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209节

  投影仪幕布被拉下,显示出一个类似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超大建筑物。

  “四万吨级海上移动发射平台,集成火箭燃料加注、吊装整备、临时改造等多种能力,可以由半潜驳船携带移动至平静海域发射,回收时同样利用海上回收平台。

  这样的海上发射平台可以发射我们几乎所有火箭,而且不受天气影响,可以移动到赤道附近的极低纬度。”

  叶长思说完就退到一边,将幕布上的图像和参数空出来展示给众人,所有人都在认真思考。

  这是他和谢廖夫、安德罗夫商议的一个解决方案,耗资差不多五亿元,但是因为工期短,需要投入不少的精力。

  但是这个方案似乎反响并不是太好。

  一直以来存在感比较低的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负责人陈绚首先提出反对意见:

  “太麻烦了,不提建设这种平台所投入的精力,首先这种平台每次只能发射一枚火箭,效率很低,转运火箭也很麻烦,还不如多集结点人集中发射呢。”

  叶长思:“那就建两艘。”

  “两艘也不行,时效,海上运输是没有时效的,我们缺少时间。”

  (本章完)

334.第330章 着陆

  第330章 着陆

  相比于陆地发射场,海上移动发射平台让其他人都感觉有些别扭。

  倒是他们对多建几个海上回收平台没有意见,这个投入不大而且周期比较短。

  其实谢廖夫本身对这个项目也信心不太足,主要是气象部门给航发委提供的1到22号台风实在让人捉急,不得已提出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当初借用木卡拉发射场的想法实际上不太成熟,虽然确实可行,但也只有一个发射工位,条件实在有限,意义不大。

  但是影响发射的问题也不能不面对,七八个人讨论来讨论去,终于柯云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今年我们主要发射的是三号火箭和二号甲型CBC火箭,问题是只能用琼州的大型发射场才能发射对不对?”

  其余人下意识地点头。

  “可是各位,我们为什么要在低维度场发射?”

  “当然是为了提高火箭的运力。”

  柯云:“可是,H2M和H2最大起飞重量135吨,新远二号甲最大运载能力也是135吨,但我们今年的主力发射任务他们的发射重量是多少?”

  谢廖夫愣了一下,反应了过来。

  “100吨,最多不超过110吨。”

  柯云点点头:“那么三号火箭呢,它的近地轨道运力是270吨,发射三个辐条舱加上支架也才100吨出头,我记得我们上一次发射还是减少了燃料加注发射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拓宽一下内陆发射场,这至少比起海上和海外发射场省钱的多。”

  叶长思:“内陆发射场……硒昌,不,九泉,那里很宽阔,运力损失3%到5%左右,我们可以接受,而且那里有机场,我当年……肯定能起降安1250。

  嗯,让我去考察吧,看看现在发展成什么样子了,我对那里还算熟悉。”

  谢廖夫也不得不点头,他的思维惯性以及联盟与生俱来对低纬度的渴望让他犯了经验错误,毕竟拜科努尔那46度的“低纬”实在给联盟航天留下了深刻阴影。

  林炬以旁观的角度参与了全过程,最后才问道:

  “那我们就以要资金为主,技术授权对我们没用,要多少钱合适?”

  郭申想了想,给出一个数字:“这么重要的技术价值不可估量,给国家带来的是议价权和孤立的底气,我觉得至少要给我们一百亿元的补偿。”

  叶长思:“一百亿?!”

  郭申:“给我们的是人民币,随时都可以印,这只是现金流,我认为我们还需要一笔附近基建用的资金,加在一起两百亿都可以。”

  已经见过大世面和高层谈天论地的林炬此时竟然也对这个数字没表示太惊讶,随意地点点头:

  “这些钱交给我们发展了航天技术,直接就能给十个高技术企业提供订单,而且也不用一次给清,分几年以政策扶持的方式给就好了。”

  叶长思:……

  他可是知道新远虽然作为全国都靠前的超级企业,但每年依然享受着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

  林炬:“还有一件事,各位,如果我们资金充裕些是不是可以尝试开发一下超音速公务机?老是用军用航线飞教练机影响不太好。”

  谢廖夫:“这件事恐怕安德罗夫更有发言权。”

  安德罗夫:“几倍音速?十倍吗?要不要我们直接用雪鹄的机体改造?从这里飞京城15分钟就能到。”

  “……”

  谢廖夫:“如果你能说服民航总局办下适航证,那么我觉得我们应该没意见,另外比起这个我宁愿坐火箭。”

  ……

  “伊西斯一号是NACA首个着陆月球的核动力月球车,也是月球上单个最大最重、探测能力最强的月球车,它将为人类对月球的资源探测提供更多视野。

  伊西斯计划负责人吉姆·弗里表示:这是我们所建造过最强大的巡视器,同时也是凝聚希望的月球车,它携带了3克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壤,现在我们将把它们送回月球。”

