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121节

  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原均县)境内,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余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曰:"武当山,一名山,一名太和山。在县南八十里。"①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曰:"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②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已列武当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③据记载,晋代有谢允、尹轨,南朝有刘虬,唐代有姚简,相继入山修道。陶弘景《真诰·稽神枢》载:谢允"历阳人,少英毅,历仕罗邑宰,博览群书,道学尤精。……晋太康中,表辞官入道,诏许之,西上武当山,……结茅于石室,不数年得冲寂之妙。"④又有尹轨者,陶弘景《真诰》称其为周大夫关令尹喜之弟子,《云笈七籤》卷一百四《太和真人传》称其为"文始先生(尹喜)之从弟"。但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载,亦为晋代居太和山的道士。该书卷九《尹轨传》虽有尹轨"年数百岁,而颜色美少"之说,但不云尹轨为尹喜之弟子或从弟,而云尹喜是尹轨之"远祖",并谓尹轨于"晋永康元年(300)十二月,道洛阳城西一家求寄宿"。后天下大疫,常以丹药、符济人,又以丹药化锡为金解人之难,"后到南阳太和山升仙去矣"。⑤因此尹轨为周令尹喜之弟子或从弟,实乃后世道教之附会。至南朝宋时,又有刘虬居武当。《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刘虬,字灵预,天资颖悟,博究坟典,宋泰始中为晋王记室,解官辟谷入武当山,仙去。"⑥据晋王韶《南雍州记》云,当时"武当山,……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⑦《武当福地总真集》又载,姚简"字易夫,隋人也。佐唐太宗为武当节度。贞观中,天下大旱,……被命诣武当肃醮,……雷电霖雨,遍布天下。……解印之后,挈家隐居武当,志慕玄虚,成真证道"。⑧魏晋至隋唐是武当山道教的初传时期。南北朝以前,武当山尚未出现道观,修道者皆居石室或茅庵。至唐代始建道观,据《太岳武当山》载称,唐贞观年间(627~649),因姚简祷雨有应,唐太宗令建五龙祠。大历年间(766~779)又建太乙、延昌等庙,乾宁三年(896),又更新神威武公庙。⑨宋元两代皇室皆崇信北方玄武(真武)神,故以真武信仰为主的武当道教在此两朝间逐渐兴盛,大批道士居住武当修道,据载,宋有陈抟、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孙元政、邓安道、曹观妙、唐风仙,元有汪思真、鲁大宥、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张守清等,皆其著者。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上载:陈抟"长习举业,后唐长兴中,试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九室岩,辟谷炼气二十余年。"AB入宋后,乃去华山,成为华山著名道士。其余道士分属三个派系,第一,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等,是南宋原居武当山的道士,可称为本山派。第二,孙元政至曹观妙为五龙神霄派,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孙元政,号寂然子,先"嗣业茅山清真观,得上清五雷诸法之妙",当北宋末,"江汉罹金兵之厄,武当殿宇为之一空。绍兴辛酉(1141),再登武当,兴复五龙,开辟基绪,以符水禳襘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之间,殿宇悉备。高宗诏赴阙庭,以符水称旨,敕度道士十人。后还山无疾而逝。"AC其弟子邓安道,"尽得其师上清五雷诸法之妙,……奉敕位五龙兴建正殿,……嘉泰(1201~1204)中,预告徒众,奄卧而逝。"AD其后之曹侍德"幼入道,居武当,嗣五龙之派。……道法阴阳,靡不博究,膺观妙之号,领住山之职。……后移领三茅崇禧之任。……端平三年(1236)……罹兵难"。AE以上实为南宋时期传承于武当的神霄支系。第三,汪思真以下为全真清微派。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汪真常名思真,号寂然子,贞常所赐之号也。家世徽人,宋丞相汪伯彦之后。生于安庆,嗣全真教法,入武当山,至元乙亥(1275),领徒众六人开复五龙,……兴建殿宇,改观为宫,四方师礼之,度徒众百余人,任本宫提点。吉凶预知,后无疾而逝。"AF"鲁洞云,名大宥,号洞云子,随州应山人也。家世宦族,幼入武当学道,遍历南北,至元乙亥偕汪真常开复武当,住紫霄岩,年八十余,以道著远近。"AG汪真常在至元间传弟子张道贵,张道贵"同(叶)云莱、洞阳(刘道明)谒雷渊黄真人(指元代清微派传人黄舜申--引者注)得先天之道,潜行利济,门下嗣法者二百余人。"AH其后又有张守清,先礼鲁大宥为师,继由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传以清微法,皇庆元年(1312)"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延祐元年(1314),奉旨还山致祭,管领教门公事"。AI以上实为元代传法于武当的全真兼清微派道士。是黄舜申清微派北传的一个支系。由上可见,宋元时期武当山道教是相当繁盛的。

