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73节
与《汉武帝内传》大体同时,托名葛洪所撰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枕中书》)AH称,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至二仪始分以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和九光玄女,"九光玄女,号曰西王母"。二人皆为"天地之尊神"。又说,西王母治昆仑玄圃之墉城,"众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西王母的地位,又比《汉武帝内传》内所述更高了。
比上两书出现略晚的《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继续加以增饰。其卷上首次称西王母讳婉衿。又说,开皇(此为神仙纪年号,非隋之开皇--引者注)元年正月上寅之日,有天真大神,奉元始天王之命,降授西王母号曰"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封西龟之岳。命其"总领仙籍,承统玉清"。"一月三登玉清,再宴昆仑,五校众仙。"又赐以"青琼之板,给九天凤衣,飞青羽晨婴玉冠,凤云之舄,神凤紫轮飞行羽盖二十四乘,五色仗幡命灵之节"。还以"上官金华玉女七百人"作其侍卫,其中主要有王子登、董双成等。AI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说,上清派曾撰著有七圣传,即:
上清太上大道君传,紫清太素三元道君传,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传,中央黄老君传,扶桑大帝君传,金阙圣君传,东海青童君传。将西王母作为七圣之一,与太上大道君并列。
隋唐时期,人们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更进了一步。《太平广记》卷五十引《纂异录》记"嵩岳嫁女",内容并非嵩岳嫁女,实为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略云,唐元和癸巳(813)中秋夜,田璆、邓韶二人外出赏月,被仙人卫符卿、李八百引入仙境,亲见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见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共坐一席,本来还请了轩辕黄帝,因他正在主领月宫宴会,才未能赴会。会上刘纲、茅盈作侍者,麻姑弹筝,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以和。其场面比与周穆王觞于瑶池或与汉武帝宴于承华殿更为热闹。
在这里,已无人间的时空观念,上下千余年的人物都出现在一个宴会上。所谓:"天上只一日,世上几千年,"正是神仙家向往的神仙境界。
对西王母作综合记载的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该书卷一《金母元君传》(又收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收入《太平广记》卷五十六,末署出《集仙录》,当为《墉城集仙录》的略称。《说郛》收《西王母传》(仅摘抄其前半部分),署名汉桓驎撰,当为误记或伪托。该传除抄录了《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枕中书》《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等有关内容外,又据《龙鱼河图》,加进西王母派九天玄女授轩辕黄帝符图以破蚩尤;
还据《尚书帝验期》,铺叙王褒、茅盈赴白玉龟台,受西王母授道书及封号;AJ以及西王母亲降魏华存处,授以《玉清隐书》等情节。举凡以往有关西王母的传说、纪闻、无不罗具、关于神性、地位和职掌的叙述更加明确。该文云:道气在凝寂混沌、湛体无为之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当金母结气成形以后,遂"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即是说,西王母与东王公都是最原始的道气直接化生而来,比起《枕中书》所谓由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而成的说法,又高了一步。该文又云,西王母"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又说:诸仙在"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觐奉元始天尊。"AK表明其地位仅次于以元始天尊为首的"三清"。上举《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称西王母号"西元九灵上真仙母",《上清七圣玄纪经》称西王母名"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杜光庭《西王母传》称"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诸书所记西王母这些大致相同的名目,与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位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女真位"中之"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十分相似,它在《真灵位业图》中仅次于七大主神,是位居第二等的仙真。陶弘景在此书中已将西王母定为元始天王之弟子,列入第三等,其所列第二等的"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当是另属一神,并非属于西王母。上述诸书给西王母拟出与之相似的名目,将西王母由第三等提高到第二等,这样她的女仙领袖地位便更加鲜明了。
尽管如此,但在唐和北宋的斋醮科仪书中,尚未将西王母列入启请神灵名单,至南宋始被列入。如南宋道士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在启请的长串神灵名单中,于第十九位列东华木公道君,第二十位列西灵金母元君。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散坛设醮品上》所开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于第十位列东王公,第十一位列西王母(即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上述两书虽将西王母列入第二十位或十一位,实际相当第二神阶,因其前面所列都是第一等大神三清、四御。金元时期的全真道十分推崇东王公、西王母,将东王公认作其派的始祖,将西王母尊与重要的大神。如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山西芮城永乐宫之三清殿,有一幅《朝元图》壁画,围绕三清的众多仙真中有八大主神像,其中二位即为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和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八大主神的造型比其他仙真大,皆著冕旒帝王装,可见其地位之高。
