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119节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③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云:"天柱山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④据此,道书将余杭的大涤山、天柱山(与大涤山相对)和临安的天目山视为同一洞天。七十二福地又列天柱山为第五十七福地。⑤据记载,从晋代起,已有道士居大涤山修道。《洞霄图志》卷五载,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年十三,历华阴山,石室中得石函,即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后晋室乱,乃入余杭大涤山,依林为舍,独居十余年。⑥《晋书·隐逸传》亦载其事,曰: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其舍,携与俱归。飏赠以物,不纳,辞归山中。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病卒,葛洪、庾阐并为作传。⑦《洞霄图志》卷五又记许迈,称许迈字叔玄,一名日英(多作映--引者注),后改名玄,字远游。与许逊、许穆为再从兄弟。初立精舍于垂霤,永和二年(346)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渺然自得,有终焉之志,即今大涤山。后莫测其所终。⑧至唐代,大涤山道教开始兴盛。除张整、叶法善、司马承祯等游历此山外,住山道士亦多著名者。潘先生,不详名字,遍游山川,止于天柱山。唐高宗闻其名,敕建天柱观使居之。朱君绪,字法满,余杭人。年十八入道,居玉清观,后拂衣入天柱山。数年而道成。暨齐物,字子虚,师玉清观朱君绪受法箓,随入大涤山精思院。创垂象楼三间,又名书楼,积书数千卷,日以著述为事,后不知所之。吴筠,字正节,华阴人。开元(713~741)间南游,后止于余杭天柱山。常行教于江汉,大历十三年(778)卒,归葬天柱山西麓。白元鉴,西川成都人。玄宗幸蜀时,为威仪道士,住上皇观。后周游山川,止于余杭天柱观。居四十年而逝。夏侯子云,从峨眉山来,师从司马承祯十数年。承祯卒,乃于大涤山中筑药圃,种芝术之属。天复(901~903)间归隐东峰,不知所在。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人。年二十九,师香林左元泽,⑨既得道,乃遍游名山,后止于余杭天柱山。钱武肃王师事之,号玄同先生。唐景福二年(893),为筑室以居之。乾宁二年(895),钱缪与之相度地势,改建天柱观。昭宗屡诏不起,赐号妙有大师。曾撰《太平经钞》二十卷行于世。郑元章,字博文,十五岁入道,依真系大师李归。景福二年(893),与闾丘方远同居天柱山精思院。昭宗赐号正一大师冲素先生。后卒于精思院。AB大涤山之宫观,当以天柱观为最早。邓牧《洞霄图志》卷六《天柱观记》云,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于大涤洞前建坛,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命道士潘先生于其地建天柱观。五代末,改名天柱宫。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称洞霄宫。AC宋代,大涤山道教十分兴盛。《洞霄图志》卷五列有宋代列仙、高道二十余人。其著者有:冯德之,字几道,河南人。

