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36节
著作颇丰。嘉庆间撰著《金盖心灯》八卷(约成书于嘉庆十五年),卷前,首列《道谱源流图》,以老子为道祖,以吕岩为道宗。在吕岩之下,分列刘海蟾、张伯端至白玉蟾等南五祖之传系,和王重阳至北七真之传系;继列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之传系。全书以六卷篇辐,重点记述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传人的事迹,人各为传,共九十九人,加女道,共一百零六人,后两卷为金盖山名贤、高人、善士、高僧等之传记,共六十四人。所据资料,主要有王常月所纂《钵鉴》、范青云所纂《钵鉴续》,以及陶石庵所纂《金盖云笺》等。是研究明清龙门派的重要参考资料。道光中,又编纂《道藏续编》,内收明清内炼著作二三十种(包括闵一得自撰者)。又纂《古书隐楼藏书》,收清人和自撰的内丹书三十八种。以上二书是研究明清道教内丹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傅金铨傅金铨为清代著名道士。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老人。江西金溪人。据其《心学》自序末署道光二十四年(1844),和朱虎臣为其诗画题词有"皤然一老得得来"、"八十读书有神解"等推测,约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左右。
享年八十以上。
阿应麟为傅金铨《杯溪录》作序时,曾叙及他的事迹。中有云:济一道人"以孝行闻乡里,居善亲,与善邻";并"自言受训于纯阳吕祖,应八百之谶,首先忠孝,若尧舜禹文周孔,道统相承。为君止仁,为臣止敬,为父止慈,为子止孝。
各止至善,即各证厥修矣。……其平居训俗,多功德之谈"。
其所著《道海津梁》中,对净明忠孝教义多所阐发。认为"欲学神仙,先为君子。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人道是仙道之阶,仙道是人道之极。不有人道,安求仙道!正心修身,徙义崇德,此庸行也;孝弟忠信,忍让慈惠,此庸德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真学志士,必自此始"。同书又谓:"出世必基于入世,欲求出世之功,先讲入世之道,儒其大宗矣。"
以上说法,实是对刘玉净明教义的阐发。据此,傅金铨乃净明道流裔。
曾游历江西、江苏、湖南、四川等地。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寄居四川巴县,设坛传教。据《巴县志》卷五所载:
"从游者众。其门下最知名者,有临川纪大奎,时官合州(今四川合川县)知州。"又有弟子周鸾书、姚一智等。
著作有《道书十七种》传世。其中除收自撰著作外,又收有明、清时人著作,或照书辑录,或加己注。甚至收有元代净明道祖师刘玉的《玉真语录》,署名《樵阳子语录》,这是其他资料未见的名目。其自撰著作中,既有阐述净明教义与会合三教理论的篇章,又有阐述内丹旨义的专文,还有少数诗词,是研究清代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傅金铨多才多艺。前举阿应麟《杯溪录·序》云:"道人淹贯经史,工词翰,解声律,善画能琴,俊绝一时。"阿应麟作广丰县(今属江西)知事时,曾向傅金铨学琴。《道书十七种》又收其《自题诗画》一卷,是诗画合璧之作。粗略计之,有诗有画者,上百;有画无诗者,二百六十以上,可见其画稿之丰。周正儒为其诗画册作序云:"其诗力健声高,如戛石金;画宗北苑,飞毫走墨,逸韵天成。……有作必加咏赞,以诗题画,以画作诗。深自秘惜,不轻染翰。"张霭瑞序云:
"济一先生,天姿超逸,博学工文章,于画得荆关三昧,结构幽深,运笔古雅。……信文人笔墨,非俗工所能仿佛。"
李西月
李西月为清代内丹西派开创者。名平权,号涵虚,又号长乙山人。四川乐山人。《乐山县志》卷九《李平权传》云:
"李平权,号涵虚,乐邑诸生也。住凌云乡之李家河。河故浅狭,舟楫不通,平权书舍近焉。一夜月明,偕友散步其处,见溪中一渔舟,有老翁对月仰卧而歌。平权默计此地向无渔人,何来此翁?因与友人同诣之。问对间,知非常人,遂邀至馆,师事之。居年余,颇有所得。时李嘉(或作迦)秀主讲九峰书院,平权为其门人。久之,嘉秀知其(指李西月--引者注)有异,转师之。著有《无根树》,临终时,与族人宴座联句,结云:'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吟毕,偈曰:'清风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该《传》记载既简,又无年甲记录。他曾据雍正本重编《张三丰真人全集》,其自序末署:
"道光甲辰七夕长乙山人涵虚生叙","道光甲辰"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推之,当为清嘉庆、道光时人。
据道教传说,他曾遇张三丰祖师,得其秘传丹法。后又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密付真旨。因此倡言开内丹之新派,称隐仙派,或犹龙派,被后世道士称为内丹西派。盖与明陆西星之内丹东派相对。东派始祖陆氏名西星,李氏称西月;陆氏号潜虚,李氏则号涵虚,二者之名、号皆有相似之处,似为李西月有意仿效,以表示其西派可与前代之东派分庭抗礼。
东、西两派称谓的由来,盖就地理位置而言,东派流行于江、浙,故称东派;西派流行于四川,故称西派。二派所主丹法的内容亦有前后相承之关系,均为阴阳双修,但西派更加强调清静自然,力辟三峰采战邪术。
著作有《无根树注解》《道窍谈》《三东秘旨》《后天串述》等。皆为内丹著述。其丹法功诀,较东派更为繁琐复杂,理论亦较多层次。虽有其弊,但亦不乏精微之处。
陈撄宁
