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95节

  "重阳悯化妙行真人,时在昆仑山居庵,用三尺半青布,造成一巾。顶排九叠,九缝。言梦中曾见,名曰:九转华阳巾。"AD后来全真道士多以簪代巾,《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簪用牙角、竹玉,任依时制,皆不得雕镂为异形象。"AE全真教派的《全真清规》还有弃俗入道者的"簪披次序",称"弃俗簪披,先将簪冠道具等置于祖师案上,大众圆坐,拜辞俗亲,更换衣服鞋袜等事,跪在祖师之前,引度之师梳头簪披",然后在大殿和真官堂上,诵经行礼,听从本师之授道。AF平时道士女冠的鞋,"或用草,或以木,或纯漆、布帛、絁绢,漫饰衣帔,皆二仪或山像内外,朴素不得綵饰、华绮"。AG现代道士平时穿着道衣,亦称海青,多为棉制品,斜襟,直领,蓝紫色。在科仪中,一般穿着道袍,亦称八封袍,大袖,袍身绣有八卦图,红色、蓝色等均有。在发表、步罡踏斗时、高功法师常穿着绛衣,绛衣往往金绣辉煌,图案精美,两手横向平伸,其袖宽大着地,绛衣展开即成四角形,象地之四角。

  注:

  ①②⑥⑦⑧⑨ABACAEAG《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31页,431页,478页,第10册40页,第8册530页,432页,432页,432页,532页,5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十三经注疏》1679、1680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④转引自《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337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⑤《太平经合校》460页,中华书局,1960年

  ADAF《道藏》第25册559页,第32页15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守一

  守一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其主旨为守持人之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以为修习此术,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久视。

  守一术源于老庄。《道德经》第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许多注家皆释"营魄"为"魂魄","营魄抱一"即魂魄合一,形神合一。《庄子·刻意》云:"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在宥》谓广成子云: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余岁矣,吾形未尝衰。"

  道教因袭老庄思想创造守一术。早期许多道教经书皆强调修习它的重要意义。《太平经》云:"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①"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②《老子想尔注》云:"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③《西升经》云:"天地物类,生皆从一,子能明之,为知虚实,……

  丹书万卷,不如守一。"④《抱朴子内篇·地真》云:"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故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⑤《三元真一经》云:"子能守一,一亦守子,子能见一,一亦见子。……不能恒守,故三一去,则正气离,夫失正气者故气邪,气邪则死日近也。"⑥《五符经》云:"存一至勤,一能通神,少饮约食,一乃留息,临危不疑,一为除灾,天祸在前,思一得生。"⑦尽管各派皆重视守一术,但由于各自对"一"之解释不同,因而所守之内容或侧重点即不尽相同。归纳之,主要有四:

  (一)守神。《太平经钞壬部》云:"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⑧《太平经圣君秘旨》云:"守一之法,乃万神本根,根深神静,死之无门。"⑨《抱朴子内篇·至理》云:"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AB同样认为形体不能没有精神,故云"形须神而立"。其结论是:"遏欲视之目,遣损明之色,杜思音之耳,远乱听之声,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以全天理尔。"AC即遏制过多的欲求,保持精神的清静,使形神合一而长生。《太上智慧消魔真经》云:"一无形象,无欲无为,……贪欲滞心,致招衰老;得喜失嗔,致招疾病;迷著不改,致招死殁。……

  治救保全,唯先守一。……守一恬淡,夷心寂寞,损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无为,与一为一,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积德所致也。"AD《道教义枢》卷七引《老君戒经》曰:"凡存一守神,要在正化,心正由静,静身定心,心定则识静,识静则道会也。"AE《道枢·虚白问篇》曰:"抱一者,炼神也。……夫能抱一守中,则神气不散,名真人矣。"AF以上诸书所论之"守一"即守精神,是对老子之"营魄抱一"和庄子之"唯神是守,……与神为一"思想的继承,也是守一术最基本的内容。但是与此同时,道教又将此"精神"人格化,认为它们居于人体内和天地间,名身内身外诸神,以为存守和存思它们,人可长生不死,此名存神、思神。

  这就远离老庄思想而纯具宗教意义了。

  (二)守气。一些道书又将"一"释为"气"(或称精气,或称元气),故守一即为守气。《老子河上公章句》云:"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德所生太和之精气也。

  ……一之为言,志一而无二也。""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AG"人能自胜,除去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争者,故强。""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爱(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AH"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AI《老子想尔注》反对"指五脏以名一"(即将"一"释为人体之某部位),称"一"为"道"和"道诫",但它对"道"的解释实为"气"或先天元气。曰:"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AJ故守一守道实为守气。《抱朴子内篇·地真》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指三魂七魄--引者注)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AK唐道士尹谙《老子说五厨经注》云:"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则守本者,当……内存一气以和泰和,(泰积)和一而性命全矣。"又云:"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居泰,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LB(三)守精气神。一些道书又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是由一(或道)所生且合而为一者,故守一即守精气神三者,又称守三一。《太平经》云:"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LC《太平经圣君秘旨》云:"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LD《道教义枢》卷五引《洞神经三寰诀》云:"一者精气神也。释曰:精神气三混而为一。……

