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27节
但他十分关心世道治乱,民生疾苦。乃著《化书》六卷一百十二篇。他认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是造成人民痛苦,社会动乱的基本原因,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享乐腐化,是加重剥削压迫,激化社会矛盾的内在因素;提出统治者应用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以医治社会弊病,实现天下太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企求安定生活的愿望。
谭峭本老庄思想,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他写成《化书》后,交南唐宋齐丘,请其作序传世。宋齐丘遂占为己有,一时《化书》被名为《齐丘子》,以致南唐沈汾《续仙传》为谭峭立传时,未述及撰《化书》事。后陈抟揭露宋齐丘欺世盗名的丑行,称:"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今江苏南京),见齐丘,……乃出《化书》授齐丘曰:
'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耳。"①自此,始正名为《谭子化书》,或称《化书》。元人赵道一编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谭峭传,即在《续仙传》的基础上补叙了陈景元所述陈抟揭露宋齐丘夺《化书》一事。
据《泉州府志》载称,南唐主曾赐谭峭以紫霄真人之号。
明万历(1573~1619)年间,王一清(号体物子)作《化书新声》时,在其序中称"紫霄谭真人《化书》"。②表明道门中亦称谭峭为紫霄真人。故后遂出现将作《化书》的紫霄真人谭峭与正一先生谭紫霄相混淆。南唐沈汾《续仙传》未载谭紫霄事迹,所列谭峭传,也未记在闽活动及受尊号之事。唯北宋末马令撰《南唐书》,始于《方术传》中提及"道士谭紫霄,泉州人也,与陈守元相善,事王昶,封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栖隐洞",并有诸多神奇传说。南宋陆游所著《南唐书》,在方士传中所记"谭紫霄",与马令所记大体相同,并增益"自云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等内容。可见两者所记谭紫霄,是传天心正法的符箓派道士,闽王昶尊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晚隐并终卒庐山栖隐洞。而五代沈汾《续仙传》所记谭峭,为丹鼎派道士,在南岳炼丹,后入青城仙去。二人互不相涉。因此,《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已将谭峭与谭紫霄分别立传。称"金门羽客姓谭氏名紫霄,一云子雷,其先北海人也"。并明确指出《化书》为谭峭所著。到了清初,则又出现《化书》为谭紫霄所著及将两谭事迹相混淆之事。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福建通志》卷五十一《仙释》栏载:泉州府"谭紫霄,幼聪警,及长嗜黄老,得辟谷养气之术。尝作《化书》,授宋齐丘令为序,齐丘因攘为己作。"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六十《方外》栏所记谭紫霄,则仅摘录马令《南唐书》,而不言作《化书》事。和坤等所撰的《大清一统志》在《泉州府·仙释》栏则又称"谭紫霄……尝作《化书》,授宋齐丘,后尸解去"。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所编《福建通志》中的"谭紫霄"只综述马令《南唐书》和陆游《南唐书》关于谭紫霄的资料,而不言作《化书》及有关谭峭的经历,才又恢复元以前的状况,将符箓派的谭紫霄与作《化书》的谭峭分别开来。
注:
①《化书后序》
②《道藏辑要》危集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902)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之曰《太平经钞》。唐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霮笼络高道,访方远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居之。钱霮在所撰《天柱观记》中,赞扬方远"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由是显闻吴楚。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
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
聂师道
聂师道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详。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少居问政山师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传法箓修真之要。后出游绩溪山、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玉笥山清虚观,据称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后还问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给事中裴枢任歙州刺史期间,田頵、陶雅举兵围之累月,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过多,无人敢领命出城,师道乃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枢曰:"君道士,岂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与语,大喜曰:"真道人也。"随约誓遣还。
歙州平,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栖霞等,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吕岩
吕岩(一作嵒)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①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②昼夜终始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③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①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注:
①②③《道藏》第4册422页,第20册738页,7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能改斋漫录》
陈抟
陈抟(?~989)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陕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诸说)。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则亳州真源县似为其出生地。而北宋太宗、真宗时(976~1021)人李宗谔又称陈抟为"普州崇龛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为崇龛寨人。"②按钦真观即在安居县崇龛镇。或许崇龛乃其祖籍,亦未可知。