旧时西王母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首先,在民间很早就有西王母庙。如《太平御览》卷一百二十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张骏录》曰:酒泉太守马笈上言,请在酒泉南山立西王母祠,张骏从之。又据《隋书》卷七十一《诚节传》载,张祥于隋开皇中迁并州司马,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反,遣其将刘建略地燕赵至井陉,纵火焚烧城郭,"(张)祥见百姓惊骇,城侧有西王母庙,祥登城望之,"再拜,请神降雨相救。言讫,"庙上云起,须臾骤雨,其火遂灭。"LB其他地区想来亦有西王母庙的建立。其次,在张华《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的影响下,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
元钟嗣成、明朱有燉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燉《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小说中涉笔西王母事的也很多,《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故事,也是据此演化而来。
注:
①②③⑤⑦AGAIAK《道藏》第21册793页,840页,835页,第28册47页,第5册40页,40页,49、52页,第34册177页,第18册168、16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9册104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⑥《丛书集成初编》第3679册6页、45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⑨《庄子集释》第1册第246~247页,中华书局,1982年
ABAC《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44页,第404页,中华书局,1958年
ADAE《汉书》第1册342页,第5册1476页,中华书局,1962年
AF《百子全书》第7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AH《枕中书》记有上清派道士许穆、许玉斧事,是东晋末人,皆在葛洪之后。据内容推测,当出于东晋末至南北朝。
AJ《重修纬书集成》卷二第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0年
LB《隋书》第6册1657页,中华书局,1973年
东王公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东王公之名的出现比西王母晚几个世纪。《汉尚方镜铭》虽曾有其名,但无事迹记述;最早记其事者为《神异经》。此书托名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42云:"此书既刘向《七略》所不载,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晋书》张华本传,亦无注《神异经》之文,则并华注亦似属假借。(陈)振孙所疑,诚为有见。然《隋志》载此书,已称东方朔撰,张华注,则其伪在隋以前矣。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后并出。"①此书模仿《山海经》体例,分《东荒经》《东南荒经》等九个篇目,其《东荒经》云:"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
矫出而脱悟(误)不接者,天为之笑。"②《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按照中国阴阳五行观念,有了一个阴神,必然有一个阳神。女神称西王母,西方属金,又名金母;与之相对,男神就应称东王公,东方属木,故又称木公。在这种文化意识支配下,西王母的对偶神东王公就出现了。③从此以后,凡是描写西王母的书,必然要相应提到东王公,且常常将他摆在西王母之前,这种后来居上的现象,恐怕又是中国文化中天尊地卑,男主女从意识在起作用。
托名东方朔的另一本书《海内十洲记》④说:"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在碧海之中,地方百里,上有大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从此"扶桑"就与东王公相联系,成为东王公的居处,正像"昆仑"与西王母相联系,成为西王母的居处一样,故东王公亦称"扶桑大帝"。
与上书大体同时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葛洪《枕中书》)说: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二仪始分以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然后又生出西王母。"众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又说:"扶桑大帝,元始阳之气,治东方,故世间帝王之子应东宫也"。"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万里,上有太真宫。……众仙无量数,玄洲、方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⑤与西王母相较,东王公的"事迹"是很少的,且大多如上所引的空泛语。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载,上清派大约在南北朝至隋唐间,曾为之写过传记,名《扶桑大帝君传》,把他视为七圣之一,其神格是很高的。此传已佚,无从寻觅。
《太平广记》卷一收有《木公传》,末署出《仙传拾遗》。
该书作者不详,前蜀冯鉴《续事始》已引此书文叙蚕丛事,当出唐代。该传所记内容,大约不出上引诸书。中云:"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盖言世人登仙,皆揖(原作损,误--引者注)金母而拜木公焉。"⑥成书于元代而经明人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东华帝君传》,是东王公篇幅最长的传记。基本内容仍未超出以上诸书,明显特点是抄撮《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传》而成。
如说:"在道气凝寂,湛体无为"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女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最后云:"又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东方诸,或号青提(当为"童"字之误--引者注)帝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⑦由前面几句话,使我们知道历代道士曾经给东王公取了各种名称,最后一句话,向我们证明此传作者是元朝人。
总之,东王公"事迹"远不如西王母"事迹"具体,仅因他是西王母的对偶神,西王母既是女仙领袖,那么,东王公自然也成为男仙领袖了。
与西王母一样,在唐与北宋时,道士的醮神名单中,未曾列有东王公,至南宋始被列入,且一直居西王母之前。在南宋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的醮神名单中,位列第十九,名"东华木公道君";在南宋金允中《散坛设醮品上》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位列第十,名"东华上相木公青童帝君";