陈撄宁(1880~1969)为当代著名道教学者。安徽怀宁县人。清末秀才。道号圆顿子。自幼受家庭私塾教育,儒学根基深厚。年十五因病改学中医,并慕出家人清修法,因萌"学仙"之志。1905年入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未几因病退学,遂遍游名山寻师访友,开始步入"仙学养生"领域。民国初寄居上海,曾以三年时间通读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一遍。
同时又阅读大量其他养生、天文、哲学、医学、佛学等书籍,对养生之学兴味更浓。抗战期间,在沪行医,并积极救治伤员和难民。上海沦陷时,家中书物,荡然无存。1956年参加筹建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翌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60年后任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1961年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二任会长,在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团结道教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开展道教学术研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陈撄宁对儒、释、道三家之学,皆有较深的造诣,且擅"仙学"。他认为"仙学"自古以来便自成一家,故应独立发展;"仙学"的现实意义是"益寿延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追求"长生久视"。他认为所谓"仙人","乃是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锻炼而成的长生者"。
陈撄宁认为"仙学"养生术虽多,而主要是道教内、外丹道。认为"仙学"正宗方法有三,即:天元神丹服食,指李清虚、陈虚白、伍守阳、柳华阳之丹法;地元灵丹点化,指外丹烧炼之法;人元金丹内炼,指《参同契》《悟真篇》之类丹经。他曾偕道友从事外丹烧炼,未取得积极成果,乃从地元丹法转为人元内炼,即由外丹转为内丹,以老、庄"深根固蒂"、"守一处和"之说为其理论基础,从炼养人体精、气、神入手,主张"性命双依,命为重"。谓"性无命则不可立,离命即不足以见性,有命而性自在其中矣,故曰:命为重也"。自称其炼养要旨是:"神、气合一,动静自然。"即主张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使先天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晚年推行"静功疗养法",为其"仙学"养生术中较为实用的部分。
陈撄宁从事道教研究六十余年,治学精勤。他不同意前人所谓"道家之学,杂而多端"之说,将《正统道藏》所收各书按内容分为道学,道通、道功……等十四大类,并著《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道藏书目分类》等。其他论著尚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最上一乘性命双修廿四首丹诀串述》《论性命》《辩〈楞严经〉十种仙》《〈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华〉内外篇》《口诀钩玄录》等。晚年撰《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静功总说》,并主编《道教知识汇编》《中国道教史提纲》等。
易心莹
易心莹(1896~1976)为当代著名道教学者。俗名良德,字综乾,法名易理,字心莹。四川遂宁人。世代为农。自幼体弱多病,常闻道家强身保国之术,蓄意向道,于1913年弃家,只身至青城山天师洞(即常道观)求为道徒,时年十七。
年余,其兄来山中促其返家,中途私遁,再至成都青羊宫二仙庵蚕桑传习所作杂役。1917年,天师洞道士魏松遐去二仙庵,见其能耐劳苦,感其虔诚,将其领回天师洞收为弟子。时观中住持彭椿仙正大力振兴观务,鉴于道众文化低下,乃命心莹束修往本山朝阳庵拜吴君可门下就学。吴固儒而深于道者,心莹锐进不已,得涉猎经史,学有所得。1926年成都名儒颜楷来游青城山天师洞,见心莹勤学好问,益加奖掖,观主彭椿仙亦以文化培植相付托,心莹遂得投拜颜之门下。同年夏,随颜至成都,入颜崇德书屋深造。越三年,颜病故,而心莹之学业亦猛进。回观后,道众推为知客。在职三年,彭椿仙乃另选他人充知客,俾心莹专作道教学术研究。1942年7月,彭椿仙逝世,以心莹继主天师洞事。越年即去职,仍专心从事道教学理研究。建国后,心莹率道众致力农业生产。
1955年,选任青城山天师洞住持。1956年,参加筹建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次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又任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
易心莹爱好典籍,广蓄道书,今青城常道观所存《正统道藏》《二十四史》《道藏辑要》(皆有残缺)等数千册,皆其平日搜罗庋藏。平时虚心求教,曾与道教学者陈撄宁、西南联大教授陈国符、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等有书翰往来,商榷学术。
著作有《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教系统表》(即《老君应化图说》),《道学课本》《道教三字经》等,现多散佚。又辑《女子道教丛书》以及道教炼丹、养生等事,多在观中刊行。