  亦曰夷希微。"LE(四)守三丹田。一些道书又称三一为三丹田,故守一,守三一即为守三丹田。《太平经圣君秘旨》云:"夫欲守一,乃与神通,安卧无为,反求腹中。"LF《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守一"云:"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也。"LG《三元真一经》云:"真人所以贵一为真者,上一为一身之天帝,中一为绛宫之丹皇,下一为黄庭之元王,并监统身中二十四气,……若能守之弥固,则三一可见。"LH此外,还有守真一、守玄一之说。所谓守真一,《三元真一经》云:"气结为精,精感为神,神化为婴儿,婴儿上为真人,真人升为赤子,此真一也。"LI《道枢·虚白问篇》则曰:

  "真一者,在北极太渊之中,其前有明堂,其一有绛宫,于是华盖金楼,左杓右魁,龙虎分卫焉。"LJ所谓玄一,《抱朴子内篇·地真》云:"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己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LK据此,所谓守真一、玄一,或许是守一时所存守的某个真人、仙境之状貌或显现的某种幻觉。

  守一属道教修炼术之静功,其侧重点不在炼形而是炼神,目的是通过它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清静,使神经获得良好的休息条件,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及强身健体。它所积累的经验,为后世内丹术所吸收,成为内丹修炼的一个环节而继续被充实、发展。

  注:

  ①②⑧⑨LCLDLF《太平经合校》第60页,716页,716页,741页,728页,738页,741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AJ同见《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④⑥⑦ADAEAFAGAHAILBLELGLHLILJ《道藏》第11册501页,第4册549页,第6册343页,第22册341页,第24册826页,第20册637页,第12册3页,第12册10页,第12册17页,第17册213页(《云笈七籤》卷六十一引此经,"和一"前有"泰和"二字,故据补),第24册825页,第22册239页,第4册548页,549页,第20册63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ABAKLK《抱朴子内篇》(增订本)第323页,110页,111页,326页,325页,中华书局,1985年

  内视

  内视又称内观。为道教早期方术之一。《洞玄灵宝定观经》说:"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注云:"慧心内照,名曰内观。"①即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以灭动心。

  此术早见于《太平经》。《太平经钞壬部》云:"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阴明反洞于太阳,内独得道要。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乱。今学度世者,象古而来内视,此之谓也。"②《太平经》卷七十云:"思养性法,内见形容,昭然者也;外见万物众精神者,非也。"③这一内见形容法又往往和存思五脏神联合运用,以收治病之效。卷七十二说:"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脏精神"。④画之为人,使王气色、相气色、微气色三合,斋戒居善靖处思念之,"思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⑤内视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有进一步发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云:"吾闻之于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可有效也。"⑥《遐览》篇即著录《内视经》一卷。陶弘景《真诰》卷九引《丹字紫书三五顺行经》论内视法:"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脏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又引《紫度炎光内视中方》曰:"常欲闭目而卧,安身微气,使如卧状,令旁人不觉也。乃内视远听四方,令我耳目注万里之外。久行之,亦自见万里之外事,精心为之,乃见百万里之外事也。"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引《黄帝内视法》云:"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⑧可见内视和存思一样,要求所观之对象比较形象地反映在心中,通过具体形象的感觉达到收心入静。

  内视又有不动心,即心不为外物所扰的意思。《庄子·列御寇》云:"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俞樾注曰:"心有睫,谓以心为睫也。"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也。"⑨对此,《太上老君内观经》论之甚详。它说:"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人常能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AB这里,道教的内观修心已引进了佛教义理,颇具理论色彩,由此"内观形容"的内视术即演变为"静神定心"的修心术,当是此术的高层境界。

  内视作为净心止念的方术,不失为气功入静的有效方法。

  唐末以后被内丹术所吸收,成为其重要成分之一而被继续运用。

  注:

  ①⑦⑧AB《道藏》第22册129页,第20册538页,第26册533页,第22册127、1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④⑤《太平经合校》709页,277页,292页,293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324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⑨《庄子集释》第4册1057~1058页,中华书局,1982年

  存思

  存思,一名"存想",简称"存"。道教修炼方术之一。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双眼,存想内观某一物体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入气功能境界。

  存思对象很广泛,包括存思天象(日、月、五星,云雾)、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和身外神)等。单存身内、身外诸神者名"存神"。