  少习儒业,书无不读,京师号冯万卷。后弃家入道,被旨住杭州洞霄宫。宋真宗敕修《道藏》,令知郡戚纶、漕使陈尧佐,选其与冲素大师朱益谦等修校成藏以进,张君房辑其精华曰《云笈七籤》。唐子霞,政和(1111~1117)间入道洞霄宫。性嗜读书,尤长著述。政和二年(1112)撰成《大涤洞天真境录》。后远游,不知所终。喻天时,字齐仲,号蟾华子。自幼肄业洞霄宫。政和间,以诗科试中选,精天文历数谶纬医药之学。宣和(1119~1125)间,敕住信阳军神霄万寿宫,淳熙三年(1176)卒,归葬于大涤山栖真洞侧。陆维之,字永仲,一名凝之,字子才,余杭人。隐于大涤山之石室,人因以石室称之。高宗召见,辞疾不赴,高宗览其所作诗,甚为称许。此外,石自方、叶彦球、李明素、陈希声、俞延禧、王思明、龚大明等,曾先后主持洞霄宫。AD两宋时,除洞霄宫不断修葺扩建外,又新建若干宫观。洞晨观,南宋道士贝大钦建,景定三年(1263)赐额。冲天观,初名上清道院,后经扩建,咸淳九年(1273)赐此额。AE入元,大涤山道教续有发展。著名道士有郎如山、沈多福等。郎如山,字鲁瞻,自号一山,世为余杭望族。幼礼大涤山杨、刘二先生为师。年十八,任事于洞霄宫,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本道道录、洞霄宫提举知宫。元贞元年(1295),被旨提点住持洞霄宫兼管本山诸宫观事,大德元年(1297)卒。AF沈多福,字介石,至元(1264~1294)间住大涤山,大德(1297~1307)初,住持洞霄宫,对修复大涤山宫观出力甚多。AG元代除对大涤山原有之洞霄宫、冲天观等进行修葺外,又新建有若干宫观:元清宫,始建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落成于大德三年(1299),有寥阳殿、璇玑阁等。AH白鹿山房,初为唐吴筠所构石室,宋道士陆维之筑舍,元道士沈多福扩建为道院,成于大德九年(1305)。AI清真道院,建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有屋五六十楹。AJ明末清初,有龙门派道士相继居此山。金筑老人,失名,桐城人。明末进士,隐天柱观,卒葬大涤山。潘太牧,字牧心,吴兴世家子。明末入天柱山九金筑坪,康熙三年(1664)受戒律于金筑老人,越二十一年逝。AK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去北京受龙门派王常月戒律。康熙三十四年结茅武康之高池山。乾隆十年(1745),余杭人延主洞霄宫。于易学颇有造诣,著有《周易参义》《黄老旨归》二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LB明清后,大涤山道教渐趋衰微。其主宫洞霄宫,元末被毁,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至清乾隆时,已颓废不堪。住持贝本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但是年冬无尘殿再遭火,从此无力修夏而废圮。

  注:

  ①②⑥⑧ABACADAEAF《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0册286页,第587册422页,433页,433~434页,434~438页,452页,439~449页,463~465页,第1194册46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④⑤⑨AGAHAIAJ《道藏》第22册201页,第11册58页,第22册201页,第5册92~93页,第18册161、163~164页,第18册161~162页,161页,16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晋书》第8册2440~2441页,中华书局,1974年

  AK《道教文献》第10册,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

  LB《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荔庄藏板刊本

  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县城南十五公里处。方圆六十公里,四面溪谷环绕,不与外山相连。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山名之由来,道教中有二说:张宇初《武夷山志·序》称:"昔有神人受帝命统录地仙,尝降于山巅,自称武夷君,山因以名。"①白玉蟾《武夷重建止止庵记》称:古仙篯铿(即彭祖)

  居此山,"有子二人,其一曰铿武,其次曰铿夷,因此遂名武夷山。"②道教将其列入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六洞天。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③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则称升真化玄洞天,张宇初《武夷山志·序》则称升真玄化洞天。

  据清初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八载,陶唐时有彭祖,秦时有皇太姥、武夷君、控鹤仙人、十三仙人等居武夷,当属古代传说。但武夷山有道教,大概始于唐代。该书同卷记有道士许石昔,云:"许石昔唐时高阳人,自称酒徒。少举进士不第,学仙于王屋山。遍游名山,尝至武夷绝顶,题云:'许石昔自峨山寻偃月子到此',又题诗,……后忽乘云去。"④南唐沈汾《续仙传》卷上记此人,谓其"少为进士累举不第,晚学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后徙峨眉山,经两京,复自荆襄汴宋,抵江淮,茅山、天台、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罗浮,无不遍历。到处,皆石崖屋壁人不及处题云:许石昔自峨眉山寻偃月子到此。"⑤看来他是个游方道士,并非久居武夷山者。五代则有道士李良佐长居此山。《武夷山志》卷十八云:"李良佐,字元辅,南唐元宗(李)

