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90节

  广内尊神御,仙兵护道场,孝孙今继志,咫尺对灵光。"⑦另外多首步虚词都是描写神仙境界,词语典雅,亦属上品,但是在后代道教的仪式中使用不多。

  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关,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梵呗"有关。⑧这一说法虽然至今仍未被大多数中国学者接受,但它对深入研究"步虚"的形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重视。

  注:

  ①②《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06页,第8册3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⑦《道藏》第34册626页,第5册77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⑤⑥《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457页,62466页,62474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

  ⑧《步虚研究》(英文),《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论文集》第110页,香港中文大学,1989年

  步罡踏斗

  步罡踏斗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罡,原指北斗星的斗柄。《抱朴子内篇·杂应》称"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复其头,以罡指前",①后以天罡泛指北斗星。斗,指北斗。

  步罡踏斗,就是高功法师假十尺见方的土地,铺设画有二十八宿星象的罡单,作为九重之天,然后在罡单之上,脚登云靴,随着道曲,沉思九天,按斗宿之象,默念咒诀,徐步踏之,以召请神将、伏魔降邪或者神飞九天、奏达表章。明代诗人张元凯曾描写过当时宫内行步罡踏斗仪的场面,十分壮观:"宫女如花满道场,时闻杂佩响琳琅。玉龙蟠钏擎仙表,金凤鉤鞋踏斗罡"。②道士行步罡踏斗时的踏斗,称为禹步。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预测高深;故设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祇,问以决之。然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

  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因此,在道教创立前,方士们就已行步罡之术,道教将其吸收为道术之一种并作为一种仪式元。道经称从淮南王刘安以降到北魏时,罡法已"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③唐宋以后,道教科仪典籍中的罡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以功能来命名的,如回尸起死罡、伏御地祇罡、群魔束形罡、鬼精减爽罡、束缚魔灵罡、普扫不祥罡等;有以召请对象来命名的,如:召炼度司官吏罡、召灵宝官吏罡、召黄箓院官吏罡、召三鬼魔王罡、召五帝罡、召八方威神罡、召十方飞天神王罡法等;也有以步法图形来命名的,如交泰罡、二十八宿罡、五行超脱罡、旋斗历箕罡等等。④尽管罡法繁多,但道士的踏步仍是有规律的。据《云笈七籤》卷六十一称:"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阴阳之会也。踵小虚相及,勿使步阔狭,失规矩。"⑤灵宝罡步则"诸罡并丁立,起住皆左先右从,单步"。⑥以《洞神八帝元变经》的禹步法为例,如图所示:"人立在地户巽上,面向神坛坐之方,鸣天鼓十五通即闭气。步之先,举左足践离。右足践坤。左足践震。右足践兑。左足从右并兑,乃先前右足践艮。左足践坎,右足践乾。左足践天门,右足践人门,左足从右足,并在人门上立。"⑦各种罡法的步法是不同的,但又是固定的。宋代白玉蟾称:"凡步斗之法,切忌干纲犯纪,如脚步横截而过,是谓之干纲;如脚步误踏而进,是谓之犯纪。如干犯之时,随即就其星首谢可矣。"⑧《洞神八帝元变经》称各种罡法"举足不同,咒颂各异",⑨说明步罡踏斗总是同一定的符、咒、诀结合使用。《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凡步一罡,内有一将主之,须先黄纸朱篆,其符章置于圣前,然后步罡,次毕,即焚符于香炉前,其君将立降目前。"AB所谓立降目前,就是行步罡的法师要边踏步边存想。执事们要随步焚符。法师在步罡时还要念咒,掐诀。例如:步二十八宿罡,就要焚日直功曹符,念总罡咒和日直功曹符咒,以及掐二十八宿诀,"左右手飞二斗于两边","左手飞南斗于前,右手击令一下"。AC据称,罡咒符诀的结合使用,就可以"召日直功曹,疾速赴坛,依律奉行"。AD不过,步罡时与存想配合的咒诀都是默念,并不出声。宋代白玉蟾批评"今之邪师,杂诸道法之词而又步罡捻诀,高声大叫,胡跳汉舞,摇铃撼铎,鞭麻蛇,打桃棒,而于古教甚失其真"。AE

  注:

  ①⑤ACAD《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236页,第1册429页,第8册601页,6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008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

  ③④⑥⑦⑨AB《道藏》第28册398页,第3册830页(亦见《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600页),830页,第28册398页,第28册398页,第3册83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⑧AE《道藏辑要》娄集第7册24页a,8页b,巴蜀书社,1986年