  宋元时期,武当山建有大批宫观,仅宋代武当山已有五龙观、紫霄宫、王母宫、紫虚宫、延长宫、紫极宫、琼台宫、大顶圣坛、云霞观、元和观、太玄观、三茅观、玉仙观、紫霞观、接待庵、冲虚庵、日月庵、白云庵、大道庵、洞云庵、云窟庵、榔梅仙翁祠、黑虎祠、玉虚岩庙、隐士岩庙、灵应岩庙、桃源道域、纯斋道院等。其最具代表性的有五龙观、紫霄宫、威烈观、太上观、佑圣观。五龙观原为唐太宗敕建的五龙祠,元揭傒斯《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云:"贞观中,均州守姚简祷雨是山,五龙见,即其地建五龙祠。宋真宗时,升祠五龙观,赐额曰五龙灵应之观。其后废于靖康之祸,孙真人元政兴之,又废于金乌珠之兵。皇元受命,与天地合德,大兴老氏之教,……有道之士汪思真奋然特起,辟草莱,剪菑翳,悉举而新之。……至元二十三年(1286),诏改其观为五龙灵应宫,以(叶)希真主之。……仁宗皇帝天寿节,……

  遂加赐其额曰大五龙灵应万寿宫。"AJ紫霄宫,"宋宣和(1119~1125)中创建。其敕额文据,甲午(1174)劫火,主者挈之南游,庚申(1200)之前,迁州于此,人民皆卜居焉。"AK佑圣观建于宋真宗年间,北宋末毁于金兀术兵火。"至元戊寅(1278),有道士赵守节号碧云,以道法数术著,领其徒众(重修),数年之间,殿宇仪像悉成。"LB太上观位于太上岩,宋天圣九年(1032)高道任道清、王道兴用工开凿岩龛,造成太上尊像,尊前创建殿宇,毁于宋末兵火。威烈观,位于紫霄宫东,宋初太宗(为姚简)宣敕建立。"LC据许有壬《武昌路武当万寿崇宁宫碑铭》载,宋末元初,武当山又建冲霄坛,已而改建为崇宁观,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升万寿崇宁宫。至正四年(1344)毁于兵火,九年略有恢复。LD据程钜夫《元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宫碑》载,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张守清至武当,率徒于南岩建虚夷宫,历二十余年乃成。至大三年(1310),因被召至京建醮祷雨,除赐其真人号外,又诏改宫额为天一真庆万寿宫,延祐元年(1314)加号为大天一真庆万寿宫。LE在宋金对峙时期,武当山处于双方争战之区,宫观屡有兴废。以后再经南宋末和元末的兵火,宋元所建宫观多已毁坏无存。

  至明代,因太祖、成祖声称其所创基业曾得真武神助,更加崇敬真武,于是在明皇室的支持下,武当道教发展至鼎盛。

  此期有大批道士住武当,其中不乏知名道士。最著者为明初张三丰。明太祖、成祖曾屡次遣人诏聘不得,后民间遂流传诸多神异传说。《明史》卷二百九十九载:明初,张三丰"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阳,踪迹益奇幻"。LF明傅维鳞《明书》卷一百六十亦云:"洪武初入武当,登天柱峰,遍历名胜,使其弟子邱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登(或作澄--

