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46节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在《老》学和《易》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老子》学说,通过弟子张无梦传于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易》学方面造诣尤深,他打破了儒家传统的《易》学体系,创立了《易》"图书"之学,传有《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等,《〈正易心法〉注》为其《易》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创立的《易》学体系,不仅在道教内,也在儒家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为北宋道士陈景元纂。据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及书前杨仲庚序,此书成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该年神宗召见陈景元于便殿,景元因进所作《藏室纂微》,遂诏令"宣附《道藏》",即附于当时的《天宫宝藏》。至南宋宝祐六年(1258),灵应观住持杨仲庚因"世无善本,流行未博,敬就藏帙,详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传不朽。"
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纂微开题》等载,此书原为二卷,《正统道藏》则析为十卷,即《道经》五卷,《德经》五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据文中多"今解曰"云云,盖将陈景元之《道德经注》和《藏室纂微》混为一编。
陈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自然而然,随感应变,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常道"无名,凡有名可标,有言可说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体,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湛然不动,而可道有变有迁;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与可道有内外深浅之别,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而系体用一源。他指出:"道"的含义是"通","万物得之无所不通"。这与唐代道教重玄派说"道"是"虚通不碍"相一致,显然受到重玄派的影响。这个无形无名、无所不通的道,由于其体用的变化使万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谓"体用既彰,通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他解释《老子》"道生一"的"一"为道之子,为太极,而太极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纯一之气。"一"又叫"无为"、"冲气"或"元气",为妙物之用。当此浑沦一气,未相离散时,必有神明潜兆于中,这个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于是有分,所以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所归。因此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和气生为人。三才既具,万物从而资生。这是他描述的宇宙化生过程。
他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因此他在修炼方式上强调虚静寂寞,独悟,冥览。他指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一致,二者并行不悖,清静无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爱民治国之术。有道之君,若能垂拱无为,功业就可成而不有,万物将自宾,四民无不服。
在陈景元的解老中,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起了变化。他解释"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说,积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国养民,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社稷延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久视。这是从政治的长治久安角度去解释,不再是传统的长生不死思想。他在序中说,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等,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术,非至极者也。对传统的神仙术抱看不起的态度,强调此非老子的宗旨。另外,他还常征引《易》《庄子》的思想来解老,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