概述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先后揽收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文子》以及后出的《列子》、《亢仓子》奉为诵习的经典外,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又经若干代的努力,将这些笔之于书,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现存《正统道藏》的主体,就是这些经籍书文的基本结集。它以自己特有的内容,表现为独具一格的文化样式,与儒、释两家的文化互相区别又互相交融,成为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经籍书文的造作与结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五斗米道创建时期,除以《老子》五千文为祖经,并为之作注释(如《老子想尔注》),以为教徒诵习之课本外,新创作的经书只有先出的《太平经》和张陵所写的道书若干篇。此后,经书日有增益,至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即著录道书六百七十卷,符书五百余卷,共一千二百余卷。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派出,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下,道书造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创作了上清、灵宝两大部类经书各若干卷,加上三皇经系统的经书、正一派的经书,篇卷已甚为可观。因而要求结集成帙,以广传播。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相继有一些道士对当时零散的道书进行搜集与整理。但因受人力、物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无法将结集的经书进行大量抄写传播,仅能辑录经书目录传世。相继编成的经书目录,主要的有:南朝宋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齐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梁陶弘景《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王延《三洞珠囊》等。这些经目现皆已不存。据北周甄鸾《笑道论》称,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已著录道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实有者一千零九十卷),《玄都经目》则著录道书六千余卷(实有者二千零四十卷)。可见至南北朝末,道教经书较东晋葛洪时有了较大增加。道士们在整理经书、编制经书目录的过程中,创造并逐步完善了道教独特的经书分类法,即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
上述各种经书目录按此法分类,以后的各部道藏亦以此法分类,沿用千余年未作改变。
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
玄宗诏令天下搜访道书,经过整理,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进行编纂,最后成中国第一部"道藏",名《开元道藏》,目曰《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后经五代之乱,这部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至宋代,从太宗至徽宗间,几经修"藏",编成传写者有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初之《宝文统录》,真宗天禧三年(1019)的《大宋天宫宝藏》,徽宗政和(1111~1118)间的木板刻印《政和万寿道藏》。至金元,在《政和万寿道藏》残板基础上,又相继于金明昌元年(1190)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修成《玄都宝藏》。最后一部道藏是明正统九年(1444)刊竣之《正统道藏》及其续书《万历续道藏》(刊成于万历三十五年)。正、续两部道藏共收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
它是道教文献的大集成,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
明万历之后,虽无道藏之大结集,但规模较小的道教丛书,却时有编纂。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编之《道藏辑要》(后经增补再刊为《重刊道藏辑要》),它除选收正续《道藏》之书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种。此外,明、清、民国间,又相继编成《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以及道士个人专集,如《方壶外史》《道书十二种》《古书隐楼藏书》《道书十七种》等。其他如敦煌遗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书,及《永乐大典》等中,还有不少散见道书。如果将上述已经小结集和尚未结集的分散道书加以收集整理,数量一定十分可观(目前巴蜀书社正在着手将它们编纂成《藏外道书》)。这些藏外道书和正、续道藏之书加在一起,将是目前所存道教经籍的全貌。
