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24节

  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中特别强调老年人"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并"兼之以导引、行气"及"房中补益"之术。他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

  认为老年人当从事诸如调气、按摩、导引、行气以及散步等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了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

  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济危。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乱,腹病胀满,尸餫e恶风,癫狂鬼语,盅毒妖魅,温症"。

  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成玄英

  成玄英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生卒年不详。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间,被流放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时,曾致力于注疏老、庄之学。他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在注疏中着重发挥"重玄之道"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道教的哲理。他解释:"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并谓"重玄之道,本自无名",故"重玄"又为"道"所决定。"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要"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执","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以为这是对"道"之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他又按照"重玄"的观点,阐发其修养长生之道,提倡无欲无为的静养方法。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故当"去躁为静",无欲无为。无欲无为之要在于摈弃名利欲望。称"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如此就"能保守身形","尽其天命"。并引进佛教三业、六根之说,认为重静之人应当做到"三业清静","六根解脱"。声称:"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也。此明身业净。"以"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角之责也","此明口业净"。"妙悟诸法,同一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而"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恣根起用,用而无染",则"六根解脱"。又称"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使不驰动","次须守三一之神,虚一凝静","三一者乃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根","欲得虚玄极妙之果者,须静心守一中之道,则可得也"。其守静去躁以修炼长生的思想,对后来的司马承祯、吴筠等有一定影响,在道教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其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诀义疏》七卷,均已亡佚。近人蒙文通曾辑其佚文,为《道德经义疏》,大体复其旧观。

  李荣

  李荣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道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人(今四川绵阳市)。唐代道教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650~683)时。近人蒙文通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①关于他的籍贯,有这样几条材料可资佐证。

  一是他自称蜀人:"荣在蜀日,已闻师名";"道门英秀,蜀郡李荣"。二是佛徒斥其为"区区蜀地老,窃号道门英"。②三是《绵阳县志》卷七引旧志说:唐驸马蒋曜登富乐山别李道士荣诗。该诗收入《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二,作者为薛曜,题名《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策》。看来二者各有笔误,前者"蒋"当作"薛",后者"策"当作"荣",可能皆因形近在传抄中出现的讹误。四是《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所收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有注称:"荣,巴西人"。据《元和郡县图志》:富乐山在巴西县东五里。这些都表明李荣当为绵州巴西人。

  李荣的生平,史料少而零散。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中有云:"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③就是他向人透露的早年学道生活及经过苦修,丹术日精的一些情况。他受到唐高宗的征召,大约就在此时,在蜀中与他有过从的著名诗人卢照邻曾以诗相赠:"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壁清江濆。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风摇十州影,日乱九江文。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④赞扬李荣的道术与文采。

  进京以后,李荣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是代表道教与佛教论辩,成为"老宗魁首"。显庆三年(658)四月,高宗敕召僧道各七人入内论义,李荣为其中之一。当时李荣"主道生万物义",与大慈恩寺僧慧立争辩。⑤显庆五年(660)

  八月,敕召僧静泰与李荣于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荣辩败。他曾在与佛教的论战中"屡遭劲敌,仍参胜席",不料败于静泰,"由是失厝,令还梓州。形色摧恧,声誉顿折。道士之望,唯指于荣,既其对论失言,举宗落采。"⑥贬回蜀地后,李荣可能收到了驼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写的诗。李荣在长安时,与灵妃"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仙桂丹花重迭开,双重绰约日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遭贬后,他"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年去年来,灵妃"春来春更思",恰逢骆宾王于姚州平叛回到长安,便托骆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长歌寄给李荣。⑦

  在蜀中过了几年,龙朔三年(663)五月他再度奉敕入长安。六月十二日,敕令于蓬莱殿论义,荣与灵辩同奉见。李荣开《升玄经》题说:"道玄,不可以言象诠","玄道安绝言,假言以诠玄。玄道或有说,玄道或无说,微妙至道中,无说无不说。"⑧以他惯用的中观方法作答辩。到总章(668~670)