  存思术起源很早,《太平经》已多论述。《太平经钞》戊部称:"入室存思,五官转移,随阴阳孟仲季为兄弟,应气而动,顺四时五行天道变化以为常矣。"①卷九十八云:"入室思道,自不食与气结也。"②卷七十一云:"神游出去者,思念五脏之神,……念随神往来,亦洞见身耳"。③葛洪《抱朴子内篇》具体记载了存思老君、存思己身形体、五脏等方法。《杂应》篇云:"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见,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见老君则年命廷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④同篇又述存思身、心、发及五脏以辟瘟疫的方法:"思其身为五玉。五玉者,随四时之色,春色青,夏赤,四季月黄,秋白,冬黑。又思冠金巾,思心如炎火,大如斗,则无所畏也。又一法,思其发散以被身,一发端,辄有一大星缀之。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头,以罡指前。又思五脏之气,从两目出,周身的云雾,肝青气,肺白气,脾黄气,肾黑气,心赤气,五色纷错,则可与疫病者同床也。"⑤东晋中朝,上清派形成,以存思为主要修习方术。其重点是存思身内身外诸神,但也存思身外景物,或以身外景物如气、云、星等与之相结合,使此术得到较大发展。其《黄庭内景经》存思人体上、中、下三部八景二十四真,以存思五脏神为主。在存思五脏神的同时,又主张吸食五方之气以与五脏之气相会合,谓吸食东方青气与肝气共结为肝神,吸食南方赤气与心气结为心神等。《黄庭内景经·上有章》又讲存思日月与养目炼目相结合,言存想日月入于两目,使日月光与目合,久久存想,人便可与日月星光融为一体。⑥《上清大洞真经》卷一讲存思日月星辰与身内神相合,谓:"口吸日月一息气,分三九咽,结作二十七帝君,……令日光使照一身,内彻泥丸,下照五脏肠胃之中,皆觉洞照于内外,令一身与日月之光共合。"⑦上清茅山派主要传人陶弘景之《真诰》亦屡述存思,其卷五述存五神:"当存五神于体。五神者,谓两手、两足、头是也。头想恒青,两手恒赤,两足恒白者,则去仙近矣。"⑧卷九述心存日、月法,曰:"直存心中有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又存日有九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而芒回还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胃中分明,乃吐气,嗽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行之一年疾病除,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必得道行。"⑨卷十述存思三气,曰:"旦,坐卧任意,存泥丸中有黑气,存心中有白气,存脐中有黄气,三气俱生,如云气覆身,因变成火,火又绕身,身通,洞彻内外,如一旦行,至向中乃止,于是服气一百二十,都毕。道正如此,使人长生不死。"

  又云:"初存出气如小豆,渐大冲天,三气缠绕身,共同成一混,忽生火在三烟之内,又合景以炼一身,一身之里,五脏照彻,此亦要道也。"AB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存思术一直很盛行。《云笈七签》卷四十二至四十四用三卷篇幅收载此时期之存思术数十种,基本反映了它的概貌。现举数例以见一斑:

  (一)存思三洞法。《云笈七签》卷四十行:"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渊,亦可日中顿思三真。"其法是存思三气化三洞,并与叩齿、祝咒相结合。AC(二)存思三宝法。三宝指道宝、经宝、师宝。首存道宝,"先存见斋堂为太玄都玉京山七宝城,宫台宝盖师子之座","常见太上在高座上,老子在左,元君在右,……次见十天光仪侍卫,文武伎乐,各从方来,朝礼太上";次存经宝,"仍存玄台之里,在于太上之西,有七宝庄严光明帐座,座有玉案,案有宝经,绛绡之巾……镇覆经上;玉童玉女侍卫……";再存师宝,"仍存玄台之里,在于太上之东,有七宝庄严光明帐座,座上有玄中大法师,即是高上老君妙相……

  仙真侍侧,左右肃然"。AD(三)存思五脏法。"第一见肺,红白色,七叶,四长三短,接喉咙下。第二见心,如芙蕖未开,又似悬赤油囊,长三寸,在前。第三见肝,苍紫色,五叶,三长二短,九寸,在心下。第四见肾,苍色,如覆双漆杯,长五寸,侠胁两膂著脊。第五见脾,黄苍色,长一尺二寸,揜太仓胃上"。AE(四)存思云气兵马法。"清旦,先思青云之气匝满斋堂中,青龙师子备守前后。正中,思赤云之气,匝满斋堂,朱雀凤凰悲鸣左右。日入,思黄云之气匝满斋堂,黄龙黄驎备守四方。人定,思白云之气匝满斋堂,白虎麒麟备守内外。夜半,思玄云之气匝满斋堂,灵龟螣蛇备守上下。向晓,思紫云之气匝满斋堂,辟邪师子备守隐显。"又云:"凡师思云气各从方来,……翁郁氤氲,充溢堂宇,然后思己身中藏气,又出与云色采合,……神官灵兽齐整参罗,前后左右,四方内外,上下隐显,六时转隆,神灵普遍也。"AF(五)存玄一老子法。"存帝君之左有玄一老子,服紫衣、建龙冠,又存帝君之右,有三素老君,服锦衣、建虎冠。……

  玄一老子名林虚,字灵时道,三素老君名罕张上,字神生道。"AG存思常和内视、内观结合运用。《三洞珠囊》卷五引葛仙公《五千文经序》云:"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AH《云笈七籤》卷四十三云:"凡存思之时,皆闭目内视。"AI《真诰》卷九即载有存思、内视结合运用的方法。
首节 上一节 95/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