道教经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很多。有被作为礼拜诵读或传习的经典,如《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通玄真经》(即《文子》)、《冲虚真经》(即《列子》)、《洞灵真经》(即《亢仓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经》《黄庭经》《西升经》《大洞真经》《度人经》《清静经》《阴符经》《玉皇经》等;有阐发教理教义的著述,如《真诰》《道教义枢》《玄珠灵》《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净明忠孝全书》等;有医学养生著作,如《养性延命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有外丹黄白术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有炼养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崔公入药镜》《诸真圣胎神用诀》《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文》《陈先生内丹诀》《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书十二种》等;有符箓道法著作,如《灵宝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上清灵宝大法》《灵宝玉鉴》《道法会元》等;有斋醮科仪著作,如《正一威仪经》《玄门十事威仪》《太上出家传度仪》《三洞修道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
有教规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十规》等;有神仙、道士传记,如《列仙传》《神仙传》《南岳九真人传》《三洞珠囊》《三洞群仙录》《仙苑编珠》《金莲正宗记》《清微仙谱》《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汉天师世家》等;有宫观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金华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岳总胜集》《武当福地总胜集》《武当纪胜集》《茅山志》《岱史》《西岳华山志》《宫观碑志》等。
以上仅是道教经籍构成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书的主体。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书,至元《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云:"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儒书大抵指扬雄《太玄经》、邵雍《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鲍云龙《天原发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学著作,如《易因上下经(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经(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图》《大易象数钩深图》《易数钩隐图》《易象图说》内、外篇等;医书大抵指《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八十一难经》《图经衍义本草》等;
阴阳卜筮书大抵指《黄帝龙首经》《黄帝宅经》《黄帝金匮玉衡经》《玄妙白猿真经》《六阴洞微遁甲真经》《遁甲缘身经》《六壬明鉴符阴经》《卜大象星历经》等;诸子百家书大抵指除《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亢仓子》外,所收之《墨子》《鬻子》《鹖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子华子》《素履子》《无能子》《刘子》等;
此外,还收有《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外传》等。道藏收书之杂,曾为儒家和佛教徒所诟病。
应该说,道藏的出格收书,并非全无理由。如上举《易经》,虽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但是否即为儒家之专书,还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祖述《易》是道教的传统,从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为方术修炼,特别是内、外丹修炼的理论指导,自东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起,直到后世外丹、内丹各派无不祖述《易》。因此许多道教学者皆视《易》研究与《老子》的研究一样重要,且不时有颇有见地的《易》学著作问世。五代道士陈抟在《易》学上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道教内丹学,也深刻影响宋代儒学。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齐等,在《易》学上的成就也较大。因此道藏在收道教《易》学著作的同时,兼收一些儒家《易》学书,似乎不无道理。又如医书,道教从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发,一直重视医药学的研究,一方面借以祛病延年,另方面以之济世利人。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著名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道藏在收这些道教医学著作的同时,兼收《黄帝内经》和《图经衍义本草》等,似也不无道理;何况黄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师,收托名黄帝的医书,在道教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尽管如此,但是道藏收书过滥,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其中不少书都与道教无关或关系极少的。
