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11节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①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②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注:

  ①《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中华书局,1982年

  ②《道藏》第5册66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龙虎宗

  龙虎宗是由张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关于龙虎宗的创建时间,道书曾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汉天师世家》称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魏,张盛南奔龙虎山嗣教;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西晋永嘉中,张盛入龙虎山嗣教。

  但二说皆不足信。据魏晋史籍所记:张鲁率全家降魏,张鲁五子被封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荣宠,似不可能离魏去吴地龙虎山创教。且史籍所载张鲁五子中,根本未见张盛之名。至于说西晋永嘉(307~312)中,张盛去龙虎山创教,更不可能。姑且承认张鲁确有一子名张盛,假设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时,年为十岁,至永嘉元年(307),已九十八岁,即使健在,也无力跋出涉水去江西龙虎山创教了。

  按常理推测,永嘉之乱后,张鲁子孙可能随晋室南迁,但因缺乏史料,不能考定。直至南朝时,始见史籍有张陵子孙之名和事迹的记载,如刘大彬《茅山志》卷十五记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遡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西北)招真馆事,但这些天师子孙皆不居龙虎山。直至唐代中后期,始有张陵后嗣居龙虎山的记载。《全唐诗外编下》有唐元和(806~820)初进士信州人吴武陵《龙虎山》诗中有"五斗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称,茅山道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十九代天师是张修,这说明龙虎宗开创时间约在唐中后期。

  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露声势,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为虚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师张敦翙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元代更以政府名义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世祖忽必烈为灭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与龙虎宗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联系,张可大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将统一天下。忽必烈灭南宋后,为安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领江南道教,以资笼络。此后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代代被封天师、大真人,主领江南道教。其职权主要是荐举任免江南诸路各级道官及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的赐额,还有权出牒度人为道士等。皇朝的宠幸为龙虎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发展更盛。至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龙虎宗合并其他符箓派而为正一道,即进入它发展的另一阶段。

  龙虎宗以符箓见长,为道教的"三山符箓"(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之一。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后,统称正一符箓,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

  龙虎宗亦以斋醮仪式著称,宋元时期,许多代天师都不时奉命为皇室设醮,或与其他道派首领共同主领醮典,以为皇室祈福禳灾。这一时期所出的斋仪之书,亦多出于龙虎宗道士之手,如出身龙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

  元代中后期,龙虎宗虽与其他符箓派合并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叶以后即衰落不振。

  阁皂宗

  阁皂宗为符箓三宗之一。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

  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至于灵宝派发展到何时,才形成以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阁皂宗,目前由于资料缺乏,尚难肯定,只能根据一些侧面资料进行分析推断。首先,从阁皂宗推尊的历代祖师进行考察。《道德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有东华派所尊奉的历代祖师,其前段所列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等,与道书所载灵宝经的传授系统大致相符,故亦可视为灵宝派和阁皂宗所尊奉的祖师。

  其中,所谓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亦无考,皆可不论。但葛玄是灵宝派和阁皂宗十分推崇的祖师,据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载:"最后于阁皂山东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似乎葛玄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了。但这是较为后起的说法,比此先出的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则只云:"公(指葛玄--引者注)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时还京邑,视人如戏。"并无涉足阁皂山的记载。因此谭嗣先之说是否可靠,是个问题。郑思远(名隐)是葛玄之徒,葛洪之师,不详籍贯,据传记,其活动地有庐江马迹山,霍山。葛洪,江苏句容人,据传记,其活动地有丹阳、洛阳、广州等。陆修静,浙江吴兴人,入道后,先隐云梦山,继隐仙都山,曾游历衡、熊、湘、九嶷、罗浮、巫峡、峨眉,晚隐庐山简寂观。凡此数人的足迹,皆与阁皂山无涉。

  因此,在南北朝以前,灵宝派是否传入阁皂山,尚不清楚;但可断定,即使已经传入,也未形成传播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在那个时期尚未出现。

  其次,从阁皂山崇真万寿宫的发展历史来考察。周必大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登临阁皂山,其《记阁皂登览》中云:"按古碑,此(指崇真宫--引者注)本灵山(或作仙--

  引者注)馆,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气至此,掘地得铁钟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始立台殿,赐名阁皂观。……咸通(860~873)中遭火,惟古钟、玉像存。寻有处士杨荐父子次第葺之。

  [原括注云:以上并见唐广明元年(880)道士许玄真记中。所谓玉石天尊像甚小而重,又有两躯侍立,亦玉石也。钟在殿旁,视其文,乃咸通十三年铸,而云隋开皇十四年铸,何也?

