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75节
"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髪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①"玄牝"、"谷神不死"语出《老子》第六章,本喻道,此处则成了房中家术语。《列仙传·老子》中有"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之语,②李贤在《后汉书·方术传》注中加以引用,并解释说,"御妇人之术,谓握固不泻,还精补脑。"③战国诸子多托黄帝以入说,这位"自称黄帝师"的容成公,便是那时神仙家、房中家推崇的仙人。到了汉代,又说容成公和老子均行房中术以致寿,容成公又成为老子之师。此外,他还是一位阴阳家。《汉书·艺文志》除著录《容成阴道》二十八卷列为房中家之外,另有《容成子》十四篇归入阴阳家,与邹衍等人为俦。
汉晋间,盛传房中术,容成公的声望亦最盛。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汉末方士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泠寿光等,皆行容成公御妇之术,爱啬精气。东晋葛洪在《神仙传》中称其"行玄素之道,延寿无极"。④玄素之道也就是房中术。《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十余家,容成公居其一。
《遐览》著录《容成经》一卷,可知汉代以后仍有依托容成公之作出世。但容成法渐有被彭祖法取代之势,随着上清、灵宝等新道派对房中术的反思、批评,容成公亦成为有争议的仙人。南宋曾慥编集《道枢》,撰有《容成》一篇,独辟其"御女之术"。道教有关容成公的传说,很少超出《列仙传·容成公》者。集历代仙传之大成的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亦不例外,但该书编者赵道一认为,容成公所得"炼精于玄牝"之道实非房中。"后世不得其道,而流于傍蹊曲径,抑末矣!又极而至于为御女之术,乃托容成公以为辞,误也"。⑤
注:
①②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490页,490页,第1059册29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后汉书》第10册2741页,李贤注,中华书局,1965年
⑤《道藏》第5册1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彭祖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奉为仙真。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游》《齐物论》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写为"治气养生"之人。屈原《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清王夫之注曰:"旧说以彭祖烹雉献尧,尧食而美之。未详是否。彭,彭铿。导引服食而寿,尧飨其献,寿八百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乔)问养生的描述。大概最初传称他以导引行气修身致寿,后来则把服药、房中等种种道术集于其一身。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⑤在汉代,有关彭祖的记载,还未与房中术相联系。《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尚无以彭祖名其书者,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在《微旨》篇中论房中术,则称"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遐览》篇还著录《彭祖经》一卷,并在《极言》篇引用其文。《神仙传》增加了服云母粉、麋鹿角,盛赞金丹,擅长房中术,并传授道术于采女、殷王等情节。云:"彭祖者,……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殷王闻之,拜为大夫。……常有少容,然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时乃游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之,竟不见也。有车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王自诣问讯,不告之,致遗珍玩前后数万,彭祖皆受之,以恤贫贱,略无所留。……乃令采女乘轻軿而往问道于彭祖。……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者,当用金丹。……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也。'……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为之,有验,欲秘之,乃令国中有传彭祖道者诛。又欲害彭祖以绝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西见之。……彭祖去殷时,年七百七十岁,非寿终也。"⑥道教各派常以教义的差别而对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评价。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独斥房中,但因彭祖有服食炼气的一面,故上清派有其传记,且其地位与四皓、安期生相当。《元始上仙众真记》云:"广成丈人今为钟山真人九天仙王。汉时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并在此辅焉。"⑦而灵宝派则贬低彭祖一类"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彭祖寿八百岁,只得小乘地仙,乃因前世学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⑧此外,还有将彭祖与带"彭"字的地名联系起来的传说,如彭祖因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后谓之彭城:彭祖曾过彭蠡之滨,遍游洞府,垂钓于台上,双鲤化为双龙,冲天而去;
等等。或称彭铿乘风御气,腾身踊空,年七百七十七岁时解化。在《真灵位业图》中,彭铿列在第四左位。⑨道书依托彭祖撰者不少,除前述外,尚有《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论》《彭祖导引法》《彭祖导引图》等等。
注:
①《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81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老子校诂》(修订本)第13页,古籍出版社,1956年
③④《庄子今注今译》第181页、393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⑤⑦⑧⑨《道藏》第5册66页,第3册270页,第24册671页,第3册2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259~26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王乔
王乔,道教崇奉的神仙。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云:"王乔有三人:有王子晋王乔,有叶县令王乔,有食肉芝王乔,皆神仙,同姓名。"①其实,王乔不只三人,见于文字记载的至少有四人。
(一)越人王乔。《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八治》云:
"第五北平治,在眉州彭山县。……中有神芝药草,食之,与天相久。昔越人王子乔得仙,治应室宿。"②考王乔的传说最初出于南方,是吐纳、导引、行气的养生家。屈原《远游》云: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清王夫之注曰:"见王子,谓服王乔之教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养生方》有王子巧(乔)向彭祖问养生的记述。《淮南子·泰族》云:"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汲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躒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③王乔、赤松子皆属南方楚越神仙,后来传称王乔即太子晋,越地神仙王乔遂隐。然晋人葛洪犹言吴越间行气事,后世道书有《王子乔导引法》《王子乔导引图》等,仍约略可见其影响。