傅金铨傅金铨为清代著名道士。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老人。江西金溪人。据其《心学》自序末署道光二十四年(1844),和朱虎臣为其诗画题词有"皤然一老得得来"、"八十读书有神解"等推测,约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左右。
享年八十以上。
阿应麟为傅金铨《杯溪录》作序时,曾叙及他的事迹。中有云:济一道人"以孝行闻乡里,居善亲,与善邻";并"自言受训于纯阳吕祖,应八百之谶,首先忠孝,若尧舜禹文周孔,道统相承。为君止仁,为臣止敬,为父止慈,为子止孝。
各止至善,即各证厥修矣。……其平居训俗,多功德之谈"。
其所著《道海津梁》中,对净明忠孝教义多所阐发。认为"欲学神仙,先为君子。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人道是仙道之阶,仙道是人道之极。不有人道,安求仙道!正心修身,徙义崇德,此庸行也;孝弟忠信,忍让慈惠,此庸德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真学志士,必自此始"。同书又谓:"出世必基于入世,欲求出世之功,先讲入世之道,儒其大宗矣。"
以上说法,实是对刘玉净明教义的阐发。据此,傅金铨乃净明道流裔。
曾游历江西、江苏、湖南、四川等地。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寄居四川巴县,设坛传教。据《巴县志》卷五所载:
"从游者众。其门下最知名者,有临川纪大奎,时官合州(今四川合川县)知州。"又有弟子周鸾书、姚一智等。
著作有《道书十七种》传世。其中除收自撰著作外,又收有明、清时人著作,或照书辑录,或加己注。甚至收有元代净明道祖师刘玉的《玉真语录》,署名《樵阳子语录》,这是其他资料未见的名目。其自撰著作中,既有阐述净明教义与会合三教理论的篇章,又有阐述内丹旨义的专文,还有少数诗词,是研究清代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傅金铨多才多艺。前举阿应麟《杯溪录·序》云:"道人淹贯经史,工词翰,解声律,善画能琴,俊绝一时。"阿应麟作广丰县(今属江西)知事时,曾向傅金铨学琴。《道书十七种》又收其《自题诗画》一卷,是诗画合璧之作。粗略计之,有诗有画者,上百;有画无诗者,二百六十以上,可见其画稿之丰。周正儒为其诗画册作序云:"其诗力健声高,如戛石金;画宗北苑,飞毫走墨,逸韵天成。……有作必加咏赞,以诗题画,以画作诗。深自秘惜,不轻染翰。"张霭瑞序云:
"济一先生,天姿超逸,博学工文章,于画得荆关三昧,结构幽深,运笔古雅。……信文人笔墨,非俗工所能仿佛。"
李西月
李西月为清代内丹西派开创者。名平权,号涵虚,又号长乙山人。四川乐山人。《乐山县志》卷九《李平权传》云:
"李平权,号涵虚,乐邑诸生也。住凌云乡之李家河。河故浅狭,舟楫不通,平权书舍近焉。一夜月明,偕友散步其处,见溪中一渔舟,有老翁对月仰卧而歌。平权默计此地向无渔人,何来此翁?因与友人同诣之。问对间,知非常人,遂邀至馆,师事之。居年余,颇有所得。时李嘉(或作迦)秀主讲九峰书院,平权为其门人。久之,嘉秀知其(指李西月--引者注)有异,转师之。著有《无根树》,临终时,与族人宴座联句,结云:'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吟毕,偈曰:'清风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该《传》记载既简,又无年甲记录。他曾据雍正本重编《张三丰真人全集》,其自序末署:
"道光甲辰七夕长乙山人涵虚生叙","道光甲辰"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推之,当为清嘉庆、道光时人。
据道教传说,他曾遇张三丰祖师,得其秘传丹法。后又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密付真旨。因此倡言开内丹之新派,称隐仙派,或犹龙派,被后世道士称为内丹西派。盖与明陆西星之内丹东派相对。东派始祖陆氏名西星,李氏称西月;陆氏号潜虚,李氏则号涵虚,二者之名、号皆有相似之处,似为李西月有意仿效,以表示其西派可与前代之东派分庭抗礼。
东、西两派称谓的由来,盖就地理位置而言,东派流行于江、浙,故称东派;西派流行于四川,故称西派。二派所主丹法的内容亦有前后相承之关系,均为阴阳双修,但西派更加强调清静自然,力辟三峰采战邪术。
著作有《无根树注解》《道窍谈》《三东秘旨》《后天串述》等。皆为内丹著述。其丹法功诀,较东派更为繁琐复杂,理论亦较多层次。虽有其弊,但亦不乏精微之处。
陈撄宁
陈撄宁(1880~1969)为当代著名道教学者。安徽怀宁县人。清末秀才。道号圆顿子。自幼受家庭私塾教育,儒学根基深厚。年十五因病改学中医,并慕出家人清修法,因萌"学仙"之志。1905年入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未几因病退学,遂遍游名山寻师访友,开始步入"仙学养生"领域。民国初寄居上海,曾以三年时间通读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一遍。