  化坛卷帘

  化坛卷帘是科仪中相续的两个程序。化坛指道士将举行斋醮的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指启请仙真降临坛场时,如同人世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

  化坛卷帘可以作为一种仪式元被包含在其他仪式体之中,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科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开度黄箓斋五日节目》记述了建斋第一日"入夜,请光分灯,次关金箓灯,次宿启告斋"以及"行卷帘仪,上表入坛"①的内容。这里的"卷帘仪"当是独立的仪式体,而江南地区目前演习的进表科仪,就将化坛卷帘包含在进表科仪之中,作为一种仪式元。

  化坛卷帘科仪,在早期道教和魏晋南北朝乃至于唐五代的道教科仪典籍中均未见记载。据现存资料推断,将斋醮坛场幻化为神仙世界的"化坛",约始于两宋时期。在南宋时编纂的各种科仪总集中,已有关于"化坛"的记述。如《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百八十二有"开启变坛"②的内容,变坛当即化坛,它是一种仪式元。经过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化坛似乎一直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科仪。在上海道教的进表和苏州道教的全表科仪中,化坛都是以焚符和诵赞的形式进行并完成的仪式元。焚化"金阙玉陛化坛真符",并诵唱:"郁罗霄台,玉山上京。上极无上,大罗玉清。渺渺劫仞,若亡若存。金楼倩炜,玉殿森严。光范巍峨,降临启真。驭景龙舆,玄晃仙居。阴阳凝室,万气齐居,一如诰命,风火驿传。"③但是,将坛场幻化为神仙所居的内客在唐代道教科仪中却早已有之。杜光庭编集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七和卷十九的"消灾星曜仪"和"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均有"启坛行道"仪,其中在奏请众神降临时都有坛场变化的言辞:"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侍香众灵官,当令臣向来静夜行道之所,自然生金液丹碧芝英,百灵众真交会在此香火炉前。"④道士幻觉坛场已是百灵众真交会的所在,只是这样的幻化仅仅是依靠高功的祈愿启白。而南宋时期的科仪就要求高功法师作大量存思幻化,称"面天门,上香,存天门有素车白马,千乘万骑,十方各有天尊大神大将军,浮空而来,鉴观修奉,面天门口奏,依式扬幡。化建坛立幡之所为太溟水府之宫,净莹无翳,上结宝盖,如芝幢,日月流光,照透水府。内化一大旌幢,四畔灵风鼓荡,直接盖上。存一似莲花于水之中,芬馥无尽,上有金光祥云,梵气周回,首脚花幡,风散十方,如细雨密雾,青玄上帝居盖之下,手持枝水,随幡洒布,作法雨祥云,升接阴魂,并赴幡下,以伺开坛,朝礼上帝,受化更生"。⑤南宋时编成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有《宣表卷帘》一节,内称:"法师存金阙寥阳殿内,隐隐群真,侍卫元始,星斗飞芒,龙灯凤烛,并在帘里,惟遥迎而已。帘之外,无景光也。宣表后,举稽首虚皇天尊前,法事毕,忽然卷帘内外,华灯璀璨,宛如浮黎土矣。"⑥该书卷三百二十又称:"诸分灯毕,然后升坛宿启,至都门外,行卷帘仪,宣通真表,徐徐入门,此旧法也。今人每于分灯后,垂帘遮蔽华夏,再出坛前,行卷帘仪,宣通真表,入坛法事,左旋一匝,出都门,方入靖室,行宿启仪,失之矣。卷帘非古式,后世欲威仪可观,始为之。"⑦由此可见卷帘科仪在两宋时期已逐渐形成和流行。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称卷帘是"九清上帝乃虚无百千、万重道气之上,凡升御座不可以目瞻仰,谓如阳间,帝王登殿以扇八柄遮之,升御座毕,方开扇引班,故先垂帘。行持想上帝升殿,次宣文仪,方许卷帘"。⑧据施舟人的《分灯--道教的仪式》一书所附光绪己丑年(1889)《金箓清醮卷帘科仪》的抄本,卷帘的过程分三步,即"珠帘卷起一分"、"珠帘卷起二分"和"珠帘揭起三分"。珠帘卷起以后,醮坛就成了神仙世界:"琳琅振响,十方肃净,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绝妖尘。"⑨同卷帘相连接的是"金钟玉磬"仪式元。其形成时代大约同卷帘相当。钟磬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引《月令章句》曰:"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不可以文载口传,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引《皇图要纪》曰:"帝喾造钟磬。"AB钟磬一开始就是帝王使用的礼仪乐器,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道教科仪的鸣钟击磬,一方面是为了渲染群神降坛,感动群灵。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称:"坛场将肃,钟磬交鸣。韵奏均天,仿佛神游于帝所;音高梵唱,依稀境类于玄都。"AC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则称:"《太真科》曰:奉行上道,讲演经典,建斋行道,悉先叩击钟磬,非惟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灵。仙真神人相关,同时集会,弘道济物,盛德交归,谛心存神,与己相见,调槌上击,从微至著,数一十二、二十四、三十六,手执钟磬槌,先祝曰:圆槌震法器,流声遍十方,入下通长夜,登高响玉房,九幽闻离苦,七祖上仙堂。"AD另一方面,据称鸣钟击磬又是为了召集高功自身身中的阴阳二神。《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又称"钟之形,上圆而势俯,其声清远,其顶蟠龙,其从金钟,曰阳。磬之形,下圆而势仰,其声重浊,其座虎伏,其从磬,曰阴","金钟玉磬之法,召集高功身中阴阳二神,和合天地,驱逐厌秽,招集真灵,启格十方,通幽达明,追摄魂魄,调集息度,无致妄耗,有二神以主之。故开坛之初,必鸣钟磬以召集之,交鸣者乃互出合为一,所以炼阴成阳,秉志纯诚,无妄想,无乱志,则可招灵"。AE叩击钟磬的次数多少,其意义亦不相同。"先鸣三下,发长芽之音,应阳数,生于一成于九。次引九下,震琼瑶之响,三下者上闻清微、禹余、大赤之三天,又三下中应欲、色、无色之三界,又三下警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界也。长敛二十七下,九下通九天之道君,九下觉九宫之真帝,又九下招九幽之苦爽,合四九三十六下,上闻三十六天帝,中应三十六部尊经,下彻三十六狱"。AF《金箓清醮卷帘科仪》光绪己丑年抄本则按次序,一是振金钟二十四声,再振本命一声;二是击玉磬二十九声,再振本命一声;三是钟磬齐交各各三十六声;四是振金钟九声,击玉磬六声,称"金钟交彻,玉磬和鸣,召十方阳德之灵,集九地阴冥之宰,普临法会,共证斋功"。AG由化坛、卷帘和金钟玉磬等三项科仪元组合起来,成为道教科仪开坛和启请部分的主要内容,一直沿用至今。