  王景之弟也。性冲淡,保大八年(950),辞王景访道入武夷,遂居焉。旧观在洲渚间,王景敕有司移创今址,赐额会仙,册封演道冲和先生。……

  居武夷三十七年,坐化于观之清虚堂。其弟元真适至,藏蜕于观后。今武夷祀之,以为开山之祖。"⑥唐代,武夷山建有一所道观、初名天宝殿、武夷观,后称冲佑观,俗称武夷宫。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五载,"冲佑观,溪北大王峰左,前临溪岸。初,汉武帝设坛以干鱼祀武夷君,唐天宝(742~755)中,始创屋于洲渚,曰天宝殿。

  伪闽王审知增饰之,称武夷观。南唐保大二年(944),元宗李王景为其弟良佐辞荣入道,在观修持,册封演道冲和先生,敕有司移建今址,名会仙观。"⑦这是武夷山建立最早的一所宫观。

  宋代是武夷山道教的兴盛期。《武夷山志》卷十八载有宋道士多人。徐熙春,郡武人,宋熙宁(1068~1077)时业市酒,遇铁冠道人(姓蔡)遗以五花草,食之,遂绝粒。寻至武夷修炼,后坐化于大王峰东壁。李陶真,东京人。熙宁(1068~1077)末至武夷,居一曲止止庵。好吹铁笛,每作穿云裂石之音。后又居建平里之通仙岩,一日留诗别众,不知所适。黄朴,樵川人,绍兴(1131~1162)初,访道武夷。遇仙授,能绝粒,后坐化于三仰峰。郭道人,失其名,自称卧云子。绍兴间,至湖州收葛行正(号洞阳子)为徒,后俱入武夷。乾道(1165~1173)间同日坐化。白玉蟾遍历名山,也曾于南宋宁宗(1195~1224)时至武夷,自称武夷散人,讲法于冲佑观之采隐堂,后居止止庵。有自赞诗云:"千古蓬头赤脚,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嘉定(1208~1224)间召对称旨,馆太一宫。后不知所往,诏封紫清明道真人。⑧著作甚丰,记武夷山事者,主要有三篇:《云窝记》云:道士陈丹枢,不知何许人。于五曲造庐名云窝,辟谷不粒,年已七八旬,其颜如童。常披一破衲,终日凝神,不语不寝,笑谈与常人异。⑨《橘隐记》云:道士陈洪范,字天锡,号造斋,生平于琴书外,多种橘,名其居曰橘隐堂。平居暇日,惟杜门养静。AB《棘隐记》云:女道士刘妙清,礼陈丹枢为师于其所居云窝堂附近,筑茅屋数椽,取名棘隐,志心修道。AC宋代,武夷山建有大批宫观。南唐主李王景为李良佐所建之会仙观,"迨宋真宗,赐额冲佑。诏广观基,增修屋宇至三百余间。中有三清殿;前有汉祀亭、拜章台;后为宾云亭、玉皇阁、法堂、东西两廊;外为道院、为堂为祠、为轩为庵为仓"。AD"元符元年(1098),赐钱八十万,又赐建阳田十顷。自唐宋以来,皆有赐田,通计一万一千余亩。绍定二年(1229),道录江师隆重加修建,增广殿宇,堂厨廊庑一新"。AE会真观,在幔亭峰麓。据说,秦时武夷君于此峰置酒以宴乡人,后人即于山麓立祠以祀之,匾曰同亭。至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乡人以此事上奏,得赐庙额为会真。明代重修。AF止止庵,在大王峰麓。北宋时已有茅庵,后废圮,南宋嘉定九年(1216)詹琰夫重建,延白玉蟾居之。不久离去。后又有程斯道、黄咸中居此。AG清微洞真观,在水帘洞内右,宋道士江成真建。明嘉靖(1522~1566)间重建,称水帘道院,寻改名白龙观。AH此外,云窝道院、橘隐堂、棘隐庵,皆创于宋代。