总之,他认为《老子》一书统论空洞虚无、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阴阳、圣人、侯王士庶、动植之类,广大而无所不包,细微而无所不袭。上之首章,明可道常道为教之宗,叙体而合乎妙;上之末章,以无为无不为,陈教之旨,叙用而适乎道,故体用兼忘,始末相贯。下之首章,明有德无德,为教之应,因时之浇淳而次乎妙;下之末章,以信言不信言,为教之用,任物之华实而施乎道。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在宋代便产生了一定影响。李庭《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抄序》称其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宋人薛致玄说,自陈景元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①近人蒙文通认为:宋代解老之家颇重陈景元,于征引之多可以概见,此风会之一变。陈景元之学渊源于陈抟,后人每叹陈抟之学仅于象数图书,读陈景元老子注,而后知二程所论者,景元书中已有之,足见二程之学于景元渊源之相关。②这表明陈景元的解老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
宋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引《藏室纂微》较多,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亦有所引。今人引用参考此书的有:朱谦之《老子校释》、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作为引用版本)、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张松如《老子说解》。可见其为诸家所重视,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注:
①《道藏》第13册73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古学甄微》第369、373~375页,巴蜀书社,1987年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二卷。元道士李道纯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有《道德会元序例》,又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作者自序。据自序所称:诸家解义,所见不同,各执一端。得之于治道者执于治道,得之于丹道者执于丹道,得之于兵机者执于兵机,得之于禅机者执于禅机。或言理而不言事,或言事而不言理,堕于偏枯,皆失圣人的本意。老子作经之意,立极于天地之先,运化于阴阳之表,覆载之间,一事一理无有不备。有鉴于此,作者"遂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后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履践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于中又作'正辞'、'究理'二说,冠之经首,明正言辞,究竟义理,以破经中异同之惑。"
此即全书体例,而作者撰此书的目的是:"不堕于偏枯,会至道以归元"。
李道纯解老明显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故重在讲心性、性命之学。他强调,认知"至道"在于破除心迷,于"心"上下功夫,即所谓"至道不难知,人心自执迷","欲识混元面,先在赤子心,此心常不昧,法体证黄金"。这种赤子之心,"纯一不杂,无害于物,物亦不能害"。赤子心也就是"无心",能够"全其至精",道就是得于"无心",有心便不能得道。心与性是紧密相连的,尽心还须养性。至于如何做到存心养性,他认为应"以无为正其心,以清静养其性"。"凡事从俭,妙在机先,含德之厚,无所不至,广大悉备"。这显然是以传统的道教思想结合宋儒的心性之学解老。关于性命,他认为,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从而全其性;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徼,从而全其命。有与无,性与命,同出而异名,同称为"玄"。玄之又玄,有无交入,性命可以双全。他说:"天理在我,生生不穷。性海弥深,命基永固,易有终穷?"这都反映出理学对李道纯解老的影响。
元代道教老学的总体特征是援儒入道,调和儒道思想,《道德会元》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李道纯的思想核心是"中和",他著有《中和集》,故解老也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说:
"有作皆为幻,无为又落空。两途俱不涉,当处阐宗风。"所谓"当处"即"中",应以守中为要。他引《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义来解老,故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即"无欲观妙之义";和是"天下之达道",即"有欲观其微之义"。认为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即是老子"玄之又玄之义";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即孔子所谓"可与立不可与权"。在解释"礼者乱之首"时说:"或谓礼不足道,吾独不然。诚能自礼而进于仁义,亦几于道。"这都与其《中和集》所述思想一致,明显地调和儒道。
他还借用禅宗的方法来参道。认为"道"须向"二六时中,舆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勘","校勘来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所谓"校助"即是临济宗看话禅的移用,通过此种参究,猛悟"道"为自家所有,无劳向外追求。他还说过:"道不异于人,人自以为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援佛入道跃然纸上,充分表现了他的三教合一思想。
