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第30节

反思逐渐成为新闻媒体的一种常用形式。所思多是天灾人祸,又与正面报道反着来,于是爱之者有,烦之者也有。反思,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这反思的文章,可以做得深,也可以做得浅,这要看反思到谁的头上,反思的步子迈多大。反思以事实为依据,是搅拌了思想分析的叙与议,往往直指深层次的原因,抓的多半是热点问题,是代读者将事件条理化、系统化,又写于受众急于知情之时,因而更具有渗透力。
媒体搞反思,试图让读者看到表象之后的东西,是要往深里说,不免与通常允许的口径有错位之处,在适宜上有个合不合的问题。党政机关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推进工作的各种手段的搭配,加入“佐料”的时机和数量,这无疑是正确的。媒体只能帮忙,不能添乱的道理也在这里。但出于私心私利的考虑,假以党政机关的名义,借助管得着的方便,行护短、捂盖子之实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搏斗式的舆论监督和反监督,这些年来火药味越来越浓。维护稳定的幌子掩盖了失职和腐败的真相,兼顾了展示政绩的重任,便会有新闻发布会上的谎言,有对采访调查的的威胁和阻挠,有对本地媒体反思事件的预先禁令。于是,同一事件外地媒体的报道和反思就扎到了痛处,当地媒体却装聋作哑;迫不得已要“总结经验教训”,那也得“下手轻一点”,也经过几级领导反复推敲,严格把关。反思是毁坏不良政绩的重磅炸弹,是抖落“家丑”的无情之手。反思过后,往往是一些人头上的乌纱帽落地;反思也可以成为官场斗争的一把“刀”。
现实中缺少英雄的时候,媒体上的英雄就会增加;媒体上的阴暗面缩小的时候,现实中的阴暗面便已扩大。媒体是扫帚,它干净了,房子就脏了。
现实与网络的区别是,在现实中用真名说假话,在网络上用假名说真话。
本来,报纸是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它的力量在于读者众多。西方人把报纸称为“人民的圣经,即人民赖以决定其行为举止的书”,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它成了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说种权力。
办报确实存在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不成为问题,报纸就是为大众的,不然印那么多干什么。其实,这是外行人的看法。在许多办报者,尤其是办报领导者那里,他们心中其实是只为几个人、甚至只为一个人办报的。在他们看来,只要那几个人或者一个人满意了,其他读者喜欢不喜欢就无所谓了。
那几个人都是什么人?第一位的肯定是省委书记或者市委书记,第二位的是分管宣传的书记,然后是管组织干部的书记,再往后是宣传部长。总之,是能决定办报领导者命运的,或者办报领导者乌纱帽能不能戴住的人。
很多人干事其实是只为一个人的,为了让这个人高兴,让这个人重视。如果这个人不高兴或者不重视,就等于白干,因而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就纷纷出笼;有时,领导人的一个眼色,一个表情就足以让人改弦易辙。
为什么要给一个人办呢?因为这个人能决定他的升迁荣辱,决定他的命运。其实,这些办报的领导者有时低估了高层领导者的觉悟,很多现代领导者很善于利用舆论工具推动工作。有些问题他们也想解决,却苦于没有适当的时机,如果媒体披露了,他们就可以以此为由,解决问题。我们常见一些领导人在报纸上做批示,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因势利导的工作方法,是最基本的领导方法,连这个都不会,还当什么领导。
9.4媒体与新闻发言人
为什么政府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因为社会在进步,隐瞒消息已经不可能了模拟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有不正确的信息占领。公开透明远远好于隐瞒,你面对的其实不是记者,而是记者身后的社会、公众,你的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媒体寻求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突发事件,不能等到事件定性时才发布新闻,要采取“滚动发布”原则。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不一定全面,但这没有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信息,就滚动发布,并对过去发布的情况不清晰的、不准确的信息立即纠正。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不求全,只求快,但必须准。
在不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有了面对的预案和准备,这才是最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政府而言,不做准备就是灾难。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避免危机。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和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社会流言止于真相的公开,政府权威得益信息的透明。
当政府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处理各种天灾人祸的时候,取得的效果显然是十分积极的,官民之间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已经逐渐成型;信息公开,决策透明既缓和了社会的紧张恐惧,又及时发现了问题,更让政府赢得民众进一步的信任。
其实,信息公开透明原则,还可以应用到各级政府经常面临和处理的阶层矛盾与各类群体性事件。
