》卷十九除所记口诀为三十六句(有韵)外,又记八段的具体作法,且绘制术势图像配于每段之下,称名"钟离八段锦法"。至清代,《易筋经图说·附录》再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之口诀进行修饬,成为更加通畅易懂的八句。不仅如此,此八段锦又在明初演化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明初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旨》和其后的几种书中皆有记载。可见八段锦影响之广泛和流传之久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气功界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的整理工作,创制出很多的导引术势,向社会推广。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人民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教较有科学价值的方术之一,有进一步加以整理创新的必要。
注:
①《道藏》第22册3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百子全书》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③《黄帝素问直解》第二卷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④《庄子集释》第三册535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⑤《丛书集成初编》第3187册16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⑥《三国志》第3册805页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中华书局,1959年
⑦《太清导引养生经》,《通志·艺文略》著录,当出于唐代。
⑧《灵剑子》《宋史·艺文志》著录,似为北宋末南宋初净明派道士托名之作。《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同此。
⑨《三国志·华佗传》只记华佗创"五禽戏",未记具体作法,陶弘景最早记录其作法,当有所本。班固《白虎通》言"禽为鸟兽之总名",故名"五禽戏",简称"禽戏"。
按摩
按摩又名按跷、按蹻、扶形、推拿,是用手捏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却病延年术。
按摩术源于战国巫医。最早记载此术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其《血气形志》篇有"治之以按摩、醪酒",《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蹻",《调经论》有"按摩无释"等语。①《韩诗外传》卷十言扁鹊为虢太子治病时,让弟子"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②可见按摩术在先秦时已为医家所采用。《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汉前按摩术专著,现已失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按摩医癃病方》,为现存最早的按摩医方。其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救缢死者时,曾用按摩术,云:将缢死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③华佗为人医头眩病,将病人倒悬,以刀决脉,去其五色血后,"乃下,以膏摩被覆"。④亦兼用按摩术。可见按摩术已被汉代医家广泛采用。
道教引进此术,和导引、咽津、行气、存思等相辅行,意欲用此达到却病延年以至长生的目的。葛洪《抱朴子·遐览》著录《按摩经》一卷,已佚(仅《养性延命录》有节录)。陶弘景《真诰》曾引《太素丹景经》《消魔上灵经》等记有许多按摩法,其《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又记有多种按摩法,为现存最早的道教按摩术的具体记录。其后,历唐、宋至元、明,道书中不断有按摩术的记载,仅收载于《正统道藏》的,有孙思邈《枕中记·导引法》⑤(多属按摩法),《云笈七签》卷四十八"按天庭法",宋人蒲虔贯《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之"掩目摩面"等法,唐宋著作《三洞枢机杂说·啄咽按摩法》,南宋托名许旌阳《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主要记按摩),元人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四《导引有法》(实为按摩法)等。此外,明初道士冷谦所著《修龄要旨·却病八则》中,亦记有"擦涌泉"、"擦肾俞"、"摩耳目"等按摩法。
诸书所记按摩法归纳起来,不外以手按摩两目内眥(四眼角)、熨眼,按摩天庭(两眉间骨凹处)、华庭(两眉下骨凹处)、山源(鼻下人中左侧)、颧骨,以手提耳或摩耳轮,以手指梳发或总提发,摩腹,擦肾俞(背部腰中肾俞穴),摩足心涌泉穴,摩揩全身等。如《道藏》所收《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摄养枕中方》《枕中记·导引法》等载,有"平旦以两手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目四眥,令人目明";"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复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颡上;又以手旋耳,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等等。
行以上按摩时,常结合行导引,有的道书署名"导引法",实多为(或包含)按摩法,有的道书署名"按摩法",又多为(或包含)导引法,可见二者联系之密切。又行按摩时,常与咽津、行气、存思等相结合,已见上述。
按摩与导引等术的作用一样,虽不如道书所云能致长生,但确有除病延年的效果。因按摩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提高各组织间氧的利用率,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加强肌肉纤维活动能力,帮助淋巴运行,从而使全身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而达到扶正祛邪、除病延年的目的。
注:
①《黄帝素问直解》第176页、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②《丛书集成初编》第0525册130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③《新编金匮要略方论》第88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④《三国志》第3册804页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⑤此书收入《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名《摄养枕中方》,文字略有异同。
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①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②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③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则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④《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⑦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⑧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⑨《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AB《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AC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AD《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沍寒,不服棉絮"。AE《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AF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AG《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AH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纳五六息而吐气,至十吐气,稍作频伸,从头吐纳,久久行之,渐至不吐不纳之胎息。