他还认为,道虚无空寂,无象无形,无名无质,无声无色,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生育天地,长养万物,运化无穷,隐显莫测,不可智知,不可识识;天地虽大,亦有败坏,惟有这个历劫常在,圣而不可知之者,尽在如如不动中,因而是永恒不朽的。道本无为,故能小能大,放去收来,廓然无碍;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其无体,故应用无穷;道无所不容,至尊至贵,一切有相皆赖道的荫庇。他还特别强调道的"不争"性,说"只这不争二字,八十章之要",能纯熟地运用不争,则自然达于混元真常之道的境界。他对"道"的解释具有较高的思辨性。总的看,全书从治国、治身、治心、治丹等多方面去解老,的确不堕偏枯,"会至道以归元"。
《道德会元》是元代道教老学的一本重要著作,对研究元代道教思想颇具参考价值。至今学者多加引用。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以之为引用版本和注说。朱谦之《老子校释》以《道德会元序例》为考订书目,所用河上本除宋刊本外,更参考了《道德会元》听用章句白本。可知该书在版本学上亦有其价值。
《道德玄经原旨》
《道德玄经原旨》,四卷。元杜道坚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牟巘甲午年(1294)序,有南谷杜君,扁舟过余,论议超然,出所为《老子原旨》示余等语;书前还有大德九年黎立武、张与材的序。由此推知,该书约撰成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至大德九年(1305)之间。
《道德玄经原旨》是对《老子》的阐释与发挥。其特点之一是援古史以证《老子》。作者认为:老圣昔事西伯为藏史,仕成王为柱下史,幽王时为太史,屡掌史帙,演著玄经,龟鉴万世。上下几千百代,历历可推,言圣人者三十有二而不名,殆一无名古史也。杜道坚在另一著作《玄经原旨发挥》中称:"老圣摭古史以著《道德》,孔圣摭鲁史以作《春秋》,一也。"正因为将《老子》看作"无名古史",所以多用古史发挥其宗旨。如解"以正治国"为:"正,政也。尧之庶绩咸熙,舜之百揆时序,以正治国也"。解"正复为奇"则称:"禹陟帝位,正也。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汤,正复为奇矣。"
特点之二是援儒入老,儒道合一。篇首王易简序称:杜君出身儒家,从老氏学,能不私所主而折衷二者之间。徐天佑序也指出:杜君之为此学,不以道家说训老氏书,独援儒以明之。引类比义,以孔孟之道传诸其说。通观全书,儒道思想水乳交融,体现了元代道教老学儒学化的特征。该书受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影响较深。认为:"官天地,府万物者,心也。心者道之枢,人莫不有是心,心莫不有是道。"并强调:
"未有吾身,先有天地;未有天地,先有吾心。吾心此道也,岂惟吾哉!人莫不有是心,心莫不有是道。知此谓之知道,得此谓之得道。"这和陆九渊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异曲同工。他还以理学家的"无极而太极"解释"道生一"。这都显示了他解老的理学化倾向。
杜道坚认为:《道德经》"实一天人之书";"道德本旨,内圣外王之为要"。因此,他的《道德玄经原旨》就沿着"天人"和"内圣外王"这两条主线进行诠解。他认为《老子》的治人事天和《书》的祈天永命是一个道理,都是观天道以明人道,天道与人道相感相通。循此思路,他主张政治之道、为君之道处处应遵照天道。天道有当为,有不当为,天道有常则为其当为,不为其所不当为,如此则阴阳不忒,四时行,品物亨;天道失常则沴气作,四时乖和,品物伤。君道也是如此,侯王若能守君之当为,不为君之所不当为,则君君而臣臣,厥分罔差,君不言而百官正,万物将自化,社稷人民莫不安定。反之,就会异政起,天下不从王化,不得治理。儒家民本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书中充满民为国本的思想,但也是从天人角度加以阐发。如把民喻为天之赤子,君为天之元子,元者善之长,长不伤幼,天必佑之。他把天分为"生物之天"和"自然之天",前者为形而下,后者为形而上。"天此道,吾此道",人道也是如此,所以"人能观天道而修人道,未有不入圣人之域"。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通,观天地之变化无常,而太虚自若,便知圣人日应万机,其心寂然,而天性自若。从人的身体来说,"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与宇宙也是相类同的。这些都表明他从天人出发以解老。
从内圣外王出发,他结合先天、后天、无极、太极等理学名词讲老子的内圣之道,又结合古代政治史讲儒家外王之道。他解释老子的"常无"为"先天","常有"为"后天";
认为"谷神,太极也。太极中虚,谷神在焉,天此谷神,人此谷神","吾心太极,吾身天地之道,与造化者同流而未尝生,未尝死"。他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赞美盖公、曹参以"清静宁一"的内圣之道,开出汉室隆平的外王之治,是"善用老子之道者"。内圣外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修身治国。他说:
"国犹身也,身所当养,国所当养。"以养身之道外化为治国之道,则"久长可保"。
《道德玄经原旨》是元代道教老学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被历代治《老》者所重视。如朱谦之《老子校释》以它为所据版本书目之一,以《玄经原旨发挥》为考订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也以它作为参考书目。
《易图通变》
《易图通变》,五卷。元初道士雷思齐(1231~1303)撰。