  至元代,武夷山道教续有发展。元初有茅山派道士张德懋(号希微子)居武夷山天游道院。宪宗四年(1254),赵嗣琪(号虚一)又来此师张德懋。黄氵晋《玄明宏道虚一先生赵君碑》曰:赵嗣祺"年二十四学道于武夷山天游道院高士张君德懋,凝神宴坐,未尝出山。张君携之至钱塘,诣其师真人杜公(名道坚)于宗阳宫。……遂令张君居通玄(观),先生(赵嗣祺)居升元(观)。"AI成为元代著名茅山派道士。《武夷山志》卷十八载,"陈冲素,字虚白,时地皆不可考。修道武夷,著《规中指南》,尽发内丹三要之旨。尝与樵者饮,忽仆地,梦入一洞食青灵芝,即绝粒。后仙去。"AJ《道藏》第四册收《陈虚白规中指南》二卷,其《后记》末署"武夷升真玄化洞天真放道人虚白子陈冲素序",AK当为此人。书中多引张伯端、白玉蟾等南宗人之说,亦引有全真道马钰之语,当为元人。彭日隆,号隐空,崇安人。稍长学仙,能飞步武夷诸峰。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在武夷九曲建清微太和宫。LB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初隐龙虎山先天观,"元统癸酉(1333)复隐武夷山,居玉蟾之止止庵,……

  至元丙子岁(1336)卒。"LC其再传弟子方邱生亦曾居武夷山,《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五云:"有蒲衣道者曰方邱生,早游临川吴文正(吴澄)之门,既而师事李西来于武夷山,学全真之学。西来者,故金蓬头之高弟也。久而去之,居龙虎圣井山之天瑞庵。"LD后止于江西兴国县之长春道院。

  元代,武夷山除冲佑观经增修,于泰定五年(1328)改观为宫,称冲佑万年宫外,LE又新建有一批道观:天游道院,在第六曲仙掌岩顶,"创始丁酉岁(1237),以癸卯(1243)既工,……张德懋实开山,承规以翼者,其徒赵嗣琪。"LF升真观,在冲佑观后,世祖至元(1264~1294)间建,"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请改观额。前建太清殿,后为法堂。堂上有楼以居仙像。殿之东南为通天台。门庑厨寮毕具。……经始己巳(1269)之夏,告成己卯(1279)之冬。"LG灵峰观,在灵峰右麓,元人余药坡创建。初名灵峰道院,太守李真峤奏请易名元都观,赵孟书匾。后圮,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LH明清时期,武夷山道教渐趋衰微。《武夷山志》卷十八列有明道士蔡双髻、王广、草鞋仙等,皆只具薄技,无他能。前代所建宫观,有的在明代虽得修葺,但至清代几乎全废。其主观冲佑万年宫,明初改名冲玄观,正统四年(1439)正月失火,后又遭兵燹,天顺、成化(1457~1487)间虽屡有修葺,皆未复其初。弘治(1488~1505)末,道会詹文皓募众修理,嘉靖四年(1525)冬又火,明年(1526)本观提点詹本初复创,所费浩繁,阅两年始成。LI至清代中期,逐渐倾坍。

  现仅存道院一座,龙井两口。其余道观类此。明代也新建有少数道院,至清中后期亦皆废。如清真道院,在隐屏峰顶,又名清微真馆。明万历五年(1577)建。寻毁,清顺治十五年(1658)重建,LJ后又废圮。犹龙道院,在白花岩东,万历(1573~1619)间道士汪清慧建,清乾隆时已废。LK

  注:

  ①②③⑤⑨ABACAGAKLC《道藏》第33册208页,第4册797页,第22册200页,第5册80页,第4册772~776页,772~776页,772~776页,797~799页(参《武夷山志》卷六:《止止庵》,第4册391页,第5册4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⑥⑦⑧ADAEAFAHAJLELGLHLILJLK《武夷山志》第3册1151~1152页、1152页,第1册338~339页,第3册1158页,第1册336页,339~340页,393~394页,第3册931页,1156页,第1册340页,413~414页,第2册860页,第1册340页,第2册676页,第3册936页,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年