  伊西斯一号行动匆忙,没有时间从全世界收集十万个名字带上去,而是从登月博物馆里抠出了三克月壤,寓意重返月球。

  3月5日的时候,伊西斯一号成为了四个月后阿美第二个抵达月轨的航天器。

  此时它正在逐步降低轨道,准备降落在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以及库姆撞击坑周围。

  本次着陆过程依然进行全球直播,不过人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昂。

  现在,看向月球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曙光二号上。

  从2月14日进入月球轨道开始,全世界就在等待“满月”执行无人登陆任务,不过曙光二号似乎并不急着登陆,一直在绕着月轨转圈圈。

  曙光二号原计划是在2月20日进行无人登陆任务,然后2月24日装上月壤上升对接飞船,将样本转移后飞回地球。

  但是在准备登陆的前一天出现了一点意外,玉兔三号在内的8台探索者II机器人对预计着陆点进行了提前检查,最后发现有点问题。

  库姆撞击坑地下很浅的地方就是冰层,这就导致覆盖在它们表面的月壤虽然也不少但是很松散,“满月”8吨推力的反推发动机只要多停留0.5秒就会吹出一个大坑,极有可能导致着陆腿支撑失衡歪斜。

  之前玉兔三号的着陆器就吃过类似的亏,但是它的发动机推力很小质量也轻,“满月”可是个大家伙。

  航发委花了半个月时间继续找合适的登陆地点,最终定在撞击坑边缘外的一块空地,内外落差不大而且月壤很扎实,着陆腿会陷进去5到10cm左右卡的很稳。

  还好是提前做了无人登陆测试,否则正式登月时遇到这个麻烦才是真的棘手。

  登陆的时间选的也很碰巧,和伊西斯一号只差了10个小时……

  1吨重的月球车和23吨重的着陆器哪个更有看头自然不用多说,所以NACA被狠狠地抢了一波流量。

  尤其是两个着陆器都准备落在库姆撞击坑附近,要不是时间错开,怕不是还有空中撞车的风险?

  京城时间3月7日晚上18点,在库姆撞击坑1号着陆点附近,两只玉兔三号以及带着它们着陆的着陆器共同发出无线电信号为“满月”提供精确定位导航服务,“满月”和曙光二号飞船指令舱断开连接,开始缓缓下降高度。

  偷袭

  (本章完)

335.第331章 的卢

  第331章 的卢

  作为目前全世界唯一的整体式飞船登月计划,曙光飞船的构型与半个世纪前的阿波罗飞船基本保持一致。

  “满月”登陆器处在曙光飞船指令舱的前方,用底部的固定端口连接到指令舱的对接口上。

  也就是说与阿波罗飞船一样,宇航员登月的时候需要登陆器先分离,然后掉头180度再次对接指令舱,宇航员才能爬进登陆器。

  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如果在地面发射时就让登陆器的上升器对接指令舱,其对接口承载能力和整体结构强度是无法达到安全标准的,必须底部固定用爆炸螺栓,到了月球轨道再度分离。

  半个世纪在月球完成这一操作还算有挑战性,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风险挑战了。

  曙光飞船的登陆器唯一不同的是使用了单台发动机作为着陆的反冲动力,而不是阿波罗飞船那样用多台小发动机,所以固定结构要长一些。

  此时在全球直播的画面中,指令舱/返回舱的摄像头对准前方的登陆器,随着分离指令的下达,约3秒钟后画面出现了轻微抖动,那是爆炸螺栓带来的振动。

  “满月”的四台RCS小心地将登陆器推离了指令舱,停在了大约10米远的地方。

  然后它在喷出气体的调节下慢慢调转方向,将上升器的对接口对准指令舱,准备进行对接。

  虽然是一次无人任务,但它还是会像载人一样再次对接、分离、自动打开对接口舱门,模拟宇航员进入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用了差不多30分钟,一切都由曙光飞船的星载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地面不干预、也来不及干预。

  当“满月”再次分离后,三颗“月桂”资源勘探卫星以及地面上的一堆探测器都为它提供位置引导服务,这是阿波罗时代不可想象的。

  月表的探索者系列探测器都拥有强大的功率,是黑暗中最亮眼的信标,“满月”几乎不可能找错位置。

  登陆开始第三个小时,航天控制中心发送登陆指令。

  “满月”先开始按照预定路线减速降轨,为了节省燃料多次点火,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时间。

  克莱尔·博登看了看直播左上角显示的倒计时,暂时切回自家的伊西斯一号着陆直播。

  在他切过来的同时,伊西斯号的在线观看人数也在暴涨。

  所以……大家都是曙光二号等待空隙跑过来的?

  不过此时伊西斯一号已经着陆两个小时了,正在趁着太阳照射角度变换之间往库姆撞击坑赶呢!

  事实证明NACA还是有技术的,虽然已经多年未执行月表探测任务,但伊西斯一号原本设计给火星用的天空起重机还是完美工作,轻轻地把月球车放下后就飞到一边成为一团垃圾了。

  伊西斯一号着陆地点距离库姆撞击坑只有17公里,按照它的速度每天赶路10小时也不过半个月,实际上一个月时间过去比较合理。

首节 上一节 209/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哥布林领主:开局准备拿下圣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