《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此书是在《易》"图书之学"勃兴的背景下问世的。"图书之学"其源甚久。先秦史书《尚书·顾命》篇有云:"天球、河图在东序",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河图"的行文,估计"河图"在周代以前是先民传世之宝。可是,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已不见"河图",尝慨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而《易·系辞》则称: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知先秦人以为《易》之著作系与"河图"有关。汉代人更坚信此说。如刘歆谓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成八卦。由于"河图"系秘传于方外,秦汉以来,儒家学派基本上不知河图为何物,故只能纸上谈兵,争相猜测。到了唐末宋初,华山道士陈抟以"五十五点"之河图授其徒,遂广为流传。与此同时,陈抟还传出"四十五点"的洛书。陈抟称河图、洛书乃《易》之本源。但许多儒者不信此事,遂引起争端。宋以来之学者,除了闹不清河图,洛书的真正年代外,其形状的辨别亦多有分歧,或以为河图乃一至十数之和,洛书为一至九数之和;或以为相反,莫衷一是。此等争论至元代仍未停息。雷思齐的《易图通变》正是此学术之争的产物。
此书以"河图"为纲,开篇首列"河图",继而解说论证。
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图"的五十五数分为本数与虚数。所谓"本数",就是布于图之四方、四维之数,共为四十。四方即东西南北;四维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北方之数为一,东方之数为三,南方之数为九,西方之数为七,东南方之数为四,西南方之数为二,东北方之数为八,西北方之数为六。四个奇数一、三、七、九之和为二十,四个偶数二、四、六、八之和亦为二十,所以称"四方、四维共四十"。
所谓"虚数",是指居于河图中央的"天五"与"地十"。
本来,这两个数也是一奇一偶,与其他自然数并无区别。谓之"虚",是说它们既存在,又不存在。从河图的卦位上看,东西南北均无五与十之数;再从八卦之数看,坎为一,离为九,震为三,兑为七,艮为八,乾为六,巽为四,坤为二,亦不见十与五。这就是所谓"四象无五,八卦无十"。但从八卦阴阳奇偶的内在联系看,五与十这两个"河图"之虚数又是存在的。例如,坎卦之数为一,向乾卦方向运行,成六,中含五。再如离南一数、坎北九数相合便是十。其余类推。
雷思齐把《易图通变》的"河图"之说应用到《易》学"筮法"的解释之中,认为筮法本身包含着数,数之推演就能导出河图来,这就把占筮之学与《易》的宇宙发生模式统一起来,初步具有世界统一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以"图"来演示《易》的象数之学,又由此而伸发其发展的观点,较少神秘成分,对道教方术和教理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收入《通志堂经解》和《四库全书》中。四库本共四十卷,通志堂本则分为十三卷。其中包括《周易上下经说》《象辞说》《彖传说》《爻传说》《文言传说》《系辞传说》《说卦说》《序卦说》《杂卦说》。该书草创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完成于至大四年(1311),几费俞氏毕生之精力。时人孟淳、李克宽、白挺、张英、颜尧焕等皆甚推重。
此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宗,尝自云:"幼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故虽兼采众说,但其本则归于朱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子学说在宋后之影响"几如日中天",成为思想界之主导。其后学争相宗禀,各类纂疏之作,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之说为断。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为北宋道士陈景元纂。据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及书前杨仲庚序,此书成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该年神宗召见陈景元于便殿,景元因进所作《藏室纂微》,遂诏令"宣附《道藏》",即附于当时的《天宫宝藏》。至南宋宝祐六年(1258),灵应观住持杨仲庚因"世无善本,流行未博,敬就藏帙,详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传不朽。"
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纂微开题》等载,此书原为二卷,《正统道藏》则析为十卷,即《道经》五卷,《德经》五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据文中多"今解曰"云云,盖将陈景元之《道德经注》和《藏室纂微》混为一编。
陈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自然而然,随感应变,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常道"无名,凡有名可标,有言可说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体,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湛然不动,而可道有变有迁;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与可道有内外深浅之别,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而系体用一源。他指出:"道"的含义是"通","万物得之无所不通"。这与唐代道教重玄派说"道"是"虚通不碍"相一致,显然受到重玄派的影响。这个无形无名、无所不通的道,由于其体用的变化使万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谓"体用既彰,通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他解释《老子》"道生一"的"一"为道之子,为太极,而太极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纯一之气。"一"又叫"无为"、"冲气"或"元气",为妙物之用。当此浑沦一气,未相离散时,必有神明潜兆于中,这个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于是有分,所以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所归。因此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和气生为人。三才既具,万物从而资生。这是他描述的宇宙化生过程。
