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17节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女从前债"。NH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世冤仇"NI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NJ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NK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NL邱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OC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OD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OE邱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OF王重阳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OG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OH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注:

  ①《金史》第1册216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②《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五:《紫微观记》

  ③④⑤⑦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⒆⒇MDMEMFMGMHMIMJMKMLNCNDNFNHNINJNKNLOCODOEOFOG《道藏》第25册414页,第19册809页,558页,791页,712页,540页,530页,537页,540~541页,770页,796页,743页,第23册721页,第25册713页,798页,741页,799页,第32册154页,第25册838页,849页,851页,841页,852页,843页,第32册154页,第25册807页,736页,853页,792页,595页,第33册172页,第19册734页,第25册866页,731页,第3册388页,第25册78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道家金石略》第52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⑧《秋涧文集》卷五十三:《卫州胙城县灵虚观碑》

  ⒄《牧庵集》卷十一:《长春宫碑》

  ⒅《续文献通考》

  NENG《长春祖师语录》

  OH《秋涧文集》卷五十六:《大宗师尹公道行碑》

  净明道

  净明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一个道教派别,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全称"净明忠孝道"。该派尊奉许逊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之传。据称许逊于西晋太康(280~289)年间曾任旌阳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后弃官返归乡里,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道。其主要弟子有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世称许逊及其十一弟子为十二真君。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①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採,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②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③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净明道的"净明"二字应作何解释?,据《玉真刘先生语录》内集称:"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刘玉认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本心以净明为要,行制贵在忠孝"。④《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亦称:"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染,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为之必要。"净明二字还取佛教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净明道认为修炼首先要达到内心一尘不染、不触之思想境界,忠孝则是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二者缺一不可。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心念和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的宗教伦理据称以许逊所谓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⑤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净明大道说》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⑥

  净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⑦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学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它还融合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刘玉认为"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恕,瞿云之大乘,同此一也"。⑧

  净明道与正一等符箓派一样,道士不一定出家。黄元吉说:"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得其传者,初不拘在家出家。……

  而吾师玉真先生遇都仙(许逊),亦以在俗之身焉。"⑨刘玉对西山道教教法进行了更新,改革了符咒、斋醮、告斗等修炼方术,提倡孝道,不重祈祷仪式中的繁文缛节,制定了"日知录"、"功过格",作为教徒日常生活的规范。

  元明时期净明道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赞赏。知经筵事张珪、国子司业虞集、国史院编修滕宾和曾巽申、建昌路儒学教授彭野分别为净明道基本经典《净明忠孝全书》作序,称赞"大道至德之要其在兹"。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罗近溪、高攀龙、屠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高攀龙认为"仙家惟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净明忠孝四字"。⑩实际上,净明道的忠孝教义也颇具理学色彩。元明统治者对净明道也颇重视。黄元吉至治三年(1323)赴京师讲学,极得公卿的赞誉。徐异游学京师大行祈禳,得"净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师"之赐号。刘渊然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明太祖称为"高道";并在永乐(1403~1424)年间担任道录司。

  净明道所存经典颇多,主要的有《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等。《净明忠孝全书》还载有刘玉、黄元吉语录,是研究净明道教义的重要资料。

  注:

  ①《道藏》第5册253页,②④⑤⑥⑦⑧⑨分见第24册620~65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道园学古录》卷五十:《中黄先生碑铭》

  ⑩《高子遗书》卷五

  玄教

  玄教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

  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1248~1321)。他在至元十三年(1276),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赵阙觐元世祖,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术"有验",为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赐号上卿,铸宝剑与之。

  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历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宠遇不衰,屡蒙加封,由上卿加特进上卿;由知集贤院事到领集贤院事;由玄教宗师到玄教大宗师,并加开府仪同三司。至延皊二年(1315),头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张留孙从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师以后,即陆续从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都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以这批人为骨干,逐渐发展组织,最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辖域较广的一个道派,时人称之为玄教。

  玄教的组织规模是比较大的。单就其领导骨干而言,即有几十人至百余人。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中,即载其主要弟子五十四人;首为继任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其次,以真人佩银印者三人:夏文泳、毛颖达、王寿衍;以真人制书命者三人:余以诚、孙益谦、陈日新;以玺书命者九人:何恩荣、李奕芳、张嗣房、薛廷凤、舒致祥、张德隆、薛玄曦、徐天麟、丁应松;其他弟子三十八人:上官与龄、何斯可、……

  等。显然这是玄教最主要的骨干。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谓张留孙有弟子七十五人。元明善《大元敕赐上清正一万寿宫碑》谓张留孙弟子中,"制授主名宫观者百许人。"由此可以推知其规模之大。

  据玄教宫观的分布情况看,其传播范围也很大。现存资料记载,除张留孙坐镇京师崇真万寿宫外,又选派大批弟子主持各地宫观。如余以诚领镇江路诸宫观。孙益谦领杭州佑圣观、延祥观。陈日新除提点大都崇真万寿宫外,又领龙兴路玉隆万寿宫,还领杭州宗阳宫。何恩荣提点信州真庆宫。李奕芳提点南岳庙,兼领潭州路衡山昭圣宫、寿宁宫住持提点。

  张嗣房提点潭州岳麓宫。徐懋昭主常州路宜兴州通真观,并在信州龙虎山建仙源观、神翁观。上官与龄任常州路通真观住持提点。王寿衍提举杭州开元宫,兼领杭州路道教诸宫观。

  薛玄曦住持镇江乾元宫,又住持杭州佑圣观,兼领杭州诸宫观。薛廷凤领镇江马蹟山紫府观,后领杭州四圣延祥观,再后兼领镇江道教。徐天麟、冯志广住持龙虎山仙源观。何斯可主信州仙岩元禧观等。以上这些,仅是现存资料中的部分记录,分别见于有关传记、碑刻。实际上玄教弟子所领主要宫观,遍布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加上在北方两京附近的宫观,可见传播地域是比较广的。组织规模、社会影响都超过当时南方诸符祭派和北方的真大道、太一道,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玄教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如此大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族世奉萨满教,在思想上较易接受龙虎宗和玄教奉行的符箓道术;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因元前期全真道势力发展过猛,对群众影响过大,引起了统治者的疑忌,从其统治的利益着想,必须对其略加制约,而把扶植道教的重点转到张陵听创道教这方面来。其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具体表现在玄教首领所受的尊宠上。前面说到,玄教创始人张留孙,从元世祖起,受到历代皇帝的尊宠,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在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他与他的弟子吴全节(玄教第二任掌教)还参与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①多次受诏外出访贤,向朝廷推荐官员;官吏间发生矛盾纠纷,又主动为之疏解。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说,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赖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
首节 上一节 17/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