⑧咽内元气法。如《胎息精微论》所述:"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即调气六七息,即更咽之。"纳元气毕,"关节还闭,徐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内外不杂,胎中气亦不出。但潜(心)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百、三百,此为小通。""从夜半后服七咽,……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三七都二十一咽止。""久久习惯自然,内外之气不相混杂也,渐渐关节开通,毛发疏畅,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气也,胎息之妙穷于此也。"⑨存思服气法。如《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口诀》所述,其法为:端坐宽衣,两手握固(屈拇指于四小指下握成拳),调息、咽气、闭息,存想三丹田神人,次存五脏各出青赤白黄黑五色气,与三丹田所出素云合而为一,想自身在气中,想气海中胎气出入。闭息至不可忍时,从鼻中微微放气出。候气平,依前闭息存想。"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相通,故谓之胎息矣。"AB胎息功追求的不以鼻口呼吸,只有内气氤氲全身的境界,实即鼻息微微、若有若无的高度入静境界,类似于动物冬眠状态。达此境界时,人体各部生理机能将极大限度的减缓运用节奏,新陈代谢过程将极度放慢,身体各部器官将得到全面彻底休息,其结果必将使人体生理机制得到调节,备部器官功能得到改善与增强,从而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注:
①②⑦⑧⑨AB《道藏》第18册406页,424~425页,444页,第6册540页,429页,第22册406~4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后汉书》第10册2750~2751页,中华书局,1964年
④⑥《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50页,14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⑤《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至六十收有多篇胎息功法,有的已被收入《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故此处不再列。
导引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唐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云: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①导引术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古乐》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②此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实为导引之雏形。此后,至迟在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流传于世。《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
"中央者(按指中原地区--引者注),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③蹻按即按摩,表明医学家将它和按摩术相结合为人治痿厥寒热病。《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表明神仙家将它和行气术相结合进行养生,旦出现了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个演练导引动作的人物图像,图中人物多著庶民衣冠,男女老少均有,表明导引术在汉初已普及于社会。
早期道教承袭方仙道纳入此术,为各派共同修习的方术之一。《华阳国志·汉中志》称,张鲁"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⑤鲁母之有"少容",盖为修炼行气、导引术所致。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善导引行气。在他的影响下,曹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⑥此后各派中多有以此术名世者。《魏书·释老志》称,太上老君授寇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续文献通考》谓楼观道士马俭"从孙彻学道,授五符真文、断谷服水、行气导引,遂役使万灵,制御群邪。"唐代著名茅山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研究导引行气术之大家,《旧唐书·隐逸传》称其"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所著《服气精义论》主论行气,又辟专节《导引论》以述导引。直至宋代,导引和行气等术一起,一直为道教各派所共习。此后,内丹术兴起,一些内丹家排斥行气、导引,称之为外道、邪术,方在道教内渐趋衰落,但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仍继续传习并得发展。
现存《正统道藏》中收有不少记载导引术的著作。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兔惊"等九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除记录几种按摩术外,对"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几种导引术势作了具体记载,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已佚)。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记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题名按摩,实为导引。唐代又出有导引专书《太清导引养生经》,⑦其中收载有"赤松子导引法","宁封子导引法","虾蟆行气法"(为行气与导引相结合)、"彭祖卧引法"、"王子乔导引法"、"道林导引要旨"等多种,皆详载具体作法,或十势,数十势不等。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六又收"玄鉴导引法",除具载十三势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势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贯著《保生要录》,分"养神气"、"调肢体"等六门,调肢体门提出"小劳术"导引法,简便易行,为后世所推崇。宋人托名许真君之《灵剑子》,⑧有《导引势第八》载导引十六势,写明每势补益某脏腑,于何季节施行。以上诸书所记导引法,可谓千姿百态,式样繁多,为我国导引术之一大宝库,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及太极拳等,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出来的。
在以上众多导引术中,有不少曾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有的还广泛流衍于近现代。其中最早的要数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记的华佗"五禽戏",⑨它模仿虎、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用以健身,确有很好效果。《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相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谱。清人更于五种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见"五禽戏"对后世影响之大。
其次,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天竺国按摩法"(共十八势)和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所记"养生操"(共十七势),都曾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前二者还被明人高濂收载于所著《遵生八笺》之《延年却病笺》中。
