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166节

  而现在国际上对钠冷快中子反应堆发起冲锋的各大研究机构,也不过才设想750到950度的堆芯工作温度,1700度已经是后期成熟后的展望了。

  NAPE的反应堆热量也不会像地面发电一样散去,而是引导至发动机部分加热工质使其电离,将散热系统的压力降低到最小。

  正是这套电离环节才使得NAPE的效率直线提升,并且大幅度缩减体积和重量,让3.6吨的系统包含了三种工作方式,还有一个百万千瓦级SFR反应堆。

  毫不客气的说,六台NAPE同时输出的功率已经能抵得上大型核电站,这也是少数知道NAPE项目的官方人员不看好的原因:太特么恐怖了!

  当然,NEPE计算的是总功率不是发电功率,涵盖了发动机整体各个环节,也不能做到完全发电,但依然是跨时代的存在。

  王禄自然也知道NAPE项目,自己也做过计算,但他觉得如果是自己带人搞NAPE,重量至少在10吨以上,这还是忽略了很多问题得到的。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程南开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打上了天才科学家的标签,此时他的心情更倾向于一种解脱。

  在青山基地彻底投入使用之前,他做的最多的就是理论工作,然而理论设计已经有系统巨细无比的设计,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钻研修改的。

  NAPE本身就是那个世界线在SSTO动力上的极致成就,原始设计已经到了任何修改都多余的地步,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制造就好了。

  至于其他的探测器核电池,航天器核反应堆都是些小东西,过去的几个月一直处于赋闲状态。

  “王老,194所除了船舶核动力,有研究过空间核推进技术吗?”

  王禄摇摇头:

  “在以往我们的概念中,核热发动机的设计与原理比较简单,与主要发电用的反应堆区别很大,而且空间核热推进的效费比不算高,所以……至少194所没有。

  但是NAPE很先进,液态金属反应堆在船舶上应用也是前沿技术,就是安全性方面不如传统压水堆,不过确实很省空间。

  小程,你没有早到国内工作,是我们的巨大损失。”

  程南开:“……”

  他默默移开视线看向远处和一群领导站在一起的林炬,心想自己要是早早归国那水平也就在大学教书,还是系统厉害啊!

  ……

  “ES-6:电离-气尖联合推进试验,第十一次试车!”

  在B级基地的发动机试车台上,一台扁平喷口的发动机通电,从喷口看进去能看到内部因为超高压产生的幽莹蓝光。

  储存液态甲烷的贮罐阀门打开,液态的甲烷先是进入高温高压环境,然后才导入发动机,在那里被高温电离。

  之后成团带电的甲烷分子因为热能极度暴躁,再被电场加速到400个微型喷管之一高速喷出,沿着扁平喷口内部的楔形表面汇集在一起,成为深蓝色的尾焰高速向后喷出。

  数百个喷管中喷涌而出的带电粒子团以极高速度碰撞在一起,尖锐的轰鸣声隔着厚重的防护玻璃都能听见。

  在旁边的控制室里,郭申和谢廖夫看着因ES-6试验机不断增大功率而飙升的电流,心中默默计数。

  约7、8秒后,当输出推力达到5.5吨的时候,引擎的尖叫声骤然减弱,迷人的蓝色尾焰也渐渐平息下来。

  控制台中,供能系统不断提示着电流过载、功率不足。

  郭申掐表,一看刚好74秒,比上一次多了三秒钟。

  ES-6电离塞式喷管发动机,是作为NAPE推进部分验证机所制造的试验机,重量超过5吨,最大推力只有6吨左右。

  由于缺失了反应堆部分,原本由其负责的核热与高温电离部分只能通过传统方式解决,导致ES-6的耗能巨高,而且性能也远不能与NAPE相比。

  试车台的电力系统没有经过专门改造,撑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过热断电,十一次试车最长时间都没超过90秒,但好在数据收集的差不多,证明路是对的。