他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因此他在修炼方式上强调虚静寂寞,独悟,冥览。他指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一致,二者并行不悖,清静无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爱民治国之术。有道之君,若能垂拱无为,功业就可成而不有,万物将自宾,四民无不服。
在陈景元的解老中,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起了变化。他解释"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说,积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国养民,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社稷延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久视。这是从政治的长治久安角度去解释,不再是传统的长生不死思想。他在序中说,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等,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术,非至极者也。对传统的神仙术抱看不起的态度,强调此非老子的宗旨。另外,他还常征引《易》《庄子》的思想来解老,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
总之,他认为《老子》一书统论空洞虚无、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阴阳、圣人、侯王士庶、动植之类,广大而无所不包,细微而无所不袭。上之首章,明可道常道为教之宗,叙体而合乎妙;上之末章,以无为无不为,陈教之旨,叙用而适乎道,故体用兼忘,始末相贯。下之首章,明有德无德,为教之应,因时之浇淳而次乎妙;下之末章,以信言不信言,为教之用,任物之华实而施乎道。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在宋代便产生了一定影响。李庭《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抄序》称其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宋人薛致玄说,自陈景元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①近人蒙文通认为:宋代解老之家颇重陈景元,于征引之多可以概见,此风会之一变。陈景元之学渊源于陈抟,后人每叹陈抟之学仅于象数图书,读陈景元老子注,而后知二程所论者,景元书中已有之,足见二程之学于景元渊源之相关。②这表明陈景元的解老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
宋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引《藏室纂微》较多,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亦有所引。今人引用参考此书的有:朱谦之《老子校释》、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作为引用版本)、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张松如《老子说解》。可见其为诸家所重视,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注:
①《道藏》第13册73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古学甄微》第369、373~375页,巴蜀书社,1987年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二卷。元道士李道纯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有《道德会元序例》,又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作者自序。据自序所称:诸家解义,所见不同,各执一端。得之于治道者执于治道,得之于丹道者执于丹道,得之于兵机者执于兵机,得之于禅机者执于禅机。或言理而不言事,或言事而不言理,堕于偏枯,皆失圣人的本意。老子作经之意,立极于天地之先,运化于阴阳之表,覆载之间,一事一理无有不备。有鉴于此,作者"遂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后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履践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于中又作'正辞'、'究理'二说,冠之经首,明正言辞,究竟义理,以破经中异同之惑。"
此即全书体例,而作者撰此书的目的是:"不堕于偏枯,会至道以归元"。
李道纯解老明显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故重在讲心性、性命之学。他强调,认知"至道"在于破除心迷,于"心"上下功夫,即所谓"至道不难知,人心自执迷","欲识混元面,先在赤子心,此心常不昧,法体证黄金"。这种赤子之心,"纯一不杂,无害于物,物亦不能害"。赤子心也就是"无心",能够"全其至精",道就是得于"无心",有心便不能得道。心与性是紧密相连的,尽心还须养性。至于如何做到存心养性,他认为应"以无为正其心,以清静养其性"。"凡事从俭,妙在机先,含德之厚,无所不至,广大悉备"。这显然是以传统的道教思想结合宋儒的心性之学解老。关于性命,他认为,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从而全其性;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徼,从而全其命。有与无,性与命,同出而异名,同称为"玄"。玄之又玄,有无交入,性命可以双全。他说:"天理在我,生生不穷。性海弥深,命基永固,易有终穷?"这都反映出理学对李道纯解老的影响。