  引者注)住紫霄,乃自结草庐于展旗峰北,曰遇真,营草庵于土城曰会仙馆,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洪武庚午(1390),拂袖长往,竟不知所之。明年,太祖遣三山道士请玄玄(张三丰号--引者注)造朝,了不可见。"LG其弟子邱玄清,"幼为道士于均州武当山,宗全真之学,往来汉淝河洛间。年及五十,有司以其有治才,荐入京,初授监察御史,超擢太常卿,为人持重有守。……至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以疾卒"。LH邱玄清又传弟子蒲善渊,洪武十五年(1382)除均州道正,永乐(1403~1424)间奉使四方。LI所传另一弟子燕善名,长居武当,永乐十八年卒。LJ除张三丰一系外,原传于武当的全真兼清微派亦在明代继续传承,其中有张守清所传弟子张悌、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曾仁智所传弟子李德渊等,皆在明初兼传清微法。LK此外,著名道士还有李素希,"元末弃家来游武当,洪武初,住持五龙宫,后退隐于自然庵"。永乐四年至京,"赐坐便殿,……礼待甚厚,赐还本山。"MB孙碧云,幼年入华山为道士,"洪武二十七年,高祖征至京师,……永乐十年,成祖复召至……敕授道录司右正一,又敕授(武当)南岩宫住持"。MC"任自完(按"完"当作"垣"--引者注),幼颖悟,读书晓大义,出家三茅山元符万寿宫为道士,遂知名,永乐九年,授道录司右正义(按当为右正一或右玄义--引者注),永乐十一年,选授太和山玉虚宫提点,宣德三年(1428),升太常寺丞,提调本山(指太和山--引者注),所著《太和山志》行于世,宣德五年以寿终"。MD武当山原有宫观,元末悉毁。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为了巩固政权,宣称其父朱元璋和自己之取得天下,是武当真武神的"阴翊",为报答神恩,乃于永乐十年,遣隆平侯张信等率二十多万军夫工匠,以十二年功夫,在元代宫观旧址上,建成宫观三十三处。ME或云建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继成祖之后,明朝历代皇帝、贵戚、地方官吏,又在这里不断兴建和扩建宫观。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22)遣臣率湖广军民进行一次大规模重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到隆庆(1567~1572)时,仅太和、南岩、五龙、紫霄、玉虚、遇真、迎恩、净乐等八大宫统计,大小为楹六千二百六十六间,各大宫观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计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MF规模之大,是其他名山无法匹敌的。

  入清以后,武当道教渐衰,但在前期续有知名道士入居武当山。如白玄福,号柱峰,"年不惑,以明经擢职官,未几,挂官不仕,径入太和七真洞。后为诸当事强起岩穴,修复武当宫庵桥梁,嗣修明真庵为聚徒讲肆之所"。MG杨常炫,"山西人,庚辰进士,明末弃官登华山,顶礼皇老大神,修真悟性。

  复迁嵩岳,养气中方。以门生故吏往来杂遝,乃三迁于武当之北岩,与住山白玄福相友善。饵精服术于洞者六年。嗣是预知山中劫数将至,出游江汉间。……刊刘洞阳《总真集》行世"。MH竺野鹤,"明嘉靖(1522~1566)间人,遍游天下名山。

  康熙初修道武当明真庵。尝与客曰:无身何处修道,得道又要弃身,正欲弃此身不能耳。"MI清代前期曾增建和维修了一些宫观。据1992年出版的《太岳武当山》载,康熙(1662~1722)年间曾建磨针井(纯阳宫)。康熙元年(1662)、二十三年、二十九年重修太子坡(复真观),三十年重建二年前毁于火灾的净乐宫。后期各宫观大部失修,有的渐至废毁。

  尽管清代、民国废毁的建筑甚多,但明代所建之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仍有不少被保存下来,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维修,至今该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基本完好。

  1982年国务院决定将武当山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除修建道路外,又修葺太子坡、磨针井、回心庵、紫霄宫、太和宫、泰山庙等古建筑二十九处,面积达一万三千平方米,并将紫霄宫、太和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现存大部宫观庵庙为明代建筑,数量之多,观模之大为国内所罕见。至于所存元明文物更是不可胜计,其中许多铜铸鎏金神像及铜制、玉制供器、饰物等,具有很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注:

  ①《元和郡县图志》上册544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②③④⑥⑧ABACADAEAFAGAKLBLE《道藏》第19册648页,第11册58页,第20册573页,第19册665页,665页,第5册734页,第19册666页,666页,666~667页,667页,667页,655页,656页,64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神仙传》51~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⑦《说郛》第6册28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⑨MEMF《太岳武当山》5页,5页,5~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AHLILJMCMD《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673页,62683页,62684页,62685页,62685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