  中,李荣尚住东明观,在长安颇有声名,后不知所终。

  李荣颇有诗才,喜与骚人墨客交游,性诙谐,好与人辩争。《大唐新语》卷十三载:京城僧道经常互争二教优劣,递相排斥。总章(668~670)中兴善寺被火灾所焚,尊像烧尽。

  东明观道士李荣因作咏曰:"道善何曾善,云兴遂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时人虽欣赏荣诗,但声名从此而减。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八引《启颜录》称:唐有僧法轨,身材短小,在寺中开讲,李荣前往参与讨论,相争数番。僧有旧作诗咏荣,于高座上朗诵:"姓李应须李,言荣又不荣。"李荣未等他说下一句,即应声道:"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四座佩服其才思敏捷。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罗道琮传》载:道琮在高宗末,官至太学博士,常与太学助教康国安、道士李荣等讲论,为时人所称。可见李荣为当时道教中领袖群伦的人物。

  李荣以重玄思想解释《老子》而著称。其重玄思想极受佛教中观论的影响,特别是初唐盛行的佛教三论宗,给其重玄说以许多理论上的启发。当时蜀地三论宗颇为盛行,入蜀讲"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的僧人甚多,讲论之地多离李荣住地不远,对其必有一定影响。因此,他常借助佛教哲学解释《道德经》,提高了道教哲学思想的思辨性。

  李荣曾注《西升经》,主要著作有《老子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存录"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宋史·艺文志》有"李荣《道德经注》二卷"。宋人尤袤《遂初堂书目》也存"李荣注老子"。宋高似孙《子略》卷二"老子注"中录"《任真子集注》,李荣,道士"。今《正统道藏》残存李荣《老子注》。敦煌曾出李荣《老子注》唐高宗时写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近人蒙文通于本世纪40年代末据《道藏》残本、北京图书馆和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辑成李荣《老子注》四卷,据称基本恢复了李荣注的原貌。1947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刊行。以后严灵峰也有辑校本,收入《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三函。

  注:

  ①参见《古学甄微》第347页,巴蜀书社,1987年

  ②参见《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上以西明寺成召僧道入内论义》《大慈恩寺沙门灵辩与道士对论》

  ③⑦均见《全唐诗》第3册838页,中华书局,1979年

  ④《卢照邻集》卷一:《赠李荣道士》第10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⑤《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今上召佛道二宗入内详述名理事》

  ⑥《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今上在东都,有洛邑僧静泰,敕对道士李荣叙道事》

  ⑧《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慈恩寺沙门灵辩与道士对论》

  王玄览

  王玄览(626~697)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俗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人。王太霄《玄珠录·序》云:王玄览"年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群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三十多岁时,好为人卜筮吉凶,看相算命。曾"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药节度,咸心谋手试。"一度会同二三乡友造访茅山。但半路又觉同行者皆非仙才,而回归乡里。乃"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

  于是坐起行住,唯道是务。……亦教人九宫六甲、阴阳术数。"

  四十七岁时,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礼爱。五十岁左右度为至真观道士。年六十余,渐不复言灾祥。曾为他事所累系狱一年,于狱中作《混成奥藏图》。晚年又著《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今四川成都)高道及诸弟子"请释老经,随口便书,记为《老君口诀》两卷,并传于世"。所作之《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老经口诀》《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等,皆已亡佚,唯弟子所辑其论录《玄珠录》二卷,收于《正统道藏》,为研究王玄览思想的重要资料。

  王玄览的思想渊源于道家,而兼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他在《玄珠录》中,仿照佛学中"佛"与"众生"非一非二的命题,认为"道"先于"众生"而存在,"众生未死,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犹是于古道。"并认为:"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众生虽死,道仍长存。他又把"道"分为"可道"和"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则永恒不死,故"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此乃因袭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之说而来。认为欲得"道",不应外求,当为内求。因为"道"不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中具有的"道性"。道生万物,即是心生万物。