陈抟生于唐末(根据道教徒中的说法推算,当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与魏泰所说"生唐末"大体吻合),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③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④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⑤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⑥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自此,其名大振。后周显德三年(956)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⑦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⑧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穀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显德五年(958),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兴国九年(或雍熙元年,984)。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因语宰相宋琪等人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安治,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书,卿可试与之语。"宋琪问:"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陈抟答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术,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令有司增葺华山云台观。数月后放还山。端拱二年(989)卒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宋史·陈抟传》称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
隐居武当山时作诗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养之事。
又撰有《入室还丹诗》五十首、《易龙图》《赤松子诫》(或作《赤松子八诫录》)《人伦风鉴》(或作《龟鉴》)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六百余首。相传他传有《无极图》《先天图》等。《全宋文》收入其数篇文章。《正统道藏》题名陈抟的作品有《阴真君还丹歌注》。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收入其《龙图序》;元张理《易象图说内篇》并收《易龙图》之序及数图式,可考见其易学象数思想。曾慥《道枢·观空》录其论说,又可见其观"五空"思想。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注:
①②《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八
③《东轩笔录》卷一
④⑦《五代史补》卷五
⑤《老学庵笔记》卷六
⑥《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八
⑧《资治通鉴》第20册9561页,中华书局,1956年
施肩吾
北宋道士施肩吾,字希圣。自号华阳子。九江(一说湓浦,今江西九江一带)人。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其活动时代约当10世纪下半叶至11世纪上半叶的北宋初中期。
李竦作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之后的《指元(玄)图序》中有"仆游江南,于南京应天府遇华阳施真人肩吾希圣者"之句,仁宗时好道之士晃迥曾引及华阳子施肩吾的《三住铭》,而其本人所作《西山群仙会真记》不避"玄"字(真宗称宋室圣祖赵玄朗之讳),又当在大中祥符六年之前。上述资料皆可作为其生活年代的佐证。
据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记载,施肩吾初得一托名晋代道士许逊者授其五种内丹诀及神丹诸方,后再遇吕洞宾传授内炼金液还丹大道,于是隐居西山。道成之日,作诗曰:"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若记西山学道者,连余即是十三人。"白玉蟾跋《施华阳文集》云:"李真多以太乙刀圭火符之诀传之钟离权,钟离权传之吕洞宾,吕即施之师也。施有上足李文英。昔施君授李一十六字,世罕知者:'一灵妙有,法界圆通,离种种边,允执阙中。'予偶得之,故并以告胡栖真,使补其遗云。"
华阳子施肩吾的丹道思想上承钟离权、吕洞宾,并有所发挥。主要内容如下:
(一)推崇"阳神"的生死观和神仙思想。他认为,人的本原为得之道的阳神(又名"法身"),人有了质体就"阴承阳生",渐渐阴盛阳消而病老衰亡。为免于轮回死亡,就应当修阳仙。"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唯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知此修炼,便可以"超凡入圣,而脱质为仙"。他把仙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按其修炼形、气、神的高低划分,并贬斥佛教的修行证果为"阴灵之鬼","虽曰仙,其实鬼也"②。
(二)识正道、真法和"传道"思想。他不但认为"三教中太上为先",而且指出钟吕金丹道才是仙道正宗,并在"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之前增加一项"炼法入道",特别强调"得尊师之一言,自知真伪"③的重要意义。
谭峭本老庄思想,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他写成《化书》后,交南唐宋齐丘,请其作序传世。宋齐丘遂占为己有,一时《化书》被名为《齐丘子》,以致南唐沈汾《续仙传》为谭峭立传时,未述及撰《化书》事。后陈抟揭露宋齐丘欺世盗名的丑行,称:"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今江苏南京),见齐丘,……乃出《化书》授齐丘曰:
'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耳。"①自此,始正名为《谭子化书》,或称《化书》。元人赵道一编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谭峭传,即在《续仙传》的基础上补叙了陈景元所述陈抟揭露宋齐丘夺《化书》一事。
据《泉州府志》载称,南唐主曾赐谭峭以紫霄真人之号。
明万历(1573~1619)年间,王一清(号体物子)作《化书新声》时,在其序中称"紫霄谭真人《化书》"。②表明道门中亦称谭峭为紫霄真人。故后遂出现将作《化书》的紫霄真人谭峭与正一先生谭紫霄相混淆。南唐沈汾《续仙传》未载谭紫霄事迹,所列谭峭传,也未记在闽活动及受尊号之事。唯北宋末马令撰《南唐书》,始于《方术传》中提及"道士谭紫霄,泉州人也,与陈守元相善,事王昶,封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栖隐洞",并有诸多神奇传说。南宋陆游所著《南唐书》,在方士传中所记"谭紫霄",与马令所记大体相同,并增益"自云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等内容。可见两者所记谭紫霄,是传天心正法的符箓派道士,闽王昶尊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晚隐并终卒庐山栖隐洞。而五代沈汾《续仙传》所记谭峭,为丹鼎派道士,在南岳炼丹,后入青城仙去。二人互不相涉。因此,《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已将谭峭与谭紫霄分别立传。称"金门羽客姓谭氏名紫霄,一云子雷,其先北海人也"。并明确指出《化书》为谭峭所著。到了清初,则又出现《化书》为谭紫霄所著及将两谭事迹相混淆之事。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福建通志》卷五十一《仙释》栏载:泉州府"谭紫霄,幼聪警,及长嗜黄老,得辟谷养气之术。尝作《化书》,授宋齐丘令为序,齐丘因攘为己作。"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六十《方外》栏所记谭紫霄,则仅摘录马令《南唐书》,而不言作《化书》事。和坤等所撰的《大清一统志》在《泉州府·仙释》栏则又称"谭紫霄……尝作《化书》,授宋齐丘,后尸解去"。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所编《福建通志》中的"谭紫霄"只综述马令《南唐书》和陆游《南唐书》关于谭紫霄的资料,而不言作《化书》及有关谭峭的经历,才又恢复元以前的状况,将符箓派的谭紫霄与作《化书》的谭峭分别开来。
注:
①《化书后序》
②《道藏辑要》危集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902)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之曰《太平经钞》。唐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霮笼络高道,访方远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居之。钱霮在所撰《天柱观记》中,赞扬方远"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由是显闻吴楚。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
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
聂师道