首先,社会群体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原因之复杂和解决需要的时间之久,远甚于人和自然界的矛盾,因此对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资源依赖程度也就更大,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就越具有迫切性和实用性。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阶层都在不断分化、整合、沉淀,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博弈往往有非常活跃的表现,相互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经常会引起事件发生。为了维护稳定和解决更多的社会新矛盾的要求,作为仲裁者和调停者的政府,必然要遭遇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一时期的许多矛盾冲突往往只能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解决,非短时间内能够彻底解决的,而公开透明的原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在一个信息流通已经十分迅速的现代社会里,客观、公正、中立的媒体是多重社会矛盾的“气象台”、“预警器”和“减压阀”,能发挥积极的建设作用。
其次,任何一个稳定成熟的社会,各阶层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公开表达,是一种社会常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体现在各种矛盾的动态平衡中,而非一种被“冻结”的静止状态。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不等于各个地方没有矛盾和冲突,和谐社会不是“平静社会”。
如果对待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多以“捂”的方式处理,不仅会因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而使政府失去公信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国外部分媒体非正常渠道及特定角度的关注下,甚至会获得完全相反的负面效果。
在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信息透明和政府公信力之间有着因果关系;而政府公信力和政府权威之间也有着因果关系。当政府公信力流失,不但无法解决矛盾,反会使矛盾深化,将政府拖入利益纠纷的质疑当中;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政府公信力一旦丧失,要恢复重建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这是一个完全不必要的隐性代价。一个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时,往往只顾及事件会影响到个人政绩和地方声誉,而忽视了信息的封闭和矛盾的压制不但无助于冲突的解决,反易遭遇反弹,酿成更大的冲突。这也是近年来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矛盾和信息公开之间是一种紧密相关的辨证关系:没有问题和矛盾的暴露,就无从及时发现和解决;冲突性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是否透明,有助于全社会对引发事件的深层原因产生警觉。如果冲突性事件被封锁隐瞒,势必给更高一级的政府制造了执政难题。
官员学习应对媒体的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在面对媒体时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外在光鲜和魅力四射。这种学习固然能使官员在某种程度上掩盖自身外在形象的不足,但另一方面,会使官员竟相呈口舌之利,容易形成单纯重视外在表现形式而忽视实质性内容的官场作风。
官越做越大,隐私也就越显眼,销路也就越好,传播也越快,所以,没有一个远离和绯闻的好名声,就很难再往上走。
有许多人根本就是被新闻媒体判的死刑;报纸不管你是谁,它的煽动性会让整个事件失控。
得罪了媒体后患无穷,对无孔不入的媒体是防不胜防的。有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就是因为媒体的作用,最终倒台。(刘平)
在当今社会,在相当一部分党政官员眼中,能上媒体(尤其是央视之类的主流媒体)已经成为宣扬政绩、树立威信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至于当了几年官、做了那些事情、在领导眼中印象怎样、在群众心里形象如何这些事情,与其煞费苦心地一一落实,还不如请媒体来大肆宣传报道来得省心实在。媒体是面向大众的,只要媒体说你好,上级总不会反过来认为你不好吧?久而久之,媒体工作者在众多官员心目中就成了自己的吹鼓手兼智囊团了。
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说的话,关键在于什么时候说出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会说话的人,看时机、看场合、看背景、看听众。
事情背后的原因,常常比渲染的原因要重要一百倍。渲染的原因,甚至可能不是原因,只是烟幕。
出版回忆录的自由度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开明度和政治透明度。任何人或者组织、机关,不管级别多高、权力多大,即使认为某人的著作有“错误”,也不能擅自进行审查或者禁止出版发行。