同时又阅读大量其他养生、天文、哲学、医学、佛学等书籍,对养生之学兴味更浓。抗战期间,在沪行医,并积极救治伤员和难民。上海沦陷时,家中书物,荡然无存。1956年参加筹建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翌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60年后任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1961年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二任会长,在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团结道教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开展道教学术研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陈撄宁对儒、释、道三家之学,皆有较深的造诣,且擅"仙学"。他认为"仙学"自古以来便自成一家,故应独立发展;"仙学"的现实意义是"益寿延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追求"长生久视"。他认为所谓"仙人","乃是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锻炼而成的长生者"。
陈撄宁认为"仙学"养生术虽多,而主要是道教内、外丹道。认为"仙学"正宗方法有三,即:天元神丹服食,指李清虚、陈虚白、伍守阳、柳华阳之丹法;地元灵丹点化,指外丹烧炼之法;人元金丹内炼,指《参同契》《悟真篇》之类丹经。他曾偕道友从事外丹烧炼,未取得积极成果,乃从地元丹法转为人元内炼,即由外丹转为内丹,以老、庄"深根固蒂"、"守一处和"之说为其理论基础,从炼养人体精、气、神入手,主张"性命双依,命为重"。谓"性无命则不可立,离命即不足以见性,有命而性自在其中矣,故曰:命为重也"。自称其炼养要旨是:"神、气合一,动静自然。"即主张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使先天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晚年推行"静功疗养法",为其"仙学"养生术中较为实用的部分。
陈撄宁从事道教研究六十余年,治学精勤。他不同意前人所谓"道家之学,杂而多端"之说,将《正统道藏》所收各书按内容分为道学,道通、道功……等十四大类,并著《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道藏书目分类》等。其他论著尚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最上一乘性命双修廿四首丹诀串述》《论性命》《辩〈楞严经〉十种仙》《〈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华〉内外篇》《口诀钩玄录》等。晚年撰《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静功总说》,并主编《道教知识汇编》《中国道教史提纲》等。
易心莹
易心莹(1896~1976)为当代著名道教学者。俗名良德,字综乾,法名易理,字心莹。四川遂宁人。世代为农。自幼体弱多病,常闻道家强身保国之术,蓄意向道,于1913年弃家,只身至青城山天师洞(即常道观)求为道徒,时年十七。
年余,其兄来山中促其返家,中途私遁,再至成都青羊宫二仙庵蚕桑传习所作杂役。1917年,天师洞道士魏松遐去二仙庵,见其能耐劳苦,感其虔诚,将其领回天师洞收为弟子。时观中住持彭椿仙正大力振兴观务,鉴于道众文化低下,乃命心莹束修往本山朝阳庵拜吴君可门下就学。吴固儒而深于道者,心莹锐进不已,得涉猎经史,学有所得。1926年成都名儒颜楷来游青城山天师洞,见心莹勤学好问,益加奖掖,观主彭椿仙亦以文化培植相付托,心莹遂得投拜颜之门下。同年夏,随颜至成都,入颜崇德书屋深造。越三年,颜病故,而心莹之学业亦猛进。回观后,道众推为知客。在职三年,彭椿仙乃另选他人充知客,俾心莹专作道教学术研究。1942年7月,彭椿仙逝世,以心莹继主天师洞事。越年即去职,仍专心从事道教学理研究。建国后,心莹率道众致力农业生产。
1955年,选任青城山天师洞住持。1956年,参加筹建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次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又任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
易心莹爱好典籍,广蓄道书,今青城常道观所存《正统道藏》《二十四史》《道藏辑要》(皆有残缺)等数千册,皆其平日搜罗庋藏。平时虚心求教,曾与道教学者陈撄宁、西南联大教授陈国符、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等有书翰往来,商榷学术。
著作有《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教系统表》(即《老君应化图说》),《道学课本》《道教三字经》等,现多散佚。又辑《女子道教丛书》以及道教炼丹、养生等事,多在观中刊行。
概述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先后揽收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文子》以及后出的《列子》、《亢仓子》奉为诵习的经典外,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又经若干代的努力,将这些笔之于书,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现存《正统道藏》的主体,就是这些经籍书文的基本结集。它以自己特有的内容,表现为独具一格的文化样式,与儒、释两家的文化互相区别又互相交融,成为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经籍书文的造作与结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五斗米道创建时期,除以《老子》五千文为祖经,并为之作注释(如《老子想尔注》),以为教徒诵习之课本外,新创作的经书只有先出的《太平经》和张陵所写的道书若干篇。