  注:

  ①②⑤⑥⑦⑧ACADAEAFAG《道藏》第7册34页,第8册482页,第31册206页,第8册486页,第8册819页,第31册208页,第31册467页,第31册209页,第31册208页,第31册209页,第31册20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余尚清:《苏州道教艺术集》第7页

  ④《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⑨《分灯--道教的仪式》(法文版),法国远东研究院院刊,1975年

  AB《事物纪原》(丛书集成本)69、71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

  分灯

  分灯是斋醮中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起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则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体中,作为某种斋仪的一项内容。

  据《上清灵宝大法》称:"欲荐拔阴灵照破幽暗之灯,须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摄受度。如无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脱矣。"①它认为坛场灯烛之火非同凡火,必须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灯烛具有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的功用。

  宋金时期,分灯仪式的程式是:取火,分点和念颂。

  取火。在正斋日午时,面南,对太阳焚香,口奏,吸气,吹笔,以黄纸九寸朱书慧光符一十二道,玉清诀,东方气,以蜡封作炬子,用于应发灯光。在太阳正南时,以阳燧(凸透镜),聚焦于炬子上,念"太阳辉神咒",意为取太阳正气,点燃烛炬。然后,由法师点燃一灯于坛正中元始天尊神位前。

  分点。高功法师出班,至元始天尊神位前,上香三礼,默诵"明灯颂"。侍灯立左,侍香立右,高功执符炬于元始天尊神位前,请降宝光,存思元始允奏,想象金光透彻宝篆之上,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然后,高功以符炬于中灯光内点。侍灯三礼,受灯于师前点。侍香也三礼,受符炬。遍十方点,分班点毕。三师回,各三礼,纳余炬并为一。高功三礼焚于元始前炉中,又存思宝光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

