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千面英雄

千面英雄 第17节

在那里众生听从爱与恨的支配,

无暇弄懂公平:

哦,我的孩子,避免爱与恨。116

如果认识到四大皆空,你们的内心便会充满慈悲;

如果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并无差异,你们便会服务他人;

当你们服务他人时,便会成就公德,便能与我相见;

找到我,你们便能成佛。117

在虚空神圣的光芒中,

不存在事物或概念的阴影,

它遍及所有事物的学问,

向永恒的虚空致以敬意。118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四大皆空”一方面指的是现象世界具有虚幻性,另一方面指的是我们将所领悟到的现象世界的虚幻性不恰当地归因于永恒。

得重生的子宫和母亲,这就是雌雄同体神像的意义

安宁是万物的核心,因为万能的、无比慈悲的观音菩萨包容、关怀并存在于每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中(这毫无例外)。昆虫纤薄的翅膀在时间的流逝中折损了,观音菩萨会关怀它——他本身既是翅膀的完美,也是它们的消解。人类总是深陷痛苦中,他们自我折磨,被欺骗,沮丧失望,在他们自己编织的谵妄之网中挣扎,然而解脱的秘密就在他们内心,一直未被发现,未被利用。观音菩萨关怀这些人类,他就是这些人类。高于人类的安详的天使,低于人类的魔鬼和不幸的死者,都被观音宝手的光芒所吸引。他们就是他,正如他就是他们。受到束缚的意识中心,无穷无尽地处于存在的每一个层级(不仅在当前受限于银河的宇宙中,而且超越银河系,进入太空),星系之外的星系,宇宙之外的宇宙,从永恒的虚空产生,迸发出生命,然后像气泡一样消失,反反复复,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生命。所有人都在受苦,每个人都被局限在自己脆弱而紧密的圈子里——鞭打、杀害、仇恨,渴望胜利后的和平。所有人都是关注众生者的孩子,都是他短暂但无尽的漫长梦境中疯狂的人物。他的本质是虚空:“以怜悯之心向下看的神。”

但是这个名称还意味着:“观照内在之神。”[31]我们都反映了观音菩萨的形象。我们心中的受苦受难者就是观音菩萨。我们与作为保护者的父亲是一体的。这是救赎的洞见。保护性的父亲是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因此我们必须知道,尽管这个愚昧的、有局限的、自我防御、受苦难的身体可能认为自己受到了其他人,即敌人的威胁,但他同样也是神。食人魔撕碎了我们,但英雄,也就是适当的候选者经历了“像男人”一样的启蒙过程,他看到那就是父亲:我们在他体内,他也在我们体内。119保护我们身体的亲爱的母亲不能使我们免受大蛇父亲的伤害,她给予我们凡人的有形身体被交付给拥有可怕力量的大蛇父亲。但是死亡并不是终点。我们获得了新生命,重生和有关存在的新认识(因此我们不仅仅活在这个身体中,还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身体中,就像观音菩萨那样)。父亲本身就是使我们获得重生的子宫和母亲。120

这就是雌雄同体神像的意义。他是神秘的最初开始。我们从母亲身边被带走,被毁灭世界的食人魔嚼成碎片,被摧毁。对食人魔来说,所有珍贵的形式和存在物只不过是盛宴上的菜肴,但是接下来我们会获得奇迹般的重生,我们便不仅仅是我们了。如果上帝是部落、种族、国家或宗派的原型,那么我们便是他达成目标的战士。但是如果他是宇宙本身的神,那么我们便会明白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以上两种情况,都超越了童年期父母的形象和有关“善恶”的观念。所有的神,无论是观音菩萨还是佛陀,都被包含在我们之内,就像包含在手持宇宙之莲的万能的神的光环中。

因此来吧,让我们归向耶和华!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我们;他打伤我们,也必包扎我们。过两天他必使我们苏醒,第三天他必使我们站起来,我们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然后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继续认识耶和华:他的出现确如晨光,他必将像甘霖般降临到我们身上,像滋润大地的春雨。121

这是观音菩萨第一个奇迹的意义:雌雄同体的特征。于是两个明显相反的神话合而为一:与女神相遇以及与天父和解。第一个启蒙让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是“豆子被分开后的两半”(正如《奥义书》所说)122;而在第二个启蒙中,我们发现天父出现在两性分离之前:代词“他”只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而上帝之子的秘密是应该被抹去的引导线索。在两种情况中,英雄自己便是他要找到的那个人。

