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67节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①意思是天有九重,谁来管理它和测量它呢?谁有力量制造它?谁是第一个造天的呢?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以"气"的哲学思想,发展了"一生二"的道家宇宙论,认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②但九野之分仍囿于中央和八方,对于天的内部层次并没有进一步的划分。

  太平道在《太平经》中说的"天"仅指日、月、星,虽然称天地之间"弥远六极",③但并无对天的内部作进一步区分的经句。直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真诰》中才有了"三十六天"的说法。《真诰·运象篇》在说到"为书之本始"和"造文之既肇"时,称"五色初萌,文章画定之时,秀人民之交,别阴阳之分,则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形成"六十四种之书","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十方上下"。在《稽神枢》中说到洞室时,自注称"此洞既无所通达,正是地仙栖处,必非三十六天之限也"。④尽管《真诰》有"三十六天"之说,但并无三十六天之名或"三界"之称。同为南北朝时编定的类书《无上秘要》,收有《三界品》。三界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计三界二十八天,各天的名称以及三界划分,全同于《云笈七箓》卷二十一。《三界品》称"欲界,阴阳胎生,年积万岁","色界,阴阳有色,与欲界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积亿岁,不夭不伤","无色界,阴阳有形,身长数百里,不以为累,能隐形入微,无复色欲,唯真相知,年岁积劫,虽不事学,而能行善,福报所毕"。道教的"三界"及其解释,明显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但是界内诸天的名称则与佛教不同。另在《三界品》中释"无色界"时,又称三界之上,有"常融、玉隆、梵度、贾奕四天",⑤即"四梵天",与二十八天合为三十二天。《无上秘要》称《三界品》所引出自《洞玄度人经》。

  现存《度人经》有二种,一种为六十一卷的繁本,另一种为宋代陈景元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元代陈致虚《度人上品妙经注解》的简本。以繁简两种版本作比较,六十一卷繁本的第一卷和简本的本文大致相同,可知,六十一卷本的大部分是后代道士敷衍增添而成。据简本所述,三十二天按东南西北四方配置,每方八天,并有天帝名号。例如:东方八天之一,太黄皇曾天,帝郁监玉明;南方八天之一,赤明和阳天,帝理禁上真,等等。三十二天和三十二天帝君,仍按方向横向配置。同佛教"三界"按垂直配置的方法不同。北齐严东在注《度人经》简本时称"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罗其上",此三天指黄天、苍天和青天,因此"凡有三十五天,各有分野",基本上仍是按方向配置。但是严东在注"色界"和"无色界"时,又使用了垂直配置的方法。⑥隋唐和宋代间,《度人经》曾经是道士讽诵各经之首,并且一度成为道士考试的主要经典,加上佛教三界说的普遍流行,垂直配置的天界说逐渐代替了横向配置。唐代道士成玄英注称"三十五分者,三十五天分界也。三界有二十八天",上为四种民天,"最上三天曰玉清、上清、太清天是也"。⑦唐代李少微又注称"三界之上犹有四梵、三清,然后至于大罗"。⑧这大致上就是三十六天垂直配置的完成过程。唐代初年唐高宗曾召见道士潘师正,问及天尊名号。据《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潘师正答称:"道有三清、三界。

  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色界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复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潘师正还称"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开始入灵山洞府,然后逐步"进道",登上诸天,最后登上大罗天,"与道同真,常湛极乐"。⑨

  注:

  ①《楚辞补注》第167、73、86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②④⑤⑥⑦⑧《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20页,第4册570、650页,第10册9页,第4册492页,493页,500页,上海古籍书店,1989年

  ③《太平经合校》第222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⑨《道藏》第24册、78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老君想尔戒

  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其戒文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条共九条,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箓》卷三十八称,想尔戒是"道舍尊卑同科"的,"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①老君想尔戒是五斗米道《老子想尔注》戒律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坐朝存思第十》称,行存思者要"存《想尔注》",其所标出的却是老君想尔戒的三行九条。②由于想尔戒的条文过简,不便操作践行,因此,又在想尔戒的基础上,衍生出老君二十七戒。戒文亦分三品。上品戒文是:戒勿喜,邪喜与怒同;戒勿费用精气;戒勿伤王气;

