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32节

  ①②③④《白云稿》卷三:《杜南谷真人传》

  ⑤⑥⑦⑧⑨⑩《道藏》第12册727页,770~771、772页,第16册755页,第12册728、733页,756页,第12册7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李道纯

  李道纯为宋末元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人。为白玉蟾再传弟子。其学以全真南宗为主,兼取北宗。在其所撰《中和集》中,论及性命之说和内丹要旨。他主三教合一,援儒入道,始终以"守中"为要诀。认为"中"乃乾坤之交所生成,故先天地而存在。在人身即为心性,亦称"玄关"。又称性命本一而用二,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有。故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先持戒、定、慧而空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以臻性命双全,形神俱妙。并根据性命之理,对各种修炼方法作了抉要总结。先辟"傍门九品",包括房中、服饵、采补、辟谷、吞霞服气、瞻星礼斗、定观杂思、闭息导引、搬精运气等,谓其下品为邪道,中上之品也不过是只可却病的外道。次分内丹为顿、渐二种。渐法又分三乘,下乘为安乐法,中乘为养命法,上乘为延生法;根机浅薄者,宜从修命入手,循序渐进。顿法为最上一乘,乃夙有根机者所宜修,只须一直了性,则自然了命,其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其学自成一家。

  著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太上老君说清净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其门人又集其言论成《清庵莹蟾子语录》。

  林灵真

  林灵真(1239~1302)为元代东华派主要传人。俗名伟夫,字君昭,灵真为其法名。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世为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既长,博通经纬史传、诸子百家及方外之书,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之旨,尤加精究。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戴煟为师,匾其宅曰丹元观。尝自谓:"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

  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①查《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所列东华派历代宗师中,林灵真之前,有"东华先生薛真人,讳熙真",当即林灵真所谓之"东华先生薛公",故知林灵真之师为薛熙真(其所谓"虚一先生林公",尚不明)。此系谱已将林灵真列为一代宗师,证明其后之清微派道士确已承认其为"绍开东华之教"的"一代真师"了。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慕其学,表荐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时当至元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291~1294)。此后,闭门著述,撰成《济度之书》十卷,《符章奥旨》二卷。正一教主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命雕板印行,以广其传;并授以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住持温州路天清观事。

  《正统道藏》所收署宁全真授、林灵真编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已非林灵真《济度之书》十卷之旧,是明代道士据上书增补扩充而成。

  林灵真是元代东华派的主要传人,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正一龙虎宗的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都曾投其门下,"可谓一时授受之盛"。②

  注:

  ①②《道藏》第7册19页,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张留孙

  张留孙(1248~1321)为元代龙虎宗支派玄教创始人。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继师李宗老。后以所学游江淮间。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选其从行。第二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据传其能请祷止雨、疗疾,世祖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曰:"'大元赐张上卿',敕两都各建崇真宫,朝夕从驾。"①至元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次年,奏复宫观,令自别为籍。此后,"宠遇日隆,比于亲臣",②或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访求逸遗,又相继受命为武宗、仁宗取名。至元二十八年更以卜筮之术,参预任命宰相的重大决策。此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朝廷每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③随着政治宠遇日隆,皇帝赐予道教职衔与权力也逐步上升。由道教都提点到玄教宗师、玄教大宗师;由上卿到特进上卿;由法师到真人、大真人;由知集贤院(元代管理儒、道的机构)道教事,到领集贤院道教事,位大学士上,再加开府仪同三司。

  爵位也由三品到二品,再到一品。至仁宗延皊二年(1315),所得头衔多达四十三字,曰:"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既有勋号,又有实际职掌,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居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之冠。