在南宋吕元素《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位》(载《道门定制》卷三)中,作为第九状所请的第一位神灵,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诸神之首。
尽管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后于西王母,但因他是男性,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时尤甚。南、北二宗准备合宗时,都争相寻祖,最后一致以东王公为共同祖师。元道士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东华帝君传》赞曰:
"全真之道,酝酿久矣!自太上传之金母,金母传之白云,白云传之于帝君。"⑧此"帝君"指东华帝君,即东王公。接着称: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钟离权),嗣弘法教,所有圣远(当为"迹"),不能其(当为"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温(当为"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⑨秦志安给东华帝君(东王公)取了一个世俗名字王玄甫,称他为全真第一祖,将道传给(据称为汉时人)钟离权。但后出的《金莲正宗像传》,却又采取比较含混而不肯定的说法:"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又按《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于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帝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AB柯道冲《玄教大公案》序云:"道统之传,其来久矣!始太上混元老祖,以……《道德》授关令尹子。其十子各得其妙。……自周汉以来,惟尹子嗣祖位,金阙帝君继道统,授东华帝君,帝君传正阳钟离仙君,钟传纯阳吕仙君,……"AC吕后分传为二,成南北二宗。元邓锜在《道德真经三解·大道正统》中说了大致相同而稍异的话,称元始天尊下授老子,经安期生九传而至华阳真人李亚,再递传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岩,海蟾真人刘玄英,以后再分二支传南北二宗。在这里,东华帝君王玄甫变成了华阳真人李亚,实际也是指东王公。
尽管东王公后来居上,取得了比西王母更加尊贵的地位,但其对民间的影响,却远不及西王母,它除了在道观中享受香火外,世人知之者并不太多。
注:
①《四库全书总目》下册第1205~1206页,中华书局,1964年②四库全书所收《神异经》为删节本,未标篇目。此处所引据台湾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3编第1册。此段引文和下引《东荒经》《中荒经》二段文,皆为四库本所无。
③道书中仅将东王公和西王母作对偶神,并未作配偶神。仅后世小说、戏曲中,有将西王母作玉皇大帝之配偶神对待者。
④此书载《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和《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中。《四库总目提要》云:刘向所录东方朔书无此书名。观其引卫叔卿事,知出《神仙传》后;引《五岳真形图》事,知出《汉武帝内传》后。
然《隋书·经籍志》已见著录,盖六朝词人所依托。
⑤⑧⑨ABABAC《道藏》第3册269~270页,344页,344页,370页,第23册8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太平广记》第1册5页,中华书局,1961年
比上两书出现略晚的《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继续加以增饰。其卷上首次称西王母讳婉衿。又说,开皇(此为神仙纪年号,非隋之开皇--引者注)元年正月上寅之日,有天真大神,奉元始天王之命,降授西王母号曰"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封西龟之岳。命其"总领仙籍,承统玉清"。"一月三登玉清,再宴昆仑,五校众仙。"又赐以"青琼之板,给九天凤衣,飞青羽晨婴玉冠,凤云之舄,神凤紫轮飞行羽盖二十四乘,五色仗幡命灵之节"。还以"上官金华玉女七百人"作其侍卫,其中主要有王子登、董双成等。AI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说,上清派曾撰著有七圣传,即:
上清太上大道君传,紫清太素三元道君传,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传,中央黄老君传,扶桑大帝君传,金阙圣君传,东海青童君传。将西王母作为七圣之一,与太上大道君并列。
隋唐时期,人们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更进了一步。《太平广记》卷五十引《纂异录》记"嵩岳嫁女",内容并非嵩岳嫁女,实为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略云,唐元和癸巳(813)中秋夜,田璆、邓韶二人外出赏月,被仙人卫符卿、李八百引入仙境,亲见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见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共坐一席,本来还请了轩辕黄帝,因他正在主领月宫宴会,才未能赴会。会上刘纲、茅盈作侍者,麻姑弹筝,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以和。其场面比与周穆王觞于瑶池或与汉武帝宴于承华殿更为热闹。
在这里,已无人间的时空观念,上下千余年的人物都出现在一个宴会上。所谓:"天上只一日,世上几千年,"正是神仙家向往的神仙境界。
对西王母作综合记载的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该书卷一《金母元君传》(又收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收入《太平广记》卷五十六,末署出《集仙录》,当为《墉城集仙录》的略称。《说郛》收《西王母传》(仅摘抄其前半部分),署名汉桓驎撰,当为误记或伪托。该传除抄录了《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枕中书》《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等有关内容外,又据《龙鱼河图》,加进西王母派九天玄女授轩辕黄帝符图以破蚩尤;
