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101节

朱由校的目光在舆图上逡巡,思绪却已飞向来年。新政推行在即,他深知其中必是暗流汹涌,阻力重重。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需要更多洞察秋毫的眼睛和手腕强硬的执行者。念及于此,他的意念再次沉入系统之中:

【叮!】

【训练:锦衣卫都司× 1】

【人数:5600人】

【资金扣除:13万5千两白银】

如此一来,再配合上大明各地驻守的锦衣卫,基本能够保证大明境内重点区域,特别是南直隶等地,具备足够强的检察力量,以防那些江南士绅狗急跳墙!

还有王毅大同那边,开春之际,草原解冻,正是游牧部落蠢蠢欲动之时。察哈尔林丹汗经此一冬,难保不会借机生事,报复大明对多罗土蛮部的雷霆打击。

为保北疆无虞,他也需加强王毅麾下的机动力量:

【叮!】

【训练:蒙古精骑× 5600】

【资金扣除:20万两白银】

如此以来,有新增的五千蒙古铁骑加入,将如同给王毅这把塞外尖刀再开一刃,足以震慑林丹汗,甚至反攻震慑蒙古诸部落。

资金如流水般划出,总计473.5万两白银,朱由校看了一眼系统显示的剩余3600多万两白银,停止了继续挥霍。剩下的银子至关重要,要作为铸币厂的储备,支撑未来的金融布局。

他负手立于窗前,望向北方苍茫的草原与东方浩瀚的海洋,胸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豪情与笃定。三个月后,当海陆雄师尽握于手,这天下棋局,便该由他朱由校来执子落定了。

“刘大伴。”他并未回头,声音平静地唤道。

一直侍立在阴影中、如同影子般安静的司礼府掌印太监刘若愚,立刻趋步上前,躬身应道:“奴婢在。”

“快过年了,”朱由校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难得的温和,“宫里的用度可还充足?这半年来,你们随朕日夜操劳,都辛苦了。

传朕口谕:宫中的所有宫人、内侍,每人赏赐岁末恩俸一月;你与几位秉笔太监,每人再去领一千两银元,让大家过个好年。”

刘若愚闻言,心头一暖,脸上露出感激之色,深深一躬:“奴婢代阖宫上下,叩谢皇爷天恩!皇爷体恤内臣,奴婢等感激涕零,定当更加尽心竭力,侍奉皇爷!”

他顿了顿,似乎想起一事,小心翼翼地禀报道:“皇爷,方才慈庆宫遣人来传话,说是……刘太妃娘娘请您得空时,过去用顿家宴。”

“哦?太妃相召?”朱由校眉梢微挑。这位刘太妃,乃是万历皇帝的昭妃,虽非其生母,但因性情端淑、处事公允,在神宗晚年颇受敬重。

光宗即位后尊为太妃,地位尊崇。她素来深居简出,极少过问外事,对朱由校这位少年天子也多是慈爱关怀,很少干涉朝政。

此刻相召,想必是年关将至,长辈想与晚辈聚聚,享享天伦。也罢,自己自从穿越登基以来,他因身份之故,总下意识地疏离后宫之人,刻意减少不必要的往来,生怕言行举止间露出破绽,引来猜疑。

更深层的原因,是那份难以言喻的隔阂——他终究不是原来的“朱由校”,灵魂深处与这个世界,与这大明宫廷、朱明血脉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

纵使高居九五,手握生杀大权,内心深处那份属于异世灵魂的孤寂感,却始终如影随形。

在这偌大的紫禁城中,他忙于政事,励精图治,却更像是一个孤独的掌舵者,与周遭的一切都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

然而,如今朝局渐稳,系统秘书团高效运转,新政推行初见成效,他对于朝堂和后宫的掌控力已今非昔比。这份掌控带来的安全感,让他紧绷的心弦得以稍稍放松。

更重要的是,太妃那纯粹的、不涉朝局的、如同寻常祖母般的关怀,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悄然融化着他心头的坚冰。

此次前去,既是为了稍慰太妃之心,尽一份晚辈之责,也是他尝试主动打破那层无形的隔阂,放下那份根植于异世灵魂的戒备,真正去感受、去融入这个世界的一次尝试。

或许……在这烛火融融的家宴氛围中,他也能稍慰自己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孤寂。

“太妃有心了。”朱由校点点头,“朕这就过去。”

pS:周六,今天放假了,加更一章,感谢大家的支持!!!

昨天书测了一下,番茄大大对我不错,我们的书又新增加了很多新朋友,欢迎大家,因为最近上班了,所以只能是白天上班,晚上码字,很多时候只能上班摸鱼刷刷评论,有时候没有办法及时的做出反馈,希望大家见谅!

但是我刚开始就说过“一本优秀的作品背后,肯定是一批优秀的读者!”这个成功属于大家,也谢谢大家支持理解!!!

第168章 为陛下选秀

慈庆宫内,暖意融融,陈设雅致而不失庄重。

刘太妃身着常服,坐在软榻上,见朱由校进来,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皇帝来了,快坐。外面天寒,喝碗热汤暖暖身子。”

朱由校依言坐下,接过宫女奉上的热汤,恭敬道:“谢太妃关怀。太妃近日身体可安?”