  岂别有钟而不存耶?〕……大概言,此观在江南李氏(指南唐--引者注)号玄都,至真宗祥符元年(1008),避讳改景德观,天禧庚申(1020)尝经火,熙宁丙辰(1076)又火,政和八年(1118)五月,用守臣之请,改赐崇真宫为额,给元始万神铜印一,授法箓则用之。盖天下授箓惟许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山,与此山为三院。"庆元二年(1196),周必大作《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所述崇真宫历史与此同。据上记,隋前,阁皂山建有灵山(仙)馆,隋时又毁于火。结合上述灵宝祖师之足迹来考虑,似可印证隋与南北朝前,阁皂山尚未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之说大体可信。其后,唐初道士程信然仅在灵仙馆废墟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孙道冲再立台殿,赐名阁皂观,该观始具规模。不见程、孙二人的传记,故不知他们属于何派道士。即使他们是灵宝道士,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但该观规模较小,似乎尚未能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此后咸通中,观又被焚毁,南唐修复后,更名玄都观,仍未改变上述状况。所以,唐至五代时期,阁皂宗尚未形成。入宋以后,真宗改此观为景德观,后又经天禧四年(1020)和熙宁九年(1076)两次大火,再焚再建,至政和八年(1118),始赐名崇真宫,并赐给铜印,准许和茅山、龙虎二宗一样单独传授法箓。据此,在政和末年阁皂宗已被官方承认为符箓三宗之一,和茅山、龙虎宗鼎足而三了。但据常理推断,能取得官方承认,一般应在道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社会影响已经比较大之后。那末,该宗之形成似应在此前的某一阶段。《茅山志·刘混康传》称,宋哲宗嗣圣(应为绍圣)四年(1097),"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红军(今江西清江县--

  引者注)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确实证明在政和之前的绍圣四年,宋皇室已经承认阁皂宗了。前面提到的周必大《记阁皂登览》中,还记载他在乾道九年游览阁皂山崇真宫时,曾亲眼看到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朝赐给该宫的"四朝御书",证明该宫曾经得到宋太宗后几朝的支持,估计自宋太宗朝起,阁皂山崇真宫就逐渐形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大体形成于北宋前期。

  阁皂宗既从灵宝派传衍而来,其基本信仰及所奉经书和方术,都与灵宝派相同。崇奉神灵,已如前述。《灵宝度人经》仍是遵奉的主要经典。斋醮科仪仍备受重视。

  因为资料缺乏,其承传谱系目前所知甚少。周必大写于南宋庆元二年之《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提到当时该宫之管辖王自正,知宫邹时亿,副刘惟允,度师陈处和等,但未记他们的传代。《正统道藏》收有《勿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题曰:敕赐高士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阁皂山杨至质撰。

  文集中不见杨至质履历,其卷下《代临安倅章谢宰执》中,有"远若熙宁坡老居于是席,近而嘉定谏臣出于此途"之句,嘉定为南宋宁宗年号,可知杨至质是宁、理宗时道士。此时他已任南宋王朝道教管理机构的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地位是比较高的,推测他可能是阁皂宗的某代嗣法者或重要传人,但因史阙有间,一时无从证明。