还据《尚书帝验期》,铺叙王褒、茅盈赴白玉龟台,受西王母授道书及封号;AJ以及西王母亲降魏华存处,授以《玉清隐书》等情节。举凡以往有关西王母的传说、纪闻、无不罗具、关于神性、地位和职掌的叙述更加明确。该文云:道气在凝寂混沌、湛体无为之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当金母结气成形以后,遂"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即是说,西王母与东王公都是最原始的道气直接化生而来,比起《枕中书》所谓由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而成的说法,又高了一步。该文又云,西王母"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又说:诸仙在"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觐奉元始天尊。"AK表明其地位仅次于以元始天尊为首的"三清"。上举《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称西王母号"西元九灵上真仙母",《上清七圣玄纪经》称西王母名"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杜光庭《西王母传》称"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诸书所记西王母这些大致相同的名目,与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位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女真位"中之"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十分相似,它在《真灵位业图》中仅次于七大主神,是位居第二等的仙真。陶弘景在此书中已将西王母定为元始天王之弟子,列入第三等,其所列第二等的"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当是另属一神,并非属于西王母。上述诸书给西王母拟出与之相似的名目,将西王母由第三等提高到第二等,这样她的女仙领袖地位便更加鲜明了。
尽管如此,但在唐和北宋的斋醮科仪书中,尚未将西王母列入启请神灵名单,至南宋始被列入。如南宋道士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在启请的长串神灵名单中,于第十九位列东华木公道君,第二十位列西灵金母元君。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散坛设醮品上》所开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于第十位列东王公,第十一位列西王母(即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上述两书虽将西王母列入第二十位或十一位,实际相当第二神阶,因其前面所列都是第一等大神三清、四御。金元时期的全真道十分推崇东王公、西王母,将东王公认作其派的始祖,将西王母尊与重要的大神。如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山西芮城永乐宫之三清殿,有一幅《朝元图》壁画,围绕三清的众多仙真中有八大主神像,其中二位即为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和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八大主神的造型比其他仙真大,皆著冕旒帝王装,可见其地位之高。
旧时西王母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首先,在民间很早就有西王母庙。如《太平御览》卷一百二十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张骏录》曰:酒泉太守马笈上言,请在酒泉南山立西王母祠,张骏从之。又据《隋书》卷七十一《诚节传》载,张祥于隋开皇中迁并州司马,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反,遣其将刘建略地燕赵至井陉,纵火焚烧城郭,"(张)祥见百姓惊骇,城侧有西王母庙,祥登城望之,"再拜,请神降雨相救。言讫,"庙上云起,须臾骤雨,其火遂灭。"LB其他地区想来亦有西王母庙的建立。其次,在张华《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的影响下,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
元钟嗣成、明朱有燉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燉《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小说中涉笔西王母事的也很多,《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故事,也是据此演化而来。
注:
①②③⑤⑦AGAIAK《道藏》第21册793页,840页,835页,第28册47页,第5册40页,40页,49、52页,第34册177页,第18册168、16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9册104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⑥《丛书集成初编》第3679册6页、45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⑨《庄子集释》第1册第246~247页,中华书局,1982年
ABAC《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44页,第404页,中华书局,1958年
ADAE《汉书》第1册342页,第5册1476页,中华书局,1962年
AF《百子全书》第7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AH《枕中书》记有上清派道士许穆、许玉斧事,是东晋末人,皆在葛洪之后。据内容推测,当出于东晋末至南北朝。
AJ《重修纬书集成》卷二第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0年
LB《隋书》第6册1657页,中华书局,1973年
东王公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东王公之名的出现比西王母晚几个世纪。《汉尚方镜铭》虽曾有其名,但无事迹记述;最早记其事者为《神异经》。此书托名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42云:"此书既刘向《七略》所不载,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晋书》张华本传,亦无注《神异经》之文,则并华注亦似属假借。(陈)振孙所疑,诚为有见。然《隋志》载此书,已称东方朔撰,张华注,则其伪在隋以前矣。观其词华缛丽,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后并出。"①此书模仿《山海经》体例,分《东荒经》《东南荒经》等九个篇目,其《东荒经》云:"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
矫出而脱悟(误)不接者,天为之笑。"②《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按照中国阴阳五行观念,有了一个阴神,必然有一个阳神。女神称西王母,西方属金,又名金母;与之相对,男神就应称东王公,东方属木,故又称木公。在这种文化意识支配下,西王母的对偶神东王公就出现了。③从此以后,凡是描写西王母的书,必然要相应提到东王公,且常常将他摆在西王母之前,这种后来居上的现象,恐怕又是中国文化中天尊地卑,男主女从意识在起作用。