此后,经书日有增益,至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即著录道书六百七十卷,符书五百余卷,共一千二百余卷。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派出,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下,道书造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创作了上清、灵宝两大部类经书各若干卷,加上三皇经系统的经书、正一派的经书,篇卷已甚为可观。因而要求结集成帙,以广传播。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相继有一些道士对当时零散的道书进行搜集与整理。但因受人力、物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无法将结集的经书进行大量抄写传播,仅能辑录经书目录传世。相继编成的经书目录,主要的有:南朝宋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齐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梁陶弘景《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王延《三洞珠囊》等。这些经目现皆已不存。据北周甄鸾《笑道论》称,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已著录道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实有者一千零九十卷),《玄都经目》则著录道书六千余卷(实有者二千零四十卷)。可见至南北朝末,道教经书较东晋葛洪时有了较大增加。道士们在整理经书、编制经书目录的过程中,创造并逐步完善了道教独特的经书分类法,即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
上述各种经书目录按此法分类,以后的各部道藏亦以此法分类,沿用千余年未作改变。
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
玄宗诏令天下搜访道书,经过整理,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进行编纂,最后成中国第一部"道藏",名《开元道藏》,目曰《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后经五代之乱,这部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至宋代,从太宗至徽宗间,几经修"藏",编成传写者有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初之《宝文统录》,真宗天禧三年(1019)的《大宋天宫宝藏》,徽宗政和(1111~1118)间的木板刻印《政和万寿道藏》。至金元,在《政和万寿道藏》残板基础上,又相继于金明昌元年(1190)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修成《玄都宝藏》。最后一部道藏是明正统九年(1444)刊竣之《正统道藏》及其续书《万历续道藏》(刊成于万历三十五年)。正、续两部道藏共收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
它是道教文献的大集成,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
明万历之后,虽无道藏之大结集,但规模较小的道教丛书,却时有编纂。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编之《道藏辑要》(后经增补再刊为《重刊道藏辑要》),它除选收正续《道藏》之书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种。此外,明、清、民国间,又相继编成《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以及道士个人专集,如《方壶外史》《道书十二种》《古书隐楼藏书》《道书十七种》等。其他如敦煌遗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书,及《永乐大典》等中,还有不少散见道书。如果将上述已经小结集和尚未结集的分散道书加以收集整理,数量一定十分可观(目前巴蜀书社正在着手将它们编纂成《藏外道书》)。这些藏外道书和正、续道藏之书加在一起,将是目前所存道教经籍的全貌。
道教经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很多。