  南宋时期,阁皂宗的传播情况,所知亦少。周必大在乾道九年所见到的阁皂山崇真宫,除殿堂外,有"道士(住屋)数十房"。①他在庆元二年所写的《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再记了崇真宫的情况,建有金阙寥阳殿,昊天殿,正一堂,靖应堂,祖师殿,藏经殿,玉像阁等,并称:"凡殿于旁翼以修廊,道士数百人环居其外。争占形胜,治厅馆,总为屋千百间,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斯者。"可见在南宋孝宗、宁宗时,阁皂山崇真宫的规模甚大,道士人数也颇多,阁皂宗在当时是比较兴盛的。

  南宋诗人刘克庄曾为宁、理宗时一名阁皂宗道士杨固卿写过一篇墓志铭,曰:"固卿,杨氏,名介如,丰城县(今属江西--引者注)梅仙乡人。幼入阁皂山为道士。……学通伦类,道书外,禅宗方技之说,皆探骨髓,听者竦动。开禧(1205~1207)间,薄游边,画策不售,归山不复出。拾堕薪,煮三脚铁铛。或遗衣履,皆不受。尝主清江相堂观。一日,诸文士集观中倡酬,视固卿一黄冠师,蓬鬓垢衣,置之坐隅,甚易之。句至固卿,朗吟曰:'酒量春吞海,诗肩夜耸山。'坐皆骇伏。有诗百余,号《隐居集》。……固卿介洁高远,冻饿自守,乐而不改,殆黔娄原宪之伦。""宝庆元年(1225)卒,年六十八,葬南园之麓。"②由此也可窥见当时阁皂宗道士的情况。

  入元以后,在元统治者的支持下,阁皂宗仍在传播。《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三十三《阁皂山行法箓》条云:"圣旨节:

  该张天师奏,临江路阁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玄坛里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箓有来"云云。

  元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始于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接见,次年封天师、真人。上文所云张天师,或许即活动于元世祖至元(1264~1293)年间的张宗演;所奏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李宗师,不知何名,也不知他是阁皂宗的几代传人。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载有一通代皇帝草写的加封阁皂宗四十六代宗师杨伯晋为真人的制文:"临江路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箓嗣教宗师杨伯晋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既未叙杨伯晋的事迹,也未署年月。

  考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后升侍讲学士。他为皇帝所草的上述制文,当在其在职期间,即元成、武、仁宗期间,可知阁皂宗在此时已传至四十六代杨伯晋。

  宋末元初有一著名阁皂宗道士郑所南(1241~1318),字思肖,号忆翁,又号三外野人。福州人(或云福建连江人)。

  原为南宋太学生,博学多技能。宋亡,客寓吴中(今苏州市),誓不仕元。由儒入道,兼好禅学。善为文,喜画墨兰而不画土。谓土已为番人夺去矣。因常在诗文中表露其亡国之痛和对宋臣仕元之讥。赵子昂才名重当世,郑所南恶其宗室而受元聘,遂与之绝。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

  据卢熊《郑所南小传》载,所南著有《太极祭炼》一卷,《释氏施食心法》一卷,《谬余集》一卷,《文集》一卷,《自叙一百二十图》,《诗》一卷,与菊山先生诗行于世。《正统道藏》收其《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三卷,属灵宝斋法的阐述著作。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为之作序曰:"灵宝斋法,始徐(来勒)、葛(玄)、郑(隐)三师流于世,迄汉唐宋元以来,蹊殊径异,纷纠交错,不啻千百。……世传则有丹阳、洞阳、通明、玉阳、阳晶诸派,而莫要于仙公丹阳者也。丹阳本乎南昌,而南昌乃灵宝一名也。得丹阳之要者,莫详于所南郑先生《内法议略》。……其言首主于诚学之大本,何莫非诚,故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也。"据此,郑所南是灵宝斋法的重要传人。元末黄公望弟子王玄真又根据郑所南等人所著之书撰成《丹阳祭炼内旨》,其序云:"夫祭炼者,祭所以祭鬼神,炼所以炼自己也。苟不炼已,则鬼神不能升度,……必先以志诚为体,慈悲为用,悯兹六道之沉魂,念彼九泉之滞魄,……"③始能为济。表现出融会内丹修炼于符箓斋醮的思想倾向。
首节 上一节 11/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