再次,约北宋末出现的"八段锦",也曾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其术势口诀(八句),最先被北宋末南宋初人曾慥《道枢》所记录。其后称名许旌阳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将其口诀整饬为句子整齐而有韵的八句。《修真十书》卷十九除所记口诀为三十六句(有韵)外,又记八段的具体作法,且绘制术势图像配于每段之下,称名"钟离八段锦法"。至清代,《易筋经图说·附录》再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之口诀进行修饬,成为更加通畅易懂的八句。不仅如此,此八段锦又在明初演化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明初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旨》和其后的几种书中皆有记载。可见八段锦影响之广泛和流传之久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气功界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的整理工作,创制出很多的导引术势,向社会推广。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人民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教较有科学价值的方术之一,有进一步加以整理创新的必要。
注:
①《道藏》第22册3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百子全书》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③《黄帝素问直解》第二卷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④《庄子集释》第三册535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⑤《丛书集成初编》第3187册16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⑥《三国志》第3册805页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中华书局,1959年
⑦《太清导引养生经》,《通志·艺文略》著录,当出于唐代。
⑧《灵剑子》《宋史·艺文志》著录,似为北宋末南宋初净明派道士托名之作。《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同此。
⑨《三国志·华佗传》只记华佗创"五禽戏",未记具体作法,陶弘景最早记录其作法,当有所本。班固《白虎通》言"禽为鸟兽之总名",故名"五禽戏",简称"禽戏"。
按摩
按摩又名按跷、按蹻、扶形、推拿,是用手捏摩皮肤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和人体机制的却病延年术。
按摩术源于战国巫医。最早记载此术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其《血气形志》篇有"治之以按摩、醪酒",《异法方宜论》有"导引按蹻",《调经论》有"按摩无释"等语。①《韩诗外传》卷十言扁鹊为虢太子治病时,让弟子"子游按摩,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②可见按摩术在先秦时已为医家所采用。《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汉前按摩术专著,现已失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按摩医癃病方》,为现存最早的按摩医方。其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救缢死者时,曾用按摩术,云:将缢死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③华佗为人医头眩病,将病人倒悬,以刀决脉,去其五色血后,"乃下,以膏摩被覆"。④亦兼用按摩术。可见按摩术已被汉代医家广泛采用。
道教引进此术,和导引、咽津、行气、存思等相辅行,意欲用此达到却病延年以至长生的目的。葛洪《抱朴子·遐览》著录《按摩经》一卷,已佚(仅《养性延命录》有节录)。陶弘景《真诰》曾引《太素丹景经》《消魔上灵经》等记有许多按摩法,其《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又记有多种按摩法,为现存最早的道教按摩术的具体记录。其后,历唐、宋至元、明,道书中不断有按摩术的记载,仅收载于《正统道藏》的,有孙思邈《枕中记·导引法》⑤(多属按摩法),《云笈七签》卷四十八"按天庭法",宋人蒲虔贯《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之"掩目摩面"等法,唐宋著作《三洞枢机杂说·啄咽按摩法》,南宋托名许旌阳《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主要记按摩),元人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四《导引有法》(实为按摩法)等。此外,明初道士冷谦所著《修龄要旨·却病八则》中,亦记有"擦涌泉"、"擦肾俞"、"摩耳目"等按摩法。
诸书所记按摩法归纳起来,不外以手按摩两目内眥(四眼角)、熨眼,按摩天庭(两眉间骨凹处)、华庭(两眉下骨凹处)、山源(鼻下人中左侧)、颧骨,以手提耳或摩耳轮,以手指梳发或总提发,摩腹,擦肾俞(背部腰中肾俞穴),摩足心涌泉穴,摩揩全身等。如《道藏》所收《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摄养枕中方》《枕中记·导引法》等载,有"平旦以两手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目四眥,令人目明";"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复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颡上;又以手旋耳,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等等。
行以上按摩时,常结合行导引,有的道书署名"导引法",实多为(或包含)按摩法,有的道书署名"按摩法",又多为(或包含)导引法,可见二者联系之密切。又行按摩时,常与咽津、行气、存思等相结合,已见上述。
按摩与导引等术的作用一样,虽不如道书所云能致长生,但确有除病延年的效果。因按摩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提高各组织间氧的利用率,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加强肌肉纤维活动能力,帮助淋巴运行,从而使全身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而达到扶正祛邪、除病延年的目的。
注:
①《黄帝素问直解》第176页、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②《丛书集成初编》第0525册130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③《新编金匮要略方论》第88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④《三国志》第3册804页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⑤此书收入《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名《摄养枕中方》,文字略有异同。
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①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②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③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则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④《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⑦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⑧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⑨《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AB《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AC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AD《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沍寒,不服棉絮"。AE《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AF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AG《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AH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