  ES-6的使命已经完成,青山基地已经建设完毕,接下来NAPE的全部研发工作都会转移过去再也不用为电能担忧,而且下一个试制的就直接是NAPE样机了。

  谢廖夫:“好了,现在终于可以把试车台空出来了,气尖小组先留下,抽点时间把TP-25‘庐山’发动机的后半部分搞定,就一个月,应该不影响NAPE。”

  郭申连忙答道:“您放心,TP-25不算很难,制造很快的。”

  TP-25,“庐山”发动机,就是为已经确定下来的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空天飞机准备的动力系统,集成冲压、涡扇、气尖三种发动机,极致减重输出25吨推力。

  10台TP-25在腾云工程上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部分管路互相连通以提高性能降低重量,总重不能超过15吨。

  气尖工作状态下250吨总推力,足以将腾云送入近地轨道。

  因为有NAPE的前置资料,TP-25的研制过程比较轻松,原始设计已经搞定,1月之前就能搞定量产版本样机。

  比较麻烦的反而是机体设计,入轨的死重包括发动机的15吨,机体的空重35吨,10吨燃料,给人员和货物的总载荷质量不能超过5吨,20名乘客的设计已经是安全冗余限度下的最大妥协。

  起飞质量200吨,而机体重量不能超过35吨,这个数字非常极限,对于设计和材料的要求前所未有,需要革命性的创新才行。

  单纯大气层内飞行达到这个要求并不算困难,但要是加上穿越大气层,恐怕H2的新一代隔热瓦技术都不够,还要更轻、更简单、更便宜。

  谢廖夫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感觉又有回到上一世英年早秃的迹象。

  明天H2的常规版H2M航天飞机就要出厂了,然后H1W“螺旋”计划也即将进入首飞,如此之高的效率让谢廖夫除了兴奋意外还带来了更加繁忙的工作安排。

  在他的计划下B级基地又扩充了四百多人,被各个项目组一瓜分几乎没有泛起一丝波澜。

  这当然不是基地人员冗余太高,而是需要用人的地方太多,青山基地也预计要1000人才达到初步完全运转的目标呢。

  掌握着新远这驾超级马车,感觉比在联盟时期还要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至于真正的老板林炬呢?在京城的时间恐怕比在自家基地还要多得多。

  不过现在老板倒是难得在基地,而且还是和航天局的几位一起。

  ……

  11月8日,上午11点,距离阿美大选战出结果还有十多个小时,差不多京城时间凌晨会统计完毕出结果。

  C级基地,依照谢廖夫的“螺旋”计划,由新远在H1上复活的H1W无人航天飞机正式出厂。

  H1W与前联盟的MAKS计划一样,为了配合那个梭形的燃料罐机鼻高高向上翘起,前端收窄,加上起飞质量差不多,几乎就是完美复刻了当年的MAKS。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MAKS使用了两台发动机,而H1W只使用了一台超大推力的H240升级版发动机:H300。

  H300的钟形喷管进行了优化处理,能在从一万多米高空启动时直到飞行器入轨,都保持着不低的效率。

  燃料罐与H1W的组合体重量最大也不过322吨,而H300在启动时能以最大112%推力输出,并且还可以大范围调节推力,始终保持推重比在较低的水平以降低过载和震动,对运输的卫星敏感零件非常宽容。