在大陆,按照正常流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传记出版,首先要当地出版行政部门或者主管主办部门审核,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再由新闻出版总署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并经中央批准。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大陆没有关于政治出版物正式的程序化审批制度和出版流程。只有毛泽东的文集和相关传记才需要特别审批。
在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版物的产生过程,一直被视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相关的程序性规定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书籍出版规则。
想让报道失实的新闻单位向被报道单位赔礼道歉是不可能的;最好的道歉方式就是由媒体再做一次正面报道。
在民主法治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同样遵守游戏规则,而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尺度的裁判不是政府,或者是认为有高于人民智能的特定团体,真正的裁判是有完全言论自由,可以表达意见,有充足公开信息作为判断政府或者财团行为标准,有全民共享资源的公共领域观念与智能的所有人民。
转型期的中国,以媒体的报道自由与作家的表达自由为代表的言论自由不仅面临传统体制的压力,而且日益面临以资本为后盾的某些利益集团的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和封杀。一个温和的、自由言说的舆论平台是通往公民社会的唯一道路。
树立先进典型这种事情,官员们都知道其中的政治价值:你树立了一个典型,你自己就是一个准典型;典型得到的是荣誉称号,准典型得到的是政治光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或重大会议的报告,往往吸收著名学者参与决策或起草。因为政府官员拒绝接受采访,因而学者就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据《南方周末》等著名媒体的记者说,在党和国家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前,媒体基本没有途径得到官方的说法,只能找参与决策的学者间接地了解决策过程和目的。目前,媒体从学者那里挖掘的新闻主要是国家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和重大决策的出台经过。
在中国,因为各级政府决策不公开,参与决策的学者往往成为媒体的主要信息来源,又往往不同媒体对同一事情的报道矛盾百出。学者比较大胆的发言与政府有限的信息披露必然产生矛盾。参与政府决策的智囊学者,在应对媒体时越来越尴尬:不透露信息,有悖学者的良知;透露有关信息又会受到政府的指责。而媒体又常常借学者之口善意曲解中央的意图,借以表达自己对政治改革的要求。
媒体找学者了解有关信息,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各级政府缺少与新闻媒体的固定联系渠道,尽管各级政府部门都设立了宣传处或者新闻处,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受权发布本部门的公告和领导讲话,并不负责接待记者,答复媒体的提问。有时,其作用恰恰是阻挡媒的采访。现在不少地方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而有的地方把它当作封锁新闻的手段。不少记者去有关部门联系,往往被告知所有的事情都去找新闻发言人,本部门不接待。
中国媒体更多地找学者透露信息,是因为中国政府没有信息公开制度造成的。中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相关立法,有关政府公开的具体规定都散见于一大批法律、法规之中。在美国,政府公开是民众的一项权利,即民众有权获得政府的信息,政府有义务公开信息。在中国,政府公开往往被视为一种政府的办事制度,办事制度的改革只是政府自己的事情,是政府的一种“社会承诺”,如何公开、怎样公开、公开什么都是政府机关的决定,公众本身并没有任何渠道可以加以改变。
中国的政府公开是办事制度型的公开,美国的政府公开是权利型的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是法制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一个政府机关都应达到的基本目标。而办事制度以外的政府信息对公众公开才真正体现了政府公开的精神,是透明政府的集中表现。
政府部门对于学者参与决策的责任没有搞清楚。有关部门要求学者参与决策过程或者进入政府部门任职,但又不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学者的学术生命在于讨论,不让他发言,学术生命就完结了。政府信息不公开,媒体采访学者,学者自然可以说话,学者不是官员,不受保密法的约束。
对于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政府决策,人们最担心的是学者在参与过程中成为政府和利益集团的依附阶层,不再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承担社会良知。
原贵洲省委书记、大贪官刘方仁在检讨自己犯罪的根源时说:“我以前看报纸,看领导的讲话,只是把它当作官样文章在浏览,完了就完了,不会认真去想,顶多就是将其中的一些话变成自己做报告时的一些套话。”
什么是“官样文章”?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按照《辞海》的解释:“谓象官场例行公事的做法,用以指表面堂皇,内容空虚,不切实际的言论或措施。”
在民众眼里,省委书记已经是很大的官了,然而,省委书记眼里的“领导”应该是什么级别呢?肯定比省委书记要大得多。那么,省委书记看上面“领导”的讲话是“官样文章”,“浏览一下”、“完了就完了”。那么市委书记看省委书记的讲话是不是也当作“官样文章”,“浏览一下”、“完了就完了”呢?那么,再下一级呢?如果每一级看上面的讲话都是“官样文章”,“浏览一下”、“完了就完了”,那么中国的报纸还有谁看呢?