  念颂。法师默诵灭灯颂,称"太上散十方,华灯通精诚。

  诸天悉开耀,地狱皆朗明。我身亦光彻,五脏生荣华。炎景照太无,遐想通玉京"。

  分灯仪式的构成,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法师在元始天尊神位前"以符炬于灯光内点,先运一生二,二生三",侍灯侍香各执一符就高功手中分光,然后点遍十方,正是《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教义的象征。其次,在取火和分点等阶段,法师都要念咒、存想和运动自己的内气,例如:高功在分点时,执符于元始天尊神位前,存想金光如流,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法师要运自身一气上接丹霄,两气交合,口中吐金光,若日升透转下坛,直至玄境之前、虚皇之下,隔于侧存,宝光运动,想金楼朱户,龙虎交盘。高功在符炬点遍十方后,存想"诸天上圣同布祥光,迸彻十方,内外上下,山林河海,官舍人门,水火阴牢,阳治关岳,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重阴极恶,逐处皆承宝光,洞照开破,悉为异境。至于建斋之所,内外人物,一切皆在宝光之内"。最后,"以鼻目收光,徐徐引吸,入真中之形,回丹房上泥丸之内"。②分点过程贯串于法师的存想和内炼外接。

  由于从阳燧取火受到阴雨天气的条件限制,后世对取火的方法作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改变。南宋道士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曾经指出:"浙东有数郡却亦先点一灯在高功手中,长跪致词,道众却受之以进入三清天尊前,逐位宣白文,点之方行分光。"③金允中认为这是"理大不通"的。但是,毕竟演习方便,遂流传至今。上海道教《进表科仪》的"分灯",就是高功喝白道:"夫灯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化九,九九化为八十一灯,无幽无烛,无暗不明。"以虚的分灯程式,实的喝白经文,加上晃动火束的动作制造气氛。接着,高功大声问道:"灯光明否?"众答:"灯光明!"再问:"灯光变否?"众再答:"灯光变。"接着在众举"灯光朗耀天尊"声中结束,达到"进表"科仪"启坛"部分的高潮,既体现了分灯的教义思想,又适应了上海地区无以阳燧取火的社会条件,同样达到了吸引信众的效果。

  注:

  ①②③《道藏》第31册210页,210页,46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解冤释结

  解冤释结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称:

  "凡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①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②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箓类的内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③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云笈七籤》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有《道教灵验记》,记载了许多修道学道获验的故事,其中《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经》《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和《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等大都与解冤释结的内容有关。④这些故事大多发生于隋末唐初,皆称由于人世的杀戮冤对,致使生人或后代灾疾不断,经过修建黄箓道场后,永解冤结,生人消灾平安,亡人升登仙界。但在这些记载中,也未见单独的解冤释结科仪的内容。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全文仅三百余字,说太上道君在玉京山所见众鬼在地狱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杀害众生所致。只有专志入静,持斋行道,诵念此经,才能解冤拔度,各获超升。文字古朴,仪式简便,便于个人诵念行持;再从其用"太上道君"神号这一点来看,估计此经出于六朝时期。《道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⑤,经文与《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大致相同,当系重出之误。但其中神号已改为"天尊"、"太上",当指道德天尊与太上老君,疑为唐代以后道教中人所改。

  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的《无上黄箓立成仪》和《道门科范大全集》等收有大量道教科仪经文范本,虽无独立的解冤释结科仪,但在科仪中多包含解冤释结的内容。如《忏谢疾病仪》的《清旦行道》祈请众圣"为弟子某削除死籍,汪上生名,解厄祛灾,和冤释对,宿瑕清荡,积过销平,星辰回临照之文,年运息刑冲之咎"。《午朝行道》称"沥恳披心,立斋祈福,按灵仙品格,开八景坛场,精备香灯,虔伸忏谢","伏冀玉清万圣,金阙众真,鉴纳丹诚,降流玄佑","地无简对,水绝盟言,鬼断冤仇,人销谋议。星辰行度,无临照之凶;本命行年,无刑妨之咎"。《晚朝行道》则忏谢"前生今世,宿罪深尤,或违天地覆载之仁,或亏日月照临之德,犯二气五行之性,伤三光六纪之和,前冤未除,后罪重结,故杀误伤,肆意任心,不识因缘,罔知忌讳,六情所起,于犯幽明,三业所犯,负越经训,成兹报对,构此灾危"。⑥所有这些解冤释结的经文,都是以道士表白祈奏,请求神灵宽恕,解除冤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北宋末年形成而在南宋时期起广泛流传的炼度、祭炼、施食仪中一般都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首节 上一节 90/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