元代道教老学的总体特征是援儒入道,调和儒道思想,《道德会元》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李道纯的思想核心是"中和",他著有《中和集》,故解老也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说:
"有作皆为幻,无为又落空。两途俱不涉,当处阐宗风。"所谓"当处"即"中",应以守中为要。他引《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义来解老,故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即"无欲观妙之义";和是"天下之达道",即"有欲观其微之义"。认为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即是老子"玄之又玄之义";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即孔子所谓"可与立不可与权"。在解释"礼者乱之首"时说:"或谓礼不足道,吾独不然。诚能自礼而进于仁义,亦几于道。"这都与其《中和集》所述思想一致,明显地调和儒道。
他还借用禅宗的方法来参道。认为"道"须向"二六时中,舆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勘","校勘来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所谓"校助"即是临济宗看话禅的移用,通过此种参究,猛悟"道"为自家所有,无劳向外追求。他还说过:"道不异于人,人自以为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援佛入道跃然纸上,充分表现了他的三教合一思想。
他还认为,道虚无空寂,无象无形,无名无质,无声无色,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生育天地,长养万物,运化无穷,隐显莫测,不可智知,不可识识;天地虽大,亦有败坏,惟有这个历劫常在,圣而不可知之者,尽在如如不动中,因而是永恒不朽的。道本无为,故能小能大,放去收来,廓然无碍;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其无体,故应用无穷;道无所不容,至尊至贵,一切有相皆赖道的荫庇。他还特别强调道的"不争"性,说"只这不争二字,八十章之要",能纯熟地运用不争,则自然达于混元真常之道的境界。他对"道"的解释具有较高的思辨性。总的看,全书从治国、治身、治心、治丹等多方面去解老,的确不堕偏枯,"会至道以归元"。
《道德会元》是元代道教老学的一本重要著作,对研究元代道教思想颇具参考价值。至今学者多加引用。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以之为引用版本和注说。朱谦之《老子校释》以《道德会元序例》为考订书目,所用河上本除宋刊本外,更参考了《道德会元》听用章句白本。可知该书在版本学上亦有其价值。
《道德玄经原旨》
《道德玄经原旨》,四卷。元杜道坚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牟巘甲午年(1294)序,有南谷杜君,扁舟过余,论议超然,出所为《老子原旨》示余等语;书前还有大德九年黎立武、张与材的序。由此推知,该书约撰成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至大德九年(1305)之间。
《道德玄经原旨》是对《老子》的阐释与发挥。其特点之一是援古史以证《老子》。作者认为:老圣昔事西伯为藏史,仕成王为柱下史,幽王时为太史,屡掌史帙,演著玄经,龟鉴万世。上下几千百代,历历可推,言圣人者三十有二而不名,殆一无名古史也。杜道坚在另一著作《玄经原旨发挥》中称:"老圣摭古史以著《道德》,孔圣摭鲁史以作《春秋》,一也。"正因为将《老子》看作"无名古史",所以多用古史发挥其宗旨。如解"以正治国"为:"正,政也。尧之庶绩咸熙,舜之百揆时序,以正治国也"。解"正复为奇"则称:"禹陟帝位,正也。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汤,正复为奇矣。"
特点之二是援儒入老,儒道合一。篇首王易简序称:杜君出身儒家,从老氏学,能不私所主而折衷二者之间。徐天佑序也指出:杜君之为此学,不以道家说训老氏书,独援儒以明之。引类比义,以孔孟之道传诸其说。通观全书,儒道思想水乳交融,体现了元代道教老学儒学化的特征。该书受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影响较深。认为:"官天地,府万物者,心也。心者道之枢,人莫不有是心,心莫不有是道。"并强调:
"未有吾身,先有天地;未有天地,先有吾心。吾心此道也,岂惟吾哉!人莫不有是心,心莫不有是道。知此谓之知道,得此谓之得道。"这和陆九渊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异曲同工。他还以理学家的"无极而太极"解释"道生一"。这都显示了他解老的理学化倾向。
杜道坚认为:《道德经》"实一天人之书";"道德本旨,内圣外王之为要"。因此,他的《道德玄经原旨》就沿着"天人"和"内圣外王"这两条主线进行诠解。他认为《老子》的治人事天和《书》的祈天永命是一个道理,都是观天道以明人道,天道与人道相感相通。循此思路,他主张政治之道、为君之道处处应遵照天道。天道有当为,有不当为,天道有常则为其当为,不为其所不当为,如此则阴阳不忒,四时行,品物亨;天道失常则沴气作,四时乖和,品物伤。君道也是如此,侯王若能守君之当为,不为君之所不当为,则君君而臣臣,厥分罔差,君不言而百官正,万物将自化,社稷人民莫不安定。反之,就会异政起,天下不从王化,不得治理。儒家民本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书中充满民为国本的思想,但也是从天人角度加以阐发。如把民喻为天之赤子,君为天之元子,元者善之长,长不伤幼,天必佑之。他把天分为"生物之天"和"自然之天",前者为形而下,后者为形而上。"天此道,吾此道",人道也是如此,所以"人能观天道而修人道,未有不入圣人之域"。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通,观天地之变化无常,而太虚自若,便知圣人日应万机,其心寂然,而天性自若。从人的身体来说,"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与宇宙也是相类同的。这些都表明他从天人出发以解老。