  AILKMBMGMH《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引光绪刻本《武当山志》

  AH民国《湖北通志》第5册2394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LC《武当》1992年第6期42页

  LD《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1册44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LF《明史》第25册7641页,中华书局,1974年

  LG《丛书集成初编》第3929册58页,中华书局,1985年

  LH《明实录》第5册3298页,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MI光绪《续辑均州志》卷十一

  罗浮山

  罗浮山在广东省南部,横跨博罗、增城二县。《艺文类聚》卷七引《罗浮山记》曰:"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①道教称其为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名朱明耀真之洞天。又列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名泉源福地。

  旧时罗浮山有许多神仙传说,称周灵王时,有浮丘公偕王子晋上嵩山,后适罗浮得道。秦时有安期生卖药东海,时称千岁翁,尝于罗浮山涧中采菖蒲服之,今菖蒲涧因此得名,后于此飞升。秦时有桂父、霍龙,汉时有朱隐芝、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等,皆于此山得道升举。凡此,皆出于《列仙传》《神仙传》,而为后世《志》书所收采者。

  道教何时进入罗浮山,已难确考。明陈木连《罗浮志》卷四和清宋广业《罗浮山志》卷四称:三国吴葛玄于罗浮飞云顶炼丹成仙,后以其术传郑思远(名隐)。《罗浮志》卷四又称:

  葛洪之师郑思远,"字子华,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葛孝先(玄),于罗浮泉源福地修炼得道"。②此记与他书之说相左:《抱朴子内篇.遐览》谓郑隐在"太安元年(302)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③《仙苑编珠》卷上谓郑隐"隐于括苍山,仙去"。④《洞仙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谓郑隐"入庐江马迹山居"。⑤何者为是?已难判定。《罗浮志》卷四又称鲍靓为南海太守,"以道术见称。……时葛稚川(洪)居罗浮,与稚川善,常往来山中,或语论,达旦乃去。"⑥《仙苑编珠》卷下称鲍靓"于罗浮山(与葛洪)俱得道"。⑦东晋道士葛洪晚年居罗浮山,是有史可征的。《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载,葛洪晚年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以便就近采料炼丹。后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罗浮山炼丹"。

  《东晋方镇年表》载。晋成帝咸和五年(330),邓岳始领广州刺史,康帝建元二年(344),岳卒。⑧据此,葛洪去罗浮炼丹之始年,在公元330~344年之间。此后,一直居罗浮,直至逝世。其逝年则因有六十一和八十一及不出六十等三说,现尚无定论。⑨葛洪又有弟子(或谓葛洪之隶)黄野人随之炼丹,亦是居罗浮较早的道士。据传,葛洪死后,他得葛洪仙丹一粒,服之成为地行仙。东晋时,又有单道开来居罗浮。《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云:单道开,敦煌人。晋穆帝"升平三年(359)至京师,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于山舍。"AB在两晋南北朝时,罗浮山尚无正规的道观,只有简陋的庵舍,主要是葛洪所建的四庵:都虚(后称冲虚,即南庵),孤青(西庵),白鹤(东庵),酥醪(北庵),其后皆加扩建,称观。

  至隋唐,罗浮山道教有较大发展。有一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苏元朗,先学道于句曲,隋开皇(581~600)中,来居罗浮,隐于青霞谷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为发明大易丹道,作《宝藏论》。为训弟子,作《旨道篇》。又以《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诀》三书文繁义隐,纂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AC是隋唐重要内丹家。据其所著《龙虎元旨》载,他在唐贞元五年(789)、十九年、开成三年(838),先后向人传道。果如此,其年寿是很长的。轩辕集,里籍不详。武宗会昌三年(843),居京师。宣宗即位,诛赵归真,流集于岭南,遂居罗浮。人传数百岁,颜色不老。大中十一年(857),宣宗召见,问长生可致否?对曰:"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