(二)太子王乔。传为周灵王太子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王君名晋,字子乔。亦名乔,字子晋。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生而神异,幼而好道。虽燕居宫掖,往往不食。端默之际,累有神仙降之,虽左右之人弗知也。"④后得天台山浮丘公降授道要,修"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又于灵王二十二年,接之登嵩高山。后数年之七月七日,"乘白鹤谢时人,升天而去。远近观之,咸曰:'王子登仙。'……
升天为右弼,主领五岳司侍帝晨,号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⑤《元始上真众仙记》称其位居"金阙侍中"。《云笈七签》在释尸解法时,特别提到王子乔墓在京陵,战国时复有发其墓者,唯见一剑在室。则视王乔为尸解仙。又传王子晋曾从浮丘公受丹道,故金丹道士亦尊奉之。
因王子晋在几位王乔中声名最盛,五代时受封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又封"元应真人",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
(三)叶县令王乔。《后汉书·方术传》载:"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西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书课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乃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录,皆先谒拜之。吏人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⑥河东在今山西。
相传他在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为叶县令。道教奉之为神仙,《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皆有其传。《洞仙传》称:"汉法,畿内长吏节朔还朝,每见子乔先生至,不见有车马迹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辄见双凫从东南飞来,乃罗得一只履。时人异之。"⑦与《后汉书》稍异。
(四)蜀人王乔。传为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县)人。《淮南子·齐俗》注云:"王乔,蜀武阳人也。为伯入令,得道而仙也。"⑧杜光庭《王氏神仙传》载云:"益州北平山上有白虾蟆,谓之肉芝,非仙才灵骨,莫能致之。王乔食之,得道。今武阳有灵仙祠。"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述略异,谓"武阳有北平山,在益州南一百四十七里,高一千三百丈,上有白虾蟆,谓之肉芝,食者长生,非仙材灵骨,莫能致也。乔好道,望山朝拜,积十余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身轻力倍,行及走马。"并称:"今武阳有乔仙祠"。AB此当本之《王氏神仙传》而突出言其成仙之难。
注:
①⑨《王氏神仙传》,《说郛三种》第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③④⑤⑦⑧AB《道藏》第22册207页,第28册161页,第5册118页,118页,第22册755页,第28册80页,第5册13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后汉书》第10册2712页,中华书局,1965年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原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言其为战国时苏秦、张仪之师,后被道教奉为古仙。《史记·苏秦列传》曰:"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①《张仪列传》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唐司马贞《索隐》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一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③盖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乌有";信之者,亦仅推知其为某人之号,其姓名、生平,皆付阙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视之为仙人。东晋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即为他编写了一段"仙话"。云:"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指上云"不死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闻,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④故托名葛洪的《枕中书》(实出于南北朝)即将鬼谷先生纳入道教神仙谱系,称:"鬼谷先生为太玄师,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于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又署名鬼谷先生撰。⑥杜光庭《录异记》卷一所记鬼谷先生,对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称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张仪、苏秦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时王纲颓弛,诸侯相征,陵弱暴寡,干戈云扰。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战国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辩谲相高,争名贪禄,无复云林之志。先生遗仪秦书"⑦以责之。据此,其生活年代,竟上推至黄帝殷周时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随从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将其传授纵横术的纵横家身份,改变为传授神仙道术的神仙家身份,所传授的不是纵横术,而是神仙术,因此才遗书谴责"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的苏秦、张仪。经此改造后,鬼谷先生就成为地道的古仙了。
《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鬼谷子》三卷,讲"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阖等术,自是后人伪托;洞神部方法类又有《鬼谷子天髓灵文》二卷,讲隐形藏体,驱神入室等术。其开篇所云:"水帘洞主鬼谷子",以"秘密天文大道""传孙子(盖指孙膑)、庞公(盖指庞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注:
①②③《史记》第7册第2241页、2279页,2241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④⑤⑥⑦⑧《道藏》第11册51页(文中作"有司闻奏",《太平广记》卷四《鬼谷先生作"有司上闻",据此意改为"有司奏闻"),第3册271页,第25册355页,第10册856页,第18册67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安期生
安期生是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关于他的记载,以《史记》为最早。司马迁在《乐毅列传》后评述汉初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①曹相国即汉初平阳侯曹参。按这一记述推知,安期生约当战国末期,似齐人,传齐国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安期生遂被齐方士目为神仙。
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方士李少君曾语汉武帝曰: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②后李少君病死。虽求蓬莱安期生不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③齐方士栾大,亦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④《神仙传》称李少君亦齐人,于安期先生得神丹之方。据此,安期生确系齐地方士心目中的神仙。