有被作为礼拜诵读或传习的经典,如《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通玄真经》(即《文子》)、《冲虚真经》(即《列子》)、《洞灵真经》(即《亢仓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经》《黄庭经》《西升经》《大洞真经》《度人经》《清静经》《阴符经》《玉皇经》等;有阐发教理教义的著述,如《真诰》《道教义枢》《玄珠灵》《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净明忠孝全书》等;有医学养生著作,如《养性延命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有外丹黄白术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有炼养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崔公入药镜》《诸真圣胎神用诀》《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文》《陈先生内丹诀》《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书十二种》等;有符箓道法著作,如《灵宝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上清灵宝大法》《灵宝玉鉴》《道法会元》等;有斋醮科仪著作,如《正一威仪经》《玄门十事威仪》《太上出家传度仪》《三洞修道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
有教规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十规》等;有神仙、道士传记,如《列仙传》《神仙传》《南岳九真人传》《三洞珠囊》《三洞群仙录》《仙苑编珠》《金莲正宗记》《清微仙谱》《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汉天师世家》等;有宫观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金华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岳总胜集》《武当福地总胜集》《武当纪胜集》《茅山志》《岱史》《西岳华山志》《宫观碑志》等。
以上仅是道教经籍构成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书的主体。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书,至元《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云:"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儒书大抵指扬雄《太玄经》、邵雍《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鲍云龙《天原发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学著作,如《易因上下经(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经(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图》《大易象数钩深图》《易数钩隐图》《易象图说》内、外篇等;医书大抵指《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八十一难经》《图经衍义本草》等;
阴阳卜筮书大抵指《黄帝龙首经》《黄帝宅经》《黄帝金匮玉衡经》《玄妙白猿真经》《六阴洞微遁甲真经》《遁甲缘身经》《六壬明鉴符阴经》《卜大象星历经》等;诸子百家书大抵指除《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亢仓子》外,所收之《墨子》《鬻子》《鹖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子华子》《素履子》《无能子》《刘子》等;
此外,还收有《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外传》等。道藏收书之杂,曾为儒家和佛教徒所诟病。
应该说,道藏的出格收书,并非全无理由。如上举《易经》,虽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但是否即为儒家之专书,还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祖述《易》是道教的传统,从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为方术修炼,特别是内、外丹修炼的理论指导,自东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起,直到后世外丹、内丹各派无不祖述《易》。因此许多道教学者皆视《易》研究与《老子》的研究一样重要,且不时有颇有见地的《易》学著作问世。五代道士陈抟在《易》学上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道教内丹学,也深刻影响宋代儒学。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齐等,在《易》学上的成就也较大。因此道藏在收道教《易》学著作的同时,兼收一些儒家《易》学书,似乎不无道理。又如医书,道教从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发,一直重视医药学的研究,一方面借以祛病延年,另方面以之济世利人。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著名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道藏在收这些道教医学著作的同时,兼收《黄帝内经》和《图经衍义本草》等,似也不无道理;何况黄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师,收托名黄帝的医书,在道教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尽管如此,但是道藏收书过滥,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其中不少书都与道教无关或关系极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