  张留孙在其政治地位日益显赫、道教权力日益扩大的过程中,陆续从江西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京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从而在他周围集合起大批道士,逐渐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道教派别,即龙虎宗支派玄教。这个道派是元代龙虎宗的核心,其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不仅超过了江南诸道派,而且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张留孙除领导玄教外,又在整个道教事务中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如元初集贤与翰林院同一官署,张留孙向元世祖建议分置两院。世祖即专设集贤院,掌管提举学校,征求贤良、隐逸,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皆隶属之。此后他和他的继任者即受命知集贤院道教事,参与管理全国道教。又如至元十八年,全真道在与佛教斗争中失败,道教经书面临全被焚毁的厄运,张留孙密启裕宗(太子真金)云:"黄老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裕宗启奏世祖,乃"集儒臣论定所当传者,俾天下复崇其教。"④从而减少了焚经的损失。

  张留孙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领导玄教四十余年。除宗教活动外,并参预不少政治活动。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称,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指张留孙--引者注)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敕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可见张留孙在襄赞朝廷政治与调和官吏矛盾方面,曾作过不少工作,起过不少作用。因此,一方面更加取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另方面在大臣和士人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大臣故老心腹之臣,莫不与开府(指张留孙--引者注)有深契焉"。⑤从而使他领导的玄教能盛极一时。

  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仁宗为之大举祝寿。

  "上使国公画公像,诏翰林学士承旨赵公孟瞓书赞进入,上亲临视,识以皇帝之宝,以赐公生日"。并以之永"镇崇真宫"。

  "是日,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⑥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留孙逝世,皇帝又为之大办丧事,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⑦天历二年(1329)加封"辅成赞化保运神德真君"。

  注:

  ①见《元史·释老传》及袁桷《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②《吴文正集》卷六十四:《张公道行碑》

  ③⑥⑦《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张宗师墓志铭》

  ④《清容居士集》卷三十四:《有元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

  ⑤《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刘玉

  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字颐真,号玉真子。南康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后随父迁隆兴新建(今江西南昌)。弱冠父母相继亡故,居丧尽礼,家贫力耕而食。后厌弃尘世,笃志于神仙之学。

  南昌西山盛传许逊净明忠孝大法。至元十九年(1282)秋,刘玉自称在西山泻油冈遇洞真天师胡慧超,告之曰:"龙沙已生,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据说,次年,于玉隆禁山再遇胡慧超,向其传许逊之旨:"可寻西山中黄堂山乌晶原建玉真坛以栖隐。"此后道学愈益精进,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开始传道。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刘玉自称遇郭璞教以经山纬水之术,遂游黄堂山乌晶原寻访,果得昔日许逊修真之所,建玉真坛。据教内传说,元贞三年正月,许真君降临黄堂山乌晶原玉真坛,面授刘玉真言:"中黄大道,八极真诠,子当敬受,吾八百弟子,汝为首。"刘玉假托许逊、郭璞、胡慧超等众真降授道法后,遂"开阐大教,诱诲后学",弘扬净明道法,遂开新的净明道。

  刘玉的净明道,"其法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简而不繁。"弟子问:"昔何真公所传稍繁,今先生所授极简,何其不同?"刘玉曰:"昔绍兴之时,仙期悬隔,权以救世,以法弘教,故繁。今龙沙已生,仙期迫近,急于度人,以道弘教,故约。"刘玉时期,净明道十分隆盛,相继兴建了隐真、洞真等靖庐。相继向弟子授受诸品秘要,为人祈禬禳解。刘玉虽声名日隆,而益自韬晦。

  刘玉在何真公的净明道的基础上,对净明忠孝道法进行了改革。何真公时期的符咒较为繁琐,动辄百十道符。刘玉仅存炼度一符。何真公所传斋醮之法也十分繁琐,刘玉以为不当,倡行修斋贵在和淡,和而躁心释,淡而欲念平,方才正心诚意,合乎无为,与天地同一。刘玉还对告斗(即向星辰祷告)之法进行改革,革除设斗灯这一程序。刘玉又将修炼放在次要地位,认为何真公所传法术都是后天之学,主张要返后天而复先天,返真还元,同归太极,而归无形。认为净明大道是先天之宗本,净明大道"欲使学者从博而约,从修而证,回后天而先天,复有名而无名,符净明无为,一也。"

  经刘玉改革之后,修炼、斋醮、符法等方术已降居次要地位,修习的中心是封建的忠孝伦理道德观念。

  刘玉认为,"净明"主要是指心性。《净明大道说》曰:

  "净明者,无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为无上清虚,在天为中黄八极,在人为丹元绛宫。此三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明此理者净明也。清则净,虚而明,无上清虚之境,谓之净明。"刘玉还强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事尽时,天理自见,故净明之道不废人事。刘玉斥责出尘绝俗、抛家舍业而修炼者为名教罪人,声称净明道士,"或仕宦或隐游,无往不可。所贵忠君孝亲,奉先淑后,至于夏葛冬裘,渴饮饥食,与世人略无少异。只就方寸中用些工夫,非比士俗所谓修行,殊形异服,废绝人事,没溺空无。所以此学不至洁身乱伦,害义伤教。"故净明道士同正一派道士一样,可居家修行。

  刘玉倡儒释道三教同源之说:"何谓一?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恕,瞿昙之大乘,同此一也。"他认为三教并立相辅,化人归善,缺一不可。但主要是会和儒家,将其忠孝思想作为净明大道之本。

  至大元年(1308)正月,刘玉以教事付黄元吉。二月,逝世。有其弟子所辑《玉真语录》传世。

  注:

  本篇引文散见《道藏》第24册620~650页(《净明忠孝全书》),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吴全节

  吴全节(1269~1346)为元代著名玄教道士。字成季,号闲闲,饶州(今江西波阳)人。十三岁学道于龙虎山上清正一宫之达观堂,师李宗老。闻空山先生雷思齐深明《周易》《老子》,遂往师之。后李宗老延请雷思齐至龙虎山,全节等多人同受其业。至元二十四年(1287),张留孙征之至京师崇真宫,成为倚侍留孙左右的大弟子。曾多次奉诏出祀岳渎山川,又数次奉诏去江南访求遗逸。成宗即位,奉敕每岁侍从行幸,并继续奉命外出祠祀。元贞元年(1295),制授冲素崇道法师、南岳提点。大德二年(1298),制授冲素崇道玄德法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此后,或奉诏设醮,或被请祷雨,或奉旨降御香于江南。大德十年,制授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次年,武宗即位,制授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崇文弘道玄德真人,佩玄教梁师印,视二品。至大三年(1310),封赠其祖及父,奉命归乡荣亲。至治二年(1322),继张留孙之后,任玄教掌教,制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佩一品印。

  他在掌教前后,一如其师张留孙,参与宫廷政事,举荐贤能,疏解朝臣之间的龃龉。特别是自金以来,孔子之嗣失统,吴全节于延皊(1314~1320)中力言于朝廷,遂以其五十四代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元统(1333~1334)初,思晦卒,有乘间觊觎者,吴全节复言于朝,乃以思晦之子克坚袭封。另一方面,由他参与政治活动,既得元室之信任,又广交大臣显贵,为其玄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吴全节儒道兼修。其师张留孙在向皇帝奏对或与廷臣议论时,必曰:"臣留孙之弟子全节深知儒学,可备顾问。"①元代大儒吴澄称:"吴真人全节寄迹道家,游意儒术,明粹开豁,超出流俗。"②许有壬曾奉敕给吴全节的画像写赞语,其中有两句:"人以(公)为仙,我以(公)为儒。"③吴全节善诗,有诗文集《看云录》若干卷,《代祠稿》诗二百余篇。吴澄赞其诗曰:"其诗如风雷振荡,如云霞绚烂,如精金良玉,如长江大河。"(吴澄《吴闲闲宗师诗序》)李存谓其诗"和而庄,丰而安,婉而不曲,陈而不肆,其正始之遗音乎!"④吴全节对道教各种方术兼收并蓄,他出身龙虎宗,熟知符箓斋醮,在燕京崇真宫期间,又向南宗道士陈可复学雷法,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又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他鉴于灵宝斋法,授受既久,渐失宗旨,乃集诸家所传,手为删定,类为二十四门,总为十卷,题曰《灵宝玉鉴》。这是玄教道士仅有的一部道教著作。

  注:

  ①《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首节 上一节 32/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