从内圣外王出发,他结合先天、后天、无极、太极等理学名词讲老子的内圣之道,又结合古代政治史讲儒家外王之道。他解释老子的"常无"为"先天","常有"为"后天";
认为"谷神,太极也。太极中虚,谷神在焉,天此谷神,人此谷神","吾心太极,吾身天地之道,与造化者同流而未尝生,未尝死"。他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赞美盖公、曹参以"清静宁一"的内圣之道,开出汉室隆平的外王之治,是"善用老子之道者"。内圣外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修身治国。他说:
"国犹身也,身所当养,国所当养。"以养身之道外化为治国之道,则"久长可保"。
《道德玄经原旨》是元代道教老学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被历代治《老》者所重视。如朱谦之《老子校释》以它为所据版本书目之一,以《玄经原旨发挥》为考订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也以它作为参考书目。
《易图通变》
《易图通变》,五卷。元初道士雷思齐(1231~1303)撰。
《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此书是在《易》"图书之学"勃兴的背景下问世的。"图书之学"其源甚久。先秦史书《尚书·顾命》篇有云:"天球、河图在东序",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河图"的行文,估计"河图"在周代以前是先民传世之宝。可是,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已不见"河图",尝慨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而《易·系辞》则称: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知先秦人以为《易》之著作系与"河图"有关。汉代人更坚信此说。如刘歆谓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成八卦。由于"河图"系秘传于方外,秦汉以来,儒家学派基本上不知河图为何物,故只能纸上谈兵,争相猜测。到了唐末宋初,华山道士陈抟以"五十五点"之河图授其徒,遂广为流传。与此同时,陈抟还传出"四十五点"的洛书。陈抟称河图、洛书乃《易》之本源。但许多儒者不信此事,遂引起争端。宋以来之学者,除了闹不清河图,洛书的真正年代外,其形状的辨别亦多有分歧,或以为河图乃一至十数之和,洛书为一至九数之和;或以为相反,莫衷一是。此等争论至元代仍未停息。雷思齐的《易图通变》正是此学术之争的产物。
此书以"河图"为纲,开篇首列"河图",继而解说论证。
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图"的五十五数分为本数与虚数。所谓"本数",就是布于图之四方、四维之数,共为四十。四方即东西南北;四维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北方之数为一,东方之数为三,南方之数为九,西方之数为七,东南方之数为四,西南方之数为二,东北方之数为八,西北方之数为六。四个奇数一、三、七、九之和为二十,四个偶数二、四、六、八之和亦为二十,所以称"四方、四维共四十"。
所谓"虚数",是指居于河图中央的"天五"与"地十"。
本来,这两个数也是一奇一偶,与其他自然数并无区别。谓之"虚",是说它们既存在,又不存在。从河图的卦位上看,东西南北均无五与十之数;再从八卦之数看,坎为一,离为九,震为三,兑为七,艮为八,乾为六,巽为四,坤为二,亦不见十与五。这就是所谓"四象无五,八卦无十"。但从八卦阴阳奇偶的内在联系看,五与十这两个"河图"之虚数又是存在的。例如,坎卦之数为一,向乾卦方向运行,成六,中含五。再如离南一数、坎北九数相合便是十。其余类推。
雷思齐把《易图通变》的"河图"之说应用到《易》学"筮法"的解释之中,认为筮法本身包含着数,数之推演就能导出河图来,这就把占筮之学与《易》的宇宙发生模式统一起来,初步具有世界统一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以"图"来演示《易》的象数之学,又由此而伸发其发展的观点,较少神秘成分,对道教方术和教理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收入《通志堂经解》和《四库全书》中。四库本共四十卷,通志堂本则分为十三卷。其中包括《周易上下经说》《象辞说》《彖传说》《爻传说》《文言传说》《系辞传说》《说卦说》《序卦说》《杂卦说》。该书草创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完成于至大四年(1311),几费俞氏毕生之精力。时人孟淳、李克宽、白挺、张英、颜尧焕等皆甚推重。
此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宗,尝自云:"幼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故虽兼采众说,但其本则归于朱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子学说在宋后之影响"几如日中天",成为思想界之主导。其后学争相宗禀,各类纂疏之作,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之说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