第十章官与女人
10.1官与女人(女人与官)
本来性的问题是人类所有男人和女人所共有的问题,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不存在管不管的问题,但是,看一看贪官们几乎都与性的问题有关,几乎成为一条规律。
在政府正式文件中用到了“过美人关”这种字眼,可见目前“美人关”的确伤了官员们的脑筋。然而这终究只与那些有美人关可过的人有关,平头百姓不必自作多情。
如果男人不好色,上面就不会把过女人关当作重要问题经常在文件和报纸上提出。英雄难过美人关,乃是千古留下的经验之谈。(刘平)
对男人来说,人间的天堂是在圣经的经典里,在女人的胸脯上。美貌比金钱更容易引起男人的盗心。
一个男人,有两样东西一生都放不下:权力和美色。
男人在安稳下来之前尽可以放荡,有若干情人,但是选择妻子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性格甜美的、从无恋爱经历的女人。
女人要入党,先往床上躺;女人要提干,床上多流汗。(性贿赂)
女贪官绯闻事件,有些是真的,如“三湘女巨贪”蒋艳萍;有些绯闻却经不起推敲,如尹冬桂和尚军,然而,不管是真还是假,女贪官总是逃不开绯闻的纠缠。我以为,追究这里面的社会根源,是我们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女贪官总是逃不开绯闻的纠缠首先是男权社会的思维作祟。我们的社会尽管宪法上规定了男女平等,并且几十年来我们也一直努力在推行男女平等,但是,我们仍然是一个男权色彩比较浓厚的国度,男人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女性难得进入权力圈子的机会。
按理说,应当进行公开和透明的选拔,体现民主和公正,才能让男权色彩浓厚的社会中的人们感到信服。不过,与我们的愿望恰恰相反的是,一些地方在选拔女干部时,并没有做到民主与公开。在选拔方式中,以领导意志为主,领导钦定人选,群众往往被排斥在有权决定的范围之外;在选拔过程中,整个形式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人们不知选拔其真正的理由在哪里。而且,有时领导出于各种原因尤其是个人原因选拔女性干部,往往提拔女干部不遵守相关程序,飞速提拔干部,如尚军就是以水上派出所副指导员的身份调入太和县法院任副院长,此后也是两年一个台阶地快速升迁,让人疑窦重重。
女人有美色,男人有权力,权力行使又不民主与透明,贪恋权力的女子必然会通过美色来进入权力的圈子,当其因为腐败而下台时,当然是绯闻满天飞。“三湘女巨贪”蒋艳萍用“性贿赂”得到权力不必再说,原荆门市委书记、湖南省政府秘书长焦俊贤为情妇陈丽,竟然指使有关人员弄虚作假,为陈丽伪造了党员、国家干部身份,并安排担任副局长。这种以美色进入权力圈子的做法也连带拖累了其他女干部,人们自然也怀疑她们也是利用这种渠道上升的,一旦她们因为腐败等问题而下台,社会上关于她们的绯闻便开始满天飞。尚军的所谓绯闻固然是小报给登出来的,但恐怕也不是记者自然编造出来的,想必社会上的流言飞语给了他们“灵感”的素材。
因此,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让领导干部的选拔更加民主和透明起来;其次就是让女性有更多从政的机会,不要再依靠男人的眼色甚至是依靠心怀不轨的男人的眼色行事。
女人跟权力一样,是心理的奖赏。
在无数的感激者中,有人送上一种十分特别的东西,那东西叫“色”,光芒艳丽,温柔迷人,叫人魂不守舍,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叫人挥之不去,却之还来,色成就了好多人的事,也毁坏了好多人的前程。
色这样的东西,一旦进入官场,就需要钱来滋润,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美女相伴,没有钱是不行的。