观音菩萨的神话中,第二个应该被注意到的奇迹在于,生命与生命的解脱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观音菩萨放弃涅槃就象征这个奇迹。简单来说,涅槃意味着“扑灭欲望、敌意和妄想这三重火”。正如读者能够回想起来的,在菩提树下有关诱惑的传说中,未来佛陀的敌手是魔王玛拉,字面意思就是“爱欲—敌意”或“爱与死亡”,妄想的魔术师。他是最终三重火考验的化身,也是宇宙英雄到达涅槃的冒险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的最后阈限的守卫者。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动词涅槃字面上的意思是‘熄灭’,是不及物动词,像火一样停止燃烧……失去了燃料,生命之火便会‘平息下来’,也就是被熄灭。当头脑受到抑制时,人可以实现‘涅槃的安宁’、‘上帝的灭尽’……不再给我们的火焰添加燃料,便得安宁。在另一个传说中,这被称为‘出人意外的安宁’。”123“de-spriation”是根据梵语涅槃创造出来的拉丁词语。“nir”=“外面、向外、在……之外、从……

中迸出、离开、远离”;“vana”=“吹”;“nirvana”=“吹灭、熄灭、扑灭”。

当救世主将内心的三重火减弱到余烬的临界点时(这是正在移动的宇宙力量),他看到了最后投射出来的幻想,就像在围绕着他的镜子中看到了映射,这个幻想是希望像其他人一样生活的原始意愿——根据爱欲和敌意的正常动机来生活,在现象性的原因、结果和手段构成的虚幻中生活。他受到了被忽视的肉体的猛烈攻击。这是决定性的时刻,因为一块留有余烬的煤也能再次熊熊燃烧。

这个著名的传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说明东方与神话、心理学、形而上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的象征很好地解释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互相依赖的教义。毫无疑问,读者会被精神动力学的古代神话教义与现代弗洛伊德学派学说之间的相似性所触动。根据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说,生命欲望(性欲或力比多,相当于佛教的爱神,即“欲望”)和死亡欲望(自我毁灭的本能或破坏欲,相当于佛教的玛拉,即“敌意或死亡”)是两种驱动力,它们不仅从内在驱动个体,而且使他们感到周围世界充满了生气。124此外,在这两个体系中,基于无意识的妄想(由此产生了爱欲和敌意)分别被精神分析(梵语:viveka)和启发(梵语:vidyā)所消除。然而两种教义的目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并不完全相同。

精神分析是治愈个体饱受潜意识欲望和敌意折磨的一种技术。这些潜意识欲望和敌意编织成一张包裹住病人的网,这张网就是不现实的恐惧和模棱两可吸引力。挣脱网的病人发现他们能够比较满意地参与更现实的恐惧、敌意、性爱、宗教活动、商业、战争、娱乐活动和家务。但是对于故意走出村庄,开启困难又危险旅行的人来说,这些事情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因此宗教教义的目的不是治疗个体,让他回归普遍的妄想,而是让他彻底脱离妄想。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不是调整欲望和敌意——因为那只会产生新的妄想,而是根据著名的佛教八正道,从根源上扑灭冲动:

正见,正思维,

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随着最终“消灭妄想、欲望和敌意”,头脑便知道那不是它所想的,于是想法消失了。心灵存在正确的状态中。它会停留在这里,直到身体离开。

如远星,如黑暗,如灯盏,如幽灵,如朝露,如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125

然而观音菩萨没有放弃生活,从关注内部,即超越思想的真理领域(它超越了语言,只能用“空”来描述)转向再次关注现象世界。他在外界看到了他在内心看到的万千生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126在超越先前的自负、自我防御、自我虚妄后,他从外界和内心感知到了相同的安宁。他在外界看到的是超越思想的无边虚空的视觉层面,他对自我、形式、知觉、言语、概念和知识的体验都漂浮在这无边的虚空之上。他对自己吓唬自己、生活在恐怖梦魇中的众生充满慈悲。他回到众生中间,作为一个没有自我的中心与他们在一起,以虚空本身的简单性表明虚空的原则。这就是他伟大的“慈悲行为”,因为通过这种行为,真理会被揭示,那就是,当心中爱欲、敌意和妄想的三重火熄灭时,世界便是涅槃。这样的人会发出“如波浪般的赠礼”,解救我们所有人。“我们在尘世的生活就是涅槃本身,这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差别。”127