  AI《四部丛刊初编》第240册,上海书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本重印)

  LB《道家金石略》97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LD《江西通志》第6册2635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LF《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6册49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龙虎山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①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

  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②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

  "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

  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为张正随、张乾曜、张嗣宗、张象中、张敦复、张景端、张继先、张时修、张守真、张景渊、张庆仙、张可大。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崇宁三年(1104),"赴阙,召见,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答十分乖巧。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⑦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从学者恒数千(《龙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于徽宗朝。喜属文作诗,善内丹术,"雅善书法,尝书《道德经》以进御,……书《茅山宣和御制化导碑》,时称其工"。⑨张可大,字子贤。端平(1234~1236)间累召赴阙。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见,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AB据此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山符箓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坚者,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就学于张继先。政和(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号凝妙感通法师。"AC又有留用光,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通法术,据称多次祷雨有验,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修上清宫,新而广之,……

  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AD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箓斋仪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至道宫。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祐(1056~1063)间的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AE咸淳(1265~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AF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龙虎山志》。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为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输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张留孙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主要骨干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不下数十百人,皆出身龙虎山。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吴全节之师,世祖至元(1264~1294)间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住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虞集为之叙。略云:"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为乎?"AG刘思敬,卢陵人,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和道院。炼铅汞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诏赴阙,并进六甲飞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还山,结八卦庵于琵琶峰之右。AH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游龙虎山,居先天观,复构蓬莱庵于圣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方闻其道者,无远近,皆往礼叩问。AI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又为方方壶作《圣井山图》,危素为之作序。AJ元代龙虎山除对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共新建宫、观、庵、院达三十七所。计有:建于元世祖至元间的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冲和观、慈寿观、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云溪道院、瑶峰道院,LB建于元贞(1295~1296)间的龙泉观、通真道院,建于大德(1297~1307)间的崇文宫、元成宫,LC怡云道院,LD建于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观,建于至治(1321~1323)间的仁静观,建于泰定元年(1324)的明成观,建于至正(1341~1368)间的繁禧观、蓬荜观。另有建于元,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玉隆宫、元都观、神德观、明胜观、先天观、佑圣观、桃源观、招真观。LE还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谓建于至元间,娄近垣谓建于大德间;紫云庵,元明善谓建于大德间,娄近垣谓建于至正间。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为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其中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经子史,是张陵子孙中的佼佼者。有《岘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吴葆和、林靖乐、傅同虚、曹大镛等不下二十人,先后被征召入京任道录司官职。原为龙虎山达观院道士的邵元节,在嘉靖中更受尊宠,位至三公。随其入京的邵启南、陈善道、王用佐、吴尚礼等,也得显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杰出者。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子,贵溪人。出家于混成道院,学仙于金蓬头。工诗文,善古隶章草,尤精于画,写山水,极潇洒。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诗为顾元等所称道。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LF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另有冲元观,或谓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谓元元贞间建。LG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至1936年,其主宫上清宫之建筑已全被破坏,"只空余危楼一角"。张陵子孙世居之天师府,亦"经贵溪县政府利用,开办完全小学一所。天师亦不常驻此。"LH近十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龙虎山得到认真贯彻落实。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资百余万元,迁出占用天师府的中学,重修天师府。"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现气势雄伟的建筑风貌,海内外道众参访者络绎不绝。

  注:

  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④⑤⑥⑨ACADAEAFAGAHAIAJAKLBLCLDLELFLG《道教文献》第2册63~64页,第3册537~541页,第2册95~96页,178页,188页,236页,244页,118~128页,第1册39~42页,第2册251~252页,252~253页,270~271页,273页,118~128页,第1册39~42页,第2册118~128页,第1册39~42页,第2册118~128页,276~279页,118~128页,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③⑦⑧AB《道藏》第22册202页,第34册826~829页,826~829页,826~8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LH《逸经》第15期:《嗣汉天师府访问记》,1936年10月5日出版

  阁皂山
首节 上一节 119/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