看一个男人的挡次只需要看他身边的女人就可以了。情人是身份的象征。
男人是来寻找刺激的,女人多半是受过刺激的。
男人在得意和失意的时候都会格外需要女人;前者是为了放纵,后者是为了慰藉,两者都表现出男人自私的一面。
男人有时候比女人需要男人更需要女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应该是源于从生命之初就存在的对母性的依赖。
女人象绳索,入了这个圈套,你休想再挣脱。
权力是块巨大的磁铁,对金钱和美色格外有吸引力,也不知道有多少年轻漂亮的女人投怀送抱。
有的女人,男人很难抗拒;有的男人,女人也很难抗拒。女人的魅力大多数是天生丽质,而男人的魅力却在于内在的气质。
男人与男人因为女人而产生的恨,足以烧掉一切理智,这种恨在历史上产生过无数悲剧,今后仍将继续产生悲剧。
女人有女人对男人特殊的感受;当官的女人对官场上的男人更加敏感。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位默默无闻的女性;每个成功女性的床上都睡过优秀的男人。
一个女人能把自己家庭的历史告诉一个男人,最起码他们已经是朋友,或者说,这个女人想成为这个男人的朋友。萍水相逢的人,没有经过深谈的人,话题不可能深入到自己家庭的历史。
正气和邪气都具有让女性动心的魅力。女人喜欢有特点的男人就象男人喜欢有特点的女人一样。越是充满自信,越是有才能的,越喜欢特别的异性。
社会上那些被大款养起来的漂亮女人,最多不过是关在笼中的金丝雀,虽然有花不完的钱财,当生活单调枯燥,是漂亮女人中的等而下者。真正聪明的女人,依傍的是权势者,这样她们不断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还会拥有超越常人的社会地位,成为呼风唤雨的社会名流。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诱惑:权力、美色、金钱、,对男人都有着很难抗拒的诱惑,每一个诱惑,每一次诱惑,都是一次挑战。
美貌和身体是资本,但轻易付出,成为男人的玩物后,会很快失去价值。
对男人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爱情,也不是金钱,而是权力。当一个男人渴望权力的时候,一切都得让路。
女人是为了男人生存的尤物,当女人想驾驭男人时,女人的味道就荡然无存了。
在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绯闻会轻易把一个人的前途毁掉。把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放在身边,不管你是否有不良动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领导和下属的婚外恋,就象揣急河流旁的危堤,一旦迈出第一步,将会汹涌澎湃,很难做到天衣无缝。
女人的敏感和直觉有时是非常深刻直接的。特别当女人对某个熟悉的男人日复一日地关注分析,得出的结论之准确会让人惊异。
面对女人时的嫉妒心是男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克服的大忌。
情人最大的致命处是一方想完全拥有对方,或者想成为夫妻长期厮守。一旦走到这一步,矛盾就出来了,不但不能长期厮守,还会不欢而散。
对付年近五十的政府官员,美女是最好的试金石。一个好色的男人必定贪财。
漂亮女人只有靠上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她的人生才会出现转机。
现在只有两种东西使女人不在乎男人的年龄和美丑,那就是权力和金钱。
首节 上一节 30/122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金瓶梅传奇

下一篇:水浒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