图35 菩提达摩(丝绸画,日本,16世纪)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使人回归生活的现代治疗是通过古代的宗教修炼来实现的。唯一区别是,观音菩萨所经历的循环非常大。与世界的分离不是错误,而是踏上高尚之路的第一步,在这条路的最深处,将获得宇宙是至深虚空的觉悟。印度教也熟知这样的理想境界:在生活中获得解脱的人(自在的灵魂),无欲无求,慈悲而明智。“瑜伽修炼让他的心变得专注,以平等之心看待万物,看到他存在于万物中,万物也存在于他之中。无论他以什么方式生活,他都与神同在。”128

伟大的茶道大师关心的是将神圣的奇迹变成可体验的时刻

有一个讲述一位儒生恳求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让他的心灵平静下来”的故事。菩提达摩反驳道:“出示你的灵魂,我将让它平息。”儒生说:“那就是我的问题,我找不到心灵。”菩提达摩说:“我已使你的灵魂平静了。”儒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平静地离开了。129

那些不仅知道自己具有永恒的生命,而且知道他们以及万物都是永恒的人,生活在如意树林中,喝着长生不老的琼浆,听着其他地方听不到的永恒和谐的音乐。这些人都是神仙。中国和日本道教的山水画描绘了这种人间仙境。代表吉祥的四种动物——凤凰、麒麟、龟和龙栖息在柳园、竹林和梅圃之间,与天相接的仙山云雾缭绕。鹤发鸡皮但精神永远年轻的圣人在仙山中或打坐冥想,或骑着具有象征意义的珍禽异兽跨越神仙之河,或在蓝采和的笛声中品茗畅谈。

中国道教仙境的女主人是西王母,也被称为“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她住在昆仑山上的宫殿中,宫殿周围被奇花异草、珠宝雉堞和黄金院墙[32]环绕着。西方之气的精华构成了西王母。在定期举行的“蟠桃宴”上(蟠桃成熟时举行,每六千年举行一次),西王母亲切可爱的女儿们在瑶池边的树荫里、凉亭中款待宾客。喷泉奔涌出壮观的泉水。宾客品尝着凤髓龙肝和其他珍馐。蟠桃和仙酒可以让人长生不老。无形的乐器奏出美妙的音乐。凡人所不能唱出的优美歌曲和仙女的舞蹈展现了时间中永恒的快乐。130

根据道教人间仙境的精神,日本构想出了茶道。被称为“幻想之居”的茶室是短暂时空中的建筑,目的是凝固一瞬间产生的诗意。茶室也被称为“空之居”,其中没有任何装饰。室内会临时挂一幅画或放置一束插花。茶室还被称为“不对称之居”:不对称意味着运动,故意不全部完成,留出空白,观者可以注入他们的想象。

客人通过花园小径来到茶室,必须弯腰穿过低矮的门。他对着那幅画、插花或因为水被烧开而发出响声的茶壶行礼,然后坐在地上自己的位置上。最简单的一些物品构成了茶室刻意的简洁,这些物品体现了神秘的美感,其静默包含着世间万物的秘密。每位客人被允许完成和自己有关的体验。参与茶道的每一位成员陷入沉思,思考微观的宇宙,逐渐感知到他们与神仙之间隐藏的关系。

图36 茶道:空之居(约瑟夫·坎贝尔拍摄,日本,1958年)

伟大的茶道大师关心的是将神圣的奇迹变成可体验的时刻。走出茶室后,这种影响被带入家中,再从家庭渗透到国家。131在长时间和平的德川时代(1603—1868年),在1854年海军准将佩里(Commodore Perry)到来之前,日本人民的生活结构中充满了重要的礼仪,礼仪中最微小的细节都是永恒意识的体现,风景本身便是圣地。与之类似,在整个东方,在整个古代世界,在哥伦布到达之前的美洲,社会与自然向人们展示了那些没有表达能力的事物。“植物、岩石、火、水,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在看着我们并且看到了我们的需求。他们看到有时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一位年老的阿帕切族(Apache)说书人这样说,“正是在那种时候,它们便会现身并对我们说话。”132这就是佛教徒所说的“无情说法”。
首节 上一节 17/65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爆笑风趣解水浒:水浒原来很有趣

下一篇:强人解读西游记:西游记中的为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