聂师道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详。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少居问政山师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传法箓修真之要。后出游绩溪山、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玉笥山清虚观,据称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后还问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给事中裴枢任歙州刺史期间,田頵、陶雅举兵围之累月,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过多,无人敢领命出城,师道乃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枢曰:"君道士,岂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与语,大喜曰:"真道人也。"随约誓遣还。
歙州平,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栖霞等,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吕岩
吕岩(一作嵒)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①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②昼夜终始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③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①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注:
①②③《道藏》第4册422页,第20册738页,7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能改斋漫录》
陈抟
陈抟(?~989)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陕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诸说)。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则亳州真源县似为其出生地。而北宋太宗、真宗时(976~1021)人李宗谔又称陈抟为"普州崇龛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为崇龛寨人。"②按钦真观即在安居县崇龛镇。或许崇龛乃其祖籍,亦未可知。
陈抟生于唐末(根据道教徒中的说法推算,当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与魏泰所说"生唐末"大体吻合),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③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④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⑤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⑥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自此,其名大振。后周显德三年(956)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⑦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⑧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穀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显德五年(958),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兴国九年(或雍熙元年,984)。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因语宰相宋琪等人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安治,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书,卿可试与之语。"宋琪问:"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陈抟答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术,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令有司增葺华山云台观。数月后放还山。端拱二年(989)卒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宋史·陈抟传》称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
隐居武当山时作诗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养之事。
又撰有《入室还丹诗》五十首、《易龙图》《赤松子诫》(或作《赤松子八诫录》)《人伦风鉴》(或作《龟鉴》)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六百余首。相传他传有《无极图》《先天图》等。《全宋文》收入其数篇文章。《正统道藏》题名陈抟的作品有《阴真君还丹歌注》。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收入其《龙图序》;元张理《易象图说内篇》并收《易龙图》之序及数图式,可考见其易学象数思想。曾慥《道枢·观空》录其论说,又可见其观"五空"思想。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注:
①②《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八
③《东轩笔录》卷一
④⑦《五代史补》卷五
⑤《老学庵笔记》卷六
⑥《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八
⑧《资治通鉴》第20册9561页,中华书局,1956年
施肩吾
北宋道士施肩吾,字希圣。自号华阳子。九江(一说湓浦,今江西九江一带)人。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其活动时代约当10世纪下半叶至11世纪上半叶的北宋初中期。
李竦作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之后的《指元(玄)图序》中有"仆游江南,于南京应天府遇华阳施真人肩吾希圣者"之句,仁宗时好道之士晃迥曾引及华阳子施肩吾的《三住铭》,而其本人所作《西山群仙会真记》不避"玄"字(真宗称宋室圣祖赵玄朗之讳),又当在大中祥符六年之前。上述资料皆可作为其生活年代的佐证。
据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记载,施肩吾初得一托名晋代道士许逊者授其五种内丹诀及神丹诸方,后再遇吕洞宾传授内炼金液还丹大道,于是隐居西山。道成之日,作诗曰:"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若记西山学道者,连余即是十三人。"白玉蟾跋《施华阳文集》云:"李真多以太乙刀圭火符之诀传之钟离权,钟离权传之吕洞宾,吕即施之师也。施有上足李文英。昔施君授李一十六字,世罕知者:'一灵妙有,法界圆通,离种种边,允执阙中。'予偶得之,故并以告胡栖真,使补其遗云。"
华阳子施肩吾的丹道思想上承钟离权、吕洞宾,并有所发挥。主要内容如下:
(一)推崇"阳神"的生死观和神仙思想。他认为,人的本原为得之道的阳神(又名"法身"),人有了质体就"阴承阳生",渐渐阴盛阳消而病老衰亡。为免于轮回死亡,就应当修阳仙。"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唯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知此修炼,便可以"超凡入圣,而脱质为仙"。他把仙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按其修炼形、气、神的高低划分,并贬斥佛教的修行证果为"阴灵之鬼","虽曰仙,其实鬼也"②。
(二)识正道、真法和"传道"思想。他不但认为"三教中太上为先",而且指出钟吕金丹道才是仙道正宗,并在"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之前增加一项"炼法入道",特别强调"得尊师之一言,自知真伪"③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