  "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他以事物之动静为例,"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见其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又称"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所以,他认为修道成仙的要旨,是要达到一个清静不变的"实体"。既要坐忘修心,又要定慧双修。此又接近佛教法相宗唯识论的观点。

  王玄览思想的内核是道体的求证和修道的论述,其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则取自于佛教中道观。由于他对《道德经》的某些观念作了新的诠释,援佛入老,从而使老学披上了一套佛学的外衣。同时,道教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经他的发展和充实后,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早期道教所注重的"炼形",而是强调"炼神",其生死观不在执着于肉体的永恒,而趋于接近佛教的"无生",从六道轮回中解脱。所以,王玄览又是继李荣、成玄英之后进一步发展"重玄"思想的道教学者。

  潘师正

  潘师正(586~684)为唐代著名道士。字子真。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贝州宗城(一说赵州赞皇,均属河北)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熟读六经,并得母口授《道德经》。年十三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名于世。隋大业(605~618)中,道士刘爱道见而器之,谓之曰:"三清之骥,非尔谁乘之?"①时王远知为炀帝所尊礼,刘爱道劝其师事王远知,远知尽以道门隐诀及符箓授之。未几,随远知至茅山。后又与刘爱道迁居于嵩山双泉顶,最后隐于逍遥谷,潜心修炼,清静寡欲,邈与世绝。据传,他隐居山中二十余年,唯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而已。上元三年(676),高宗巡洛阳,礼嵩岳,对其甚为礼重。请作符书,辞以不解;问其所需,答曰:"茂松清泉,臣之所须,此中不乏"。高宗甚为叹异。调露元年(679),高宗再祀嵩岳,复召见,并以车舆迎送。又诏于逍遥谷建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前后赐诗数十首。潘师正虽受高宗尊宠,数应召对,但仍以山野之人自处,尝谓弟子曰:"吾实无用,接见帝王,惊扰灵岳。汝等学道,不厌深眇,则无累矣。"②卒于永淳元年,享年九十八岁。卒赠太中大夫,谥体玄先生。有弟子多人,以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嵩真为最著。

  南北朝之际,佛教诸家讨论最为热烈的是所谓"佛性"问题。当时道教受佛性说的影响,也提出了"道性"的概念,以与佛教佛性说相颉颃。所谓道性,指众生禀赋于道或与道同一的不变之性,谓其为修道而得道的根本依据和可能性。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答唐高宗问曰:"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实源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他极为重视道教戒律的研究,并将道教戒目分为"有得戒"和"无得戒"两种:

  "所言戒者,法有二种,一者有得戒,二者无得戒。有得戒者,即《太玄真经》所谓三戒,五戒,九戒,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无得戒者,即谓上机之人,灵识惠解,业行精微,离诸有心,不婴尘染,体入空界,迹蹈真源。不求常乐而众善自臻,不厌人间而诸恶自息,本自无持,今即不犯,无犯,是名无得。既其无得,亦复无失无得,故谓为真。

  上机之人,其戒如此。"③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其悟性有早、迟之分,故其修道阶次亦有快、慢之别。对于聪颖信徒(上机之人)不必拘泥于文字戒条,只用点悟的办法,即可得道成真。对于一般信徒,按道门阶次,经法浅深,循序渐进地给以开导疏通,也可位登上乘。其所谓"有得戒",即有文字可寻持的戒目;"无得戒",即没有文字可把持,纯靠道性的悟解,此划分理论,与佛教顿悟,渐修的佛法思想有相类之处。

  据今人陈国符考证,《正统道藏》收《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卷,内有唐天皇于中岳逍遥谷与潘师正之问答,即唐高宗与潘师正的对话录。

  注:

  ①②③《道藏》第5册245页,601页,第24册78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首节 上一节 24/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