托名东方朔的另一本书《海内十洲记》④说:"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在碧海之中,地方百里,上有大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从此"扶桑"就与东王公相联系,成为东王公的居处,正像"昆仑"与西王母相联系,成为西王母的居处一样,故东王公亦称"扶桑大帝"。
与上书大体同时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葛洪《枕中书》)说: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二仪始分以后,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然后又生出西王母。"众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又说:"扶桑大帝,元始阳之气,治东方,故世间帝王之子应东宫也"。"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万里,上有太真宫。……众仙无量数,玄洲、方丈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⑤与西王母相较,东王公的"事迹"是很少的,且大多如上所引的空泛语。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载,上清派大约在南北朝至隋唐间,曾为之写过传记,名《扶桑大帝君传》,把他视为七圣之一,其神格是很高的。此传已佚,无从寻觅。
《太平广记》卷一收有《木公传》,末署出《仙传拾遗》。
该书作者不详,前蜀冯鉴《续事始》已引此书文叙蚕丛事,当出唐代。该传所记内容,大约不出上引诸书。中云:"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盖言世人登仙,皆揖(原作损,误--引者注)金母而拜木公焉。"⑥成书于元代而经明人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东华帝君传》,是东王公篇幅最长的传记。基本内容仍未超出以上诸书,明显特点是抄撮《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传》而成。
如说:"在道气凝寂,湛体无为"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女之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最后云:"又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东方诸,或号青提(当为"童"字之误--引者注)帝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⑦由前面几句话,使我们知道历代道士曾经给东王公取了各种名称,最后一句话,向我们证明此传作者是元朝人。
总之,东王公"事迹"远不如西王母"事迹"具体,仅因他是西王母的对偶神,西王母既是女仙领袖,那么,东王公自然也成为男仙领袖了。
与西王母一样,在唐与北宋时,道士的醮神名单中,未曾列有东王公,至南宋始被列入,且一直居西王母之前。在南宋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的醮神名单中,位列第十九,名"东华木公道君";在南宋金允中《散坛设醮品上》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位列第十,名"东华上相木公青童帝君";
在南宋吕元素《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位》(载《道门定制》卷三)中,作为第九状所请的第一位神灵,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诸神之首。
尽管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后于西王母,但因他是男性,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时尤甚。南、北二宗准备合宗时,都争相寻祖,最后一致以东王公为共同祖师。元道士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东华帝君传》赞曰:
"全真之道,酝酿久矣!自太上传之金母,金母传之白云,白云传之于帝君。"⑧此"帝君"指东华帝君,即东王公。接着称: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钟离权),嗣弘法教,所有圣远(当为"迹"),不能其(当为"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温(当为"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⑨秦志安给东华帝君(东王公)取了一个世俗名字王玄甫,称他为全真第一祖,将道传给(据称为汉时人)钟离权。但后出的《金莲正宗像传》,却又采取比较含混而不肯定的说法:"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又按《仙传拾遗》云:帝君盖青阳之元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命于老君。所谓王姓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帝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AB柯道冲《玄教大公案》序云:"道统之传,其来久矣!始太上混元老祖,以……《道德》授关令尹子。其十子各得其妙。……自周汉以来,惟尹子嗣祖位,金阙帝君继道统,授东华帝君,帝君传正阳钟离仙君,钟传纯阳吕仙君,……"AC吕后分传为二,成南北二宗。元邓锜在《道德真经三解·大道正统》中说了大致相同而稍异的话,称元始天尊下授老子,经安期生九传而至华阳真人李亚,再递传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岩,海蟾真人刘玄英,以后再分二支传南北二宗。在这里,东华帝君王玄甫变成了华阳真人李亚,实际也是指东王公。
尽管东王公后来居上,取得了比西王母更加尊贵的地位,但其对民间的影响,却远不及西王母,它除了在道观中享受香火外,世人知之者并不太多。
注:
①《四库全书总目》下册第1205~1206页,中华书局,1964年②四库全书所收《神异经》为删节本,未标篇目。此处所引据台湾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3编第1册。此段引文和下引《东荒经》《中荒经》二段文,皆为四库本所无。
③道书中仅将东王公和西王母作对偶神,并未作配偶神。仅后世小说、戏曲中,有将西王母作玉皇大帝之配偶神对待者。
④此书载《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和《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中。《四库总目提要》云:刘向所录东方朔书无此书名。观其引卫叔卿事,知出《神仙传》后;引《五岳真形图》事,知出《汉武帝内传》后。
然《隋书·经籍志》已见著录,盖六朝词人所依托。
⑤⑧⑨ABABAC《道藏》第3册269~270页,344页,344页,370页,第23册8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太平广记》第1册5页,中华书局,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