  由于H1W是无人设计只为了载荷而生,所以测试过程也比较简陋,除了计算机模拟以外并没真机的多次气动测试,这和已经在大草原上放飞了几个月的H2气动验证样机完全不同。

  现在装车出厂的这架H1W采用了二代隔热层技术,整体看起来灰蒙蒙的,因为将温度要求大范围放宽降低了不少质量。

  但在它的尾翼上,一个明亮的紫色闪电标志异常显眼。

  “闪电”,这是谢廖夫给它取的名字,同样是纪念“闪电”设计局,不管怎么说H1W都确实是在走MAKS的路,即使后者没有成功。

  闪电号将被直接运往新远机场,由那里的伊尔76运往琼州,并在那里将闪电号、燃料罐与安1250组合在一起,飞到公海上发射。

  这也是一个空中机动发射的优点,可以自由选择落区和尽可能降低纬度,节省最多5%的燃料,转移到载荷质量上可能有一百多公斤,已经很不错了。

  “螺旋”计划比较保密,因为这在现在的新远并不算大项目,而且也是谢廖夫临时为深空探测器准备的特殊发射方案,在没有刻意宣传的情况下没人知道具体内容。

  直到长相怪异的闪电号装上飞机,人们才会直到新远又开展了一项新研究。

  而与此同时,B级基地却热闹非凡。

  H1M第一批三架中的两架提前完成了最后的设备安装,正式拖出厂房。

  因为河蟹神兽,所以现在是约翰乔治,切勿代号入座

  (本章完)

263.第260章 熹宗

  第260章 熹宗

  H2M,或者说整个H2家族系列都是走的苏式路线,不同于美式航天飞机与火箭助推器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参与入轨,H2系列是完全作为载荷被打上去。

  甲烷常规版将三台A100核动力发动机改成了三台5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喷管都是为真空特别优化所以非常巨大。

  整机空重78吨,比核动力版轻一些,装载氧化剂和燃料共14吨,整备发射质量95吨左右,最大起飞重量132吨,货舱可以容纳最大37吨货物。

  这是什么概念?C919的空机重量42吨,最大起飞重量也不过70多吨。

  当航天局来基地的领导和林炬一起在厂房进行下线仪式时,无人不被这庞然巨物所震撼。

  和过往的所有航天飞机都不一样,H2M为了做到100次全寿命不换隔热瓦,并不像阿美和联盟一样使用一块块的隔热瓦拼接,从内部就是一个整体,外面除了留给设备检修和舱门的缝隙处理,几乎就是完美的光滑过度,和客机一样。

  除了要承受几乎机身两倍高温的机鼻使用了部分黑色加强隔热瓦,其余均是暗灰色,在明亮的厂房里显得非常干净。

  翼展38米,差不多是H1宽度的7倍,视觉冲击力极强。

  晚一天赶来的佘院士看着H2M光是机身就近10米的宽高,几乎有些晕眩。

  “这……我们造了这么大的航天飞机?虽然早就看过你们的计划,但这还是太大了,太吓人了。”

  他的旁边,是已经即将退休的老航天人纪秀华,它就在前年半退休的时候才参加过节目,讲述80年代航天局之所以不跟随潮流发展航天飞机不是技术因素,而是航天飞机落后。

  等H1打破这个印象后他又认为航天飞机失败的原因是太大,不安全,小一些就要靠谱一点。

  但当实地看到有史以来最大的航天飞机H2M时,纪秀华一下就成为了坚定的航天飞机派。

  纪秀华:“这么大的航天飞机,那天宫空间站的上限就不是280吨,是500吨以上了。”

  其余人微微一愣,然后明白了过来。

  今年的天宫二期计划已经完成,主体的两个实验舱已经成功发射并运行,明年的三期工程也很快就要结束。

  暂时在航天局的规划中,天宫空间站就只有这三期,一方面是够用了,另一方面则是天宫空间站的结构承受不住更多的质量。

  现在的天宫空间站是三代技术,强度全靠各舱段的对接口保持,平时还好,但如果需要变轨,比如防止碎片撞击,那么如果整体质量过大,对接口就可能会无法承受强度损坏。

  现在的天宫空间站主要依靠以XS-62为基础的几个大型舱段作为“代替桁架”,它们的对接口尺寸大可承受的力也更大,但三期工程完毕后280多吨的质量也就是安全范围内的极限了。

  天宫空间站虽然对于国内已经是完全够用十年,但考虑到还有对外合作,就必须再考虑拓展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66/4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哥布林领主:开局准备拿下圣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