《列仙传·安期先生》的描述比较简朴。称安期生为琅琊阜乡(今属山东)人。"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
汉晋间,盛传房中术,容成公的声望亦最盛。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汉末方士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泠寿光等,皆行容成公御妇之术,爱啬精气。东晋葛洪在《神仙传》中称其"行玄素之道,延寿无极"。④玄素之道也就是房中术。《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十余家,容成公居其一。
《遐览》著录《容成经》一卷,可知汉代以后仍有依托容成公之作出世。但容成法渐有被彭祖法取代之势,随着上清、灵宝等新道派对房中术的反思、批评,容成公亦成为有争议的仙人。南宋曾慥编集《道枢》,撰有《容成》一篇,独辟其"御女之术"。道教有关容成公的传说,很少超出《列仙传·容成公》者。集历代仙传之大成的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亦不例外,但该书编者赵道一认为,容成公所得"炼精于玄牝"之道实非房中。"后世不得其道,而流于傍蹊曲径,抑末矣!又极而至于为御女之术,乃托容成公以为辞,误也"。⑤
注:
①②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490页,490页,第1059册29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后汉书》第10册2741页,李贤注,中华书局,1965年
⑤《道藏》第5册1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彭祖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奉为仙真。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游》《齐物论》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写为"治气养生"之人。屈原《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清王夫之注曰:"旧说以彭祖烹雉献尧,尧食而美之。未详是否。彭,彭铿。导引服食而寿,尧飨其献,寿八百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乔)问养生的描述。大概最初传称他以导引行气修身致寿,后来则把服药、房中等种种道术集于其一身。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⑤在汉代,有关彭祖的记载,还未与房中术相联系。《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尚无以彭祖名其书者,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在《微旨》篇中论房中术,则称"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遐览》篇还著录《彭祖经》一卷,并在《极言》篇引用其文。《神仙传》增加了服云母粉、麋鹿角,盛赞金丹,擅长房中术,并传授道术于采女、殷王等情节。云:"彭祖者,……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殷王闻之,拜为大夫。……常有少容,然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时乃游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之,竟不见也。有车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王自诣问讯,不告之,致遗珍玩前后数万,彭祖皆受之,以恤贫贱,略无所留。……乃令采女乘轻軿而往问道于彭祖。……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者,当用金丹。……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也。'……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为之,有验,欲秘之,乃令国中有传彭祖道者诛。又欲害彭祖以绝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西见之。……彭祖去殷时,年七百七十岁,非寿终也。"⑥道教各派常以教义的差别而对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评价。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独斥房中,但因彭祖有服食炼气的一面,故上清派有其传记,且其地位与四皓、安期生相当。《元始上仙众真记》云:"广成丈人今为钟山真人九天仙王。汉时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并在此辅焉。"⑦而灵宝派则贬低彭祖一类"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彭祖寿八百岁,只得小乘地仙,乃因前世学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⑧此外,还有将彭祖与带"彭"字的地名联系起来的传说,如彭祖因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后谓之彭城:彭祖曾过彭蠡之滨,遍游洞府,垂钓于台上,双鲤化为双龙,冲天而去;
等等。或称彭铿乘风御气,腾身踊空,年七百七十七岁时解化。在《真灵位业图》中,彭铿列在第四左位。⑨道书依托彭祖撰者不少,除前述外,尚有《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论》《彭祖导引法》《彭祖导引图》等等。
注:
①《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81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老子校诂》(修订本)第13页,古籍出版社,1956年
③④《庄子今注今译》第181页、393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⑤⑦⑧⑨《道藏》第5册66页,第3册270页,第24册671页,第3册2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259~26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王乔
王乔,道教崇奉的神仙。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云:"王乔有三人:有王子晋王乔,有叶县令王乔,有食肉芝王乔,皆神仙,同姓名。"①其实,王乔不只三人,见于文字记载的至少有四人。
(一)越人王乔。《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八治》云:
"第五北平治,在眉州彭山县。……中有神芝药草,食之,与天相久。昔越人王子乔得仙,治应室宿。"②考王乔的传说最初出于南方,是吐纳、导引、行气的养生家。屈原《远游》云: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清王夫之注曰:"见王子,谓服王乔之教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养生方》有王子巧(乔)向彭祖问养生的记述。《淮南子·泰族》云:"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汲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躒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③王乔、赤松子皆属南方楚越神仙,后来传称王乔即太子晋,越地神仙王乔遂隐。然晋人葛洪犹言吴越间行气事,后世道书有《王子乔导引法》《王子乔导引图》等,仍约略可见其影响。
(二)太子王乔。传为周灵王太子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王君名晋,字子乔。亦名乔,字子晋。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生而神异,幼而好道。虽燕居宫掖,往往不食。端默之际,累有神仙降之,虽左右之人弗知也。"④后得天台山浮丘公降授道要,修"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又于灵王二十二年,接之登嵩高山。后数年之七月七日,"乘白鹤谢时人,升天而去。远近观之,咸曰:'王子登仙。'……