  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为伪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为试动;戒勿杀言杀。中品戒文是:戒勿学邪文;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求名誉;戒勿为耳目口所误,戒常当处谦之;戒勿轻躁,戒举事当详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戒文是:戒勿以贫贱强求富贵;戒勿为诸恶;戒勿多忌讳;戒勿祷祀鬼神;戒勿强梁;戒勿自是;戒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戒勿称圣名大;戒勿乐兵。③二十七戒是想尔戒的具体化和世俗化。《太上老君经律》称,行二十七戒"备者,神仙。持十八戒,倍寿。九戒者,增年不横夭"。④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北天师道等道派都制订了一些戒条,将修道与持戒紧密地融为一体,称持戒是修道的首要条件。唐代道士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列举的戒目有十六种,称"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想尔二十七戒"是"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⑤明清时期,道教戒律思想臻于完备。永乐(1403~1424)初,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一卷,列述"道教源流"、"道门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人"、"金谷田粮"、"宫观修葺"十条,一般认为是明代道教的整顿纲领。

  《道门十规》篇首即指出:"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或原有道规道戒,已不敷约束道士之用。身为正一教主的张宇初企图在道教诸派特别是正一道中推广初期全真道的真功实行以及教制和教风,以惩治教团腐败和力纠戒律松弛之弊。张宇初认为,"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其《道门十规》规戒道士"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恪守修真十戒、白祖师冯尊师堂规等文,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典";

  "然后择山水明秀,形全气固之地,创立庵舍,把茅盖头,聊蔽风雨,风餐露宿,水迹云踪","不得妄贪过取,亦不得假设夸诞之辞,惊世骇俗,务吊虚名,其补破遮寒,乞食化衣,真功苦行,槁木死灰,乃磨砺身心分内之事"。这种参学、苦行之风,承自全真道祖王重阳之《立教十五论》,并为初期全真道士所身体力行。至若"谦和"、"卑下"、"柔弱"、"纯一"、"柔逊",则一本《道德经》宗旨,不违"想尔戒"规束。

  在张宇初看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⑥但他订立的规戒并未得到后世正一道道士的重视。自他之后,正一道也就不再有人撰述阐发规戒之事了。

  注:

  ①②《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271页,3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④⑤⑥《道藏》第18册218页,218页,第32册193、184~185页,146~15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又名长存要律百八十戒,简称老君百八十戒、百八十戒,是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的主要戒律,后成为道教授受传承的大戒之一。《太上老君经律》、《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五、《云笈七箓》卷三十九均收有戒律全文。

  道教称一百八十戒是周幽王时代的老君授予干吉的,老君对干吉称:"吾遥从千万亿里观之,诸男女祭酒托老君尊位,贪财好色,擅色自用,更相是非。各谓我心正,言彼非真。利于供养,欲人奉己。憎恶同道,妒贤嫉才,骄恣自大。禁止百姓,当来从我,我道最正,彼非真也,皆不当尔。"于是,老君授戒,命于吉"当善听,记录心中,当为后世作法则"。①老君授戒之说固属虚妄,但是它反映了早期道教出现的种种混乱情况,亟须整顿,于是道门中人凭借老君的神权和祖师的威名,制作道经,宣设戒条,以期清整纲纪,涤除弊端,保存道门势力,巩固道教的社会地位。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就"百八十戒"的戒条内容来看,有不少属于一般社会公德,如有关人际关系的:不得多蓄仆妾、不得淫他妇人、不得贩卖奴婢;有关处世原则的:不得盗窃人物、不得破人婚姻事、不得言人阴私;有关爱护自然环境的: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等等。另有百余戒多是从教义出发规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关于道德信仰的:

  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预人间论议曲直事、常当念清俭法慕清贤鹿食牛饮;关于坚定信仰的:不得轻慢经教、不得向它神鬼礼拜、常当立大意秉志不得杂犯负违三尊教命;关于科仪方术的:不得祠祀鬼神以求侥倖、不得炼毒药著器中、常当勤求长生昼夜勿倦不得懈慢,等等。

  一般认为,最早的道教戒律是老君想尔戒。老君一百八十戒是想尔戒的铺陈和展开,具体化和世俗化。学道之人当先诣师门,"奉受七十二戒、百八十戒"。《正一威仪经》称"不受之者,三界四司考罚尔身,名削善簿,字列罪科。生死父母,不免三涂。受之奉行,诸天称庆,鬼神所宗,七祖生天,身登云宫"。②《陆先生道门科略》也称:"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其既暗浊,不知道德尊重,则举止轻脱,贱慢法术也"。③据《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称,早期道教的"祭酒,当奉行老君百八十戒","不受大戒,不得当百姓及弟子礼拜也。受此戒者,心念奉行,今为祭酒之人矣"。④唐代道士张万福则称百八十戒重律,是"男官、女官、正一道士所受"。男、女官就是祭酒。从三归戒、五戒、八戒、无上十戒、初真戒、七十二戒直至老君百八十戒等,"道士诵习,防非止恶,以制六情,进品上仙,远超三界,自浅之深,非无优劣,从凡入圣,各有等差"。⑤

  注:

  ①③《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272页,第8册4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④⑤《道藏》第18册253页,第9册872页,第32册185页、第3册40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全真清规

  全真清规是金元时期全真道对违犯戒律的道士执行处罚的条例,旨在约束道士、维持道观的正常活动和生活秩序。清规与戒律是相辅而行的。戒律警戒于事前,清规处罚于事后。

  全真道初创时期,力倡苦修,离俗出家,教风淳朴,有规戒思想而无制度。《真仙直指语录》有马丹阳"十劝"语录,称一不得犯国法,二见教门人须当先作礼,三断酒色财气,四除忧愁思虑,五遇宠若惊,六戒无明业火,七慎言语、节饮食,薄滋味、弃荣华、绝憎爱,八不得学奇异怪事,九居庵不过三间、道伴不过三人,十不得起胜心。①故元人徐琰概括全真教旨为"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②元初全真道结交权贵,贵盛至极,教风日变,渐离自放草泽、俭朴刻苦之旨,因此,逐仿效佛教清规订立全真清规。

  明正统(1436~1449)年间编成的《道藏》收有《全真清规》一卷,内容包括:指蒙规式、簪披次序、游方礼师、堂门戒腊、坐钵规式、祖师则例、三不起身、全真体用、钵室赋、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了算子升堂文、长春真人规榜和郎然子家书等。其中"指蒙规式"是指导初入道的童蒙的规戒;"簪披次序"厘定"弃俗簪披"的先后次序,"游方礼师"是对游方道士的礼仪规定,"堂门戒腊"是对道士在宫观中行止的礼仪规定;"坐钵规式"是对于全真道士坐钵修持的规定;"祖师则例"和"三不起身"是对于全真道士在宫观内起居安排和礼仪的规定;"全真体用"则是阐述全真清规体现的教义思想,称"祖师设教,仙圣度人,开大乘之门径,通众妙之要津,俾旧元而造理,警心妄以全真,贵忠心于清静,务圆性于淳朴,深明短景,至乐长春"。

  "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明确规定了对于违反清规的道士的处罚标准:"一犯国法遣出;二偷盗财物、遗送尊长者,烧毁衣钵,罚出;三说是谈非、扰堂闹众者,竹篦罚出;四酒色财气食荤,但犯一者,罚出;五奸猾慵狡、嫉妒欺瞒者,罚出;六猖狂骄傲,动不随众者,罚斋;七高言大语、作事躁暴者,罚香;八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油;九干事不专、奸猾慵懒者,罚茶;十犯事轻者,并行罚拜"。③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陕西张良庙和清咸丰六年(1856)北京白云观都有《清规榜》的制订,它们是《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的发展,所责罚的行为更为具体明确,处罚的方式和标准也更加多样,除了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外,还增加了迁单、顶清规乃至火化示众等。张良庙的《清规榜》还有炙断眉毛、摘去衣领、打扁拐等处罚方式。