  留数月,乞还山。AD罗万象,不明里籍,有文学,明天文,尤精于易。布衣游行天下,居王屋山久之,后至罗浮山,于山下结庐以居。常饵黄精,餐霞服气数十年,后不知所在。AE陶八八,不明里籍。颜真卿早年典郡江南,遇八八授以刀圭碧丹,他日相待于罗浮山。AF隋唐时,罗浮山已建起一批宫观。其最早者,当推冲虚观。宋霍日韦《冲虚观记》曰:"今冲虚观,乃(葛洪)都虚(庵)之遗址,(晋)义熙(405~418)初,始置祠以祀之。逮唐天宝(742~755)中,令守者十家,已而为观。……视罗浮二山诸观为甲。"AG九天观,在冲虚观东,五代南汉时建。宋改名明福观,苏东坡书额。长寿观,原葛洪西庵基,五代南汉时建,名天华宫,俗呼南天华,宋改长寿观。AH酥醪观,葛洪北庵基,建观年不详。宋苏轼有《怀酥醪观安期生诗》,或许唐时已建。AI会仙观,在增城县南凤凰台,传为何仙姑旧居,唐大历(766~779)间改建为观,于观左立仙姑祠。AJ宋元续有大批道士隐罗浮,知名者亦不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载,南宗五祖之一的陈楠,于"宋徽宗政和(1111~1118)中,擢提举道录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有《翠虚妙悟全集》行世,及作《罗浮翠虚吟》,以丹法授琼山白玉蟾"。AK《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玉隆正书白真人传》又记白玉蟾居罗浮,曰:白玉蟾于"开禧丙寅(1206)冬,又师事翠虚于罗浮,学其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长生久视之道"。陈楠死后,玉蟾佯狂游海上,多年后,"复归于罗浮,绍定己丑(1229)冬,或传真人(白玉蟾)解化于盱江"。LB《罗浮志》卷四和卷五又载宋代居罗浮之道士多人:邹葆光,少隶罗浮山冲虚观道士籍,宋徽宗宣和(1119~1125)中,名达九重,召至凝神殿,试以道术,拜金坛郎。邹师正,能诗文,尝主冲虚观。郡文学椽王胄修《罗浮图志》成,送冲虚观,师正募资刊行。张月窗,一号复斋,一号湛然,尝住罗浮,从白玉蟾游,玉蟾传安乐法与之。梁真素,宋人,冲虚观道士。道行峻洁,有诗名。尝于双髻峰下建元元观,不成,今有遗址。此外,又有崔羽、邓守安、王宁素、何宗一等,皆于宋代居罗浮修道。LC宋元时期,罗浮山又建有一批庵观。广莫庵,原罗浮道士莫洞观修道处,莫卒后,史东岩捐金营建,成于绍定五年(1232)。见日庵,创建于南宋,道士王宁素曾居此修道。LD明清时,罗浮山续有道士隐修。萧集虚,元末为琪林观道士,自号止庵道人,后居罗浮修炼,能诗文。徐子明,博罗人,明福观道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选至京,居神乐观,供祀事三十余年。永乐十年(1412),以年老诏许还山。

  梁可澜,字元叔,顺德人。博学能诗,隐居罗浮,自号三十二峰太狂长啸仙。所著有《狂仙诗》、《修真要语》,行于世,卒年八十。LE清代有龙门派一个支系传法于罗浮山酥醪观。陈铭王圭《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记云:曾一贯,号山山,师李清秋,为龙门派第十代孙。康熙(1662~1722)间入罗浮,筑道场于紫霄洞。后被委主冲虚观,其余四观(酥醪、九天、黄龙、白鹤)亦延为住持。传弟子柯阳桂,递传童复魁、江本源、赖本华、余明志,至光绪(1875~1908)间,传至陈铭王圭。陈铭王圭,字友珊,东莞人。晚学道,名教友,号罗浮酥醪洞主,曾任酥醪观住持。著有《长春道教源流》、《浮山志》及诗文集若干卷。LF罗浮山旧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说,明清之后,许多已经废圮,现尚存五观五寺。道教五观,即冲虚观、酥醪观、九天观、白鹤观、黄龙观。其中冲虚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注:

  ①《艺文类聚》第1册1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②⑥AFAGAHLCLD《丛书集成初编》第3000册27页,25页,30页,58页,10页,35~42页,63~67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③⑨《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338页,382页(附录:《晋书葛洪传》王明注),中华书局,1985年

  ④⑤⑦AEAK《道藏》第11册23页,第22册751页,第11册43页,第5册88页,38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⑧《道藏源流考》上册97页,中华书局,1963本

  AB《晋书》第8册249页,中华书局,1974年

  ACAD《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4册614页,61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AI同治重刊《广东通志》第6册3827页,台北华文书局
首节 上一节 121/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