升天为右弼,主领五岳司侍帝晨,号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⑤《元始上真众仙记》称其位居"金阙侍中"。《云笈七签》在释尸解法时,特别提到王子乔墓在京陵,战国时复有发其墓者,唯见一剑在室。则视王乔为尸解仙。又传王子晋曾从浮丘公受丹道,故金丹道士亦尊奉之。
因王子晋在几位王乔中声名最盛,五代时受封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又封"元应真人",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
(三)叶县令王乔。《后汉书·方术传》载:"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西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书课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乃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录,皆先谒拜之。吏人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⑥河东在今山西。
相传他在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为叶县令。道教奉之为神仙,《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皆有其传。《洞仙传》称:"汉法,畿内长吏节朔还朝,每见子乔先生至,不见有车马迹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辄见双凫从东南飞来,乃罗得一只履。时人异之。"⑦与《后汉书》稍异。
(四)蜀人王乔。传为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县)人。《淮南子·齐俗》注云:"王乔,蜀武阳人也。为伯入令,得道而仙也。"⑧杜光庭《王氏神仙传》载云:"益州北平山上有白虾蟆,谓之肉芝,非仙才灵骨,莫能致之。王乔食之,得道。今武阳有灵仙祠。"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述略异,谓"武阳有北平山,在益州南一百四十七里,高一千三百丈,上有白虾蟆,谓之肉芝,食者长生,非仙材灵骨,莫能致也。乔好道,望山朝拜,积十余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身轻力倍,行及走马。"并称:"今武阳有乔仙祠"。AB此当本之《王氏神仙传》而突出言其成仙之难。
注:
①⑨《王氏神仙传》,《说郛三种》第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③④⑤⑦⑧AB《道藏》第22册207页,第28册161页,第5册118页,118页,第22册755页,第28册80页,第5册13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后汉书》第10册2712页,中华书局,1965年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原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言其为战国时苏秦、张仪之师,后被道教奉为古仙。《史记·苏秦列传》曰:"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①《张仪列传》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唐司马贞《索隐》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一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③盖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乌有";信之者,亦仅推知其为某人之号,其姓名、生平,皆付阙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视之为仙人。东晋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即为他编写了一段"仙话"。云:"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指上云"不死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闻,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④故托名葛洪的《枕中书》(实出于南北朝)即将鬼谷先生纳入道教神仙谱系,称:"鬼谷先生为太玄师,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于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又署名鬼谷先生撰。⑥杜光庭《录异记》卷一所记鬼谷先生,对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称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张仪、苏秦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时王纲颓弛,诸侯相征,陵弱暴寡,干戈云扰。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战国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辩谲相高,争名贪禄,无复云林之志。先生遗仪秦书"⑦以责之。据此,其生活年代,竟上推至黄帝殷周时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随从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将其传授纵横术的纵横家身份,改变为传授神仙道术的神仙家身份,所传授的不是纵横术,而是神仙术,因此才遗书谴责"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的苏秦、张仪。经此改造后,鬼谷先生就成为地道的古仙了。
《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鬼谷子》三卷,讲"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阖等术,自是后人伪托;洞神部方法类又有《鬼谷子天髓灵文》二卷,讲隐形藏体,驱神入室等术。其开篇所云:"水帘洞主鬼谷子",以"秘密天文大道""传孙子(盖指孙膑)、庞公(盖指庞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注:
①②③《史记》第7册第2241页、2279页,2241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④⑤⑥⑦⑧《道藏》第11册51页(文中作"有司闻奏",《太平广记》卷四《鬼谷先生作"有司上闻",据此意改为"有司奏闻"),第3册271页,第25册355页,第10册856页,第18册67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安期生
安期生是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关于他的记载,以《史记》为最早。司马迁在《乐毅列传》后评述汉初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①曹相国即汉初平阳侯曹参。按这一记述推知,安期生约当战国末期,似齐人,传齐国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安期生遂被齐方士目为神仙。
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方士李少君曾语汉武帝曰: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②后李少君病死。虽求蓬莱安期生不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③齐方士栾大,亦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④《神仙传》称李少君亦齐人,于安期先生得神丹之方。据此,安期生确系齐地方士心目中的神仙。
《列仙传·安期先生》的描述比较简朴。称安期生为琅琊阜乡(今属山东)人。"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