  注:

  ①③《道藏》第32册434~435页,156~1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道家金石略》第673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三堂大戒

  三堂大戒是全真道授受传承之根本戒律。亦称三坛大戒。

  由"初真戒"、"中极戒"与"天仙大戒"三部分组成。由于受戒道士须经一百天戒期,故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

  《道藏辑要》收录戒律全文。

  全真道创立之初,并无繁复戒条。传授戒法,始于邱处机。他订立传戒仪范,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据全真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钵鉴》载称,邱处机采摭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惟单传秘授,不得广行。邱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通微,陈传周玄朴,周传张静定、沈静圆,于是龙门律宗遂分张、沈二支流衍,张传赵真嵩,赵传王常月,王常月又传伍守阳。其时,玄门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至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遂一改旧制,公开传授。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①康熙二年(1669),又率徒南下,立坛授戒。当时在全真道中,龙门派的社会影响远超其他各派。

  初真戒本王常月所撰之《初真戒律》,立持戒、出入、事师、视听、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威仪"十三种、二百条,从各方面对受戒者加以约束。得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只有得称妙行师者,才可进而受中极戒。

  中极戒本托称太上老君降授之《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戒文凡三百条,故通称"太上老君中极三百大戒"。

  据《初真戒律》规定,习初真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

  中极三百大戒中有将近百条与"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同,余二百戒亦与上述威仪等多有雷同之处。从正念修持以至接人待物,俱有种种规定。有些规戒属于一般社会公德的范围,且多与儒家伦理纲常相一致。如不得恚怒师长、不得不忠其上、不得罔略其下、不得欺罔老幼、不得轻慢老人、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不得闻人恶事猜疑百端、不得面誉世人阴毁善人、不得恃威势以凌世人,等等。也有些规戒似与佛教戒律相通。如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不得饮酒、不得绮语两舌不信、不得恶口骂詈、不得窥视妇女稍生淫念,等等。当然,更多的规戒则是从道教教义出发规定的道德尺度和价值标准。如不得傲慢三宝轻忽天尊、不得信外道杂术邪见以及当忍人所不能忍、当断人所不能断、当学人所不能学、当容人所不能容,等等。若能"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自感神真,吉无不利,保汝成真。"②得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并可为证盟大师(指授经忏、教典、威仪、规范,调御戒子身心,制谴七情六欲)和监戒大师(监察入戒者,不许犯戒违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轻重,以戒尺责罚忏悔)。

  天仙大戒本清柳守元所撰《三坛圆满大戒略说》。道教认为,仙有九品:一曰混元无始金仙,一曰洞天太初金仙,一曰灵元造化金仙,人世修证,则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凡有性灵,莫不成真。而要成真,当遵初真、中极戒律,谨慎修行,至天仙大戒,则心地光明,德充道极,无戒可说,无律可持。如是"戒无不戒,不戒乃戒,戒无所戒,乃为真戒"。③又认为,三界诸法,皆从道生,若欲求道,当修观慧诸法。如运身行法、离口过法、除恶想法、拔逮根法、绝声色法、俭爱欲法、放玩习法、洗垢秽法、无昏惑法、不淫想法、不追怀法、无犹豫法、忍不可忍法等共二十七法。每法又分智慧、慈悲、含辱、行功、修心、善业、精进、饰身、遣情、普心十类,合计二百七十法。受持此法,即"得生无量智慧,增无量善因,灭无量业障,消无量烦恼,延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④位证天仙。是为"不戒乃戒"之"天仙"大戒。得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传教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
首节 上一节 67/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