“哀家一切都好,就是惦记着你。”刘太妃细细打量着朱由校,眼中带着长辈特有的关切,

“皇帝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哀家都看在眼里。这半年来,你推行新政,整饬边备,桩桩件件都是大事,也……都带着雷霆手段。”她的话语温和,却意有所指。

朱由校神色不变,平静道:“国事艰难,积弊深重,非雷霆手段不足以破旧立新。让太妃忧心了。”

“哀家知道你是为了江山社稷。”刘太妃轻轻叹了口气,

“只是,皇帝啊,你毕竟才十五岁,正是少年心性。哀家看你行事,有时……太过刚烈,锋芒毕露。朝堂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刚极易折啊。”

她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说:“哀家想着,你身边……也该有个知冷知热、能说说话的人了。

寻常百姓家,十五六岁也该议亲了。何况你是一国之君,后宫空悬,于国本也不利。”

朱由校心中了然,太妃这是要提选秀的事情了,他不动声色地听着。

“哀家的意思,”刘太妃看着他的眼睛,缓缓道,“开春之后,是不是该下旨,举行大选,为你挑选一位贤良淑德、能母仪天下的皇后?再选几位品貌端庄的妃嫔,充实后宫?”

她见朱由校沉默,便接着劝道:“有了皇后,后宫有了主心骨,也能替你分忧。

更重要的是,枕边人若能时常规劝,以柔克刚,或许能让你行事多几分圆融,少几分……冲动。这于国于家,都是好事。皇帝,你觉得呢?”

朱由校放下汤碗,目光沉静如水。他明白太妃的良苦用心,是出于长辈的关怀,也是出于对朝局稳定的担忧。

选秀立后,确为“国本”大事,能安朝臣之心,也能为皇室开枝散叶。

然而,在他心中,此刻却有更重的考量:新政初行,北疆未靖,海陆雄师正在训练成型,正是帝国转型的关键时刻,他需要全神贯注于朝堂与边疆。

而皇后与后妃,背后往往牵连着复杂的朝堂势力。他需要绝对掌控权,不愿后宫成为掣肘。

但就在他准备婉拒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张嫣!

他依稀记得,历史上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其皇后张嫣,以倾国倾城之貌和贤良淑德闻名后世!

史书赞其“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更有“五代以来第一美人”之称!

更重要的是,她性情刚烈,曾多次劝谏天启帝远离魏忠贤、客氏,堪称贤后典范。

“若真是她……”朱由校心中竟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涟漪。穿越以来,他心系天下,殚精竭虑,几乎忘却了自己也是个少年郎。

若能得此等才貌双全、品行高洁的女子为后,既能安后宫、慰太妃之心,或许……也能在繁重的国事之余,得一红颜知己,共话桑麻?

这份隐秘的期待,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让他原本坚定的拒绝念头产生了动摇。况且,太妃所言有理,后宫空悬确实于礼不合,也易生流言,他朱由校绝不是贪图人家的美色。

若能借此机会,亲自把关,选一位如张嫣般贤德貌美的皇后,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至于朝堂势力?哼,以他如今的手段和即将掌握的力量,还怕掌控不了一个后宫?

心思辗转间,朱由校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对着刘太妃恭敬一礼:

“太妃关怀备至,句句金玉良言,朕感念于心。立后选妃,关乎国本,朕亦深知其重。太妃提议,甚合朕意。”

刘太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皇帝答应了?”

“然也。”朱由校点头,语气沉稳,“只是,如今国事维艰,新政初启,北虏未靖,海疆待兴。选秀之事,不宜操之过急,以免耗费过甚,徒增纷扰。”

他略作沉吟,道:“这样吧,待来年三月,朕的新军初成,新政根基稍稳之时,再行下旨,昭告天下,举行大选。

届时,还需太妃为朕掌眼,务必挑选出德才兼备、能母仪天下的淑女为后。至于妃嫔人选,亦需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好!好!好!”刘太妃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笑开了花,

“皇帝能如此想,哀家就放心了!三月之后,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也合该是皇帝大喜之时!

哀家定当尽心尽力,为皇帝挑选一位最合适的皇后!”

她看着朱由校,眼中满是欣慰:“有了皇后在侧,哀家也就放心多了。皇帝再忙,也要记得多保重龙体,莫要太过操劳。”

“太妃教诲,朕谨记于心。”朱由校再次躬身,“天色已晚,太妃早些安歇。朕改日再来给太妃请安。”

离开慈庆宫,朱由校走在回乾清宫的路上。寒风拂面,他心中的思绪却更加清晰。

选秀?立后?这原本不在他急迫的计划之中,但太妃的关怀与那个关于“张嫣”的隐秘期待,让他改变了主意。

三月之后,海陆雄师在手,新政初显成效,正是帝国气象更新之时。届时,迎娶一位贤后,既安后宫,慰长辈,或许也能为这铁血征程增添一抹柔情。

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若真能得此佳人,倒也不负他穿越一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那位未来的皇后,必须如他所愿,是真正的贤德之人,而非任何势力的棋子。

要知道,大明虽然针对汉唐以来外戚干政的历史顽疾,明确规定,选秀主要从民间清白之家(如中小地主、低级官僚或儒士家庭)及非顶级勋贵家族中选取,严禁勋臣、外戚、权臣之女垄断后妃位置。

这使得后妃家族缺乏足够的政治根基,难以形成与皇权抗衡的外戚势力。所以终明一代,虽有宦官专权,但几乎未出现汉唐级别的外戚专权事件。

但是在大明紫禁城的深宫之中,女人的作用,一点儿都不小,甚至能左右国运!

明朝的第一次废后,明宣宗的孙皇后斗倒了贤德的胡皇后,自己上位,结果培养出个“叫门天子”朱祁镇,差点葬送大明江山。

而被后世吹捧的“好男人”:明·哄堂大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是他奶奶——那位护犊子护得厉害的周太后亲自教导出来的。

结果呢?弘治一系就活下来正德朱厚照这一个儿子,还无嗣!最终导致弘治一脉绝嗣,皇位旁落兴藩(嘉靖),闹出“大礼议”那么大的风波!

其实在封建王朝,皇帝最大的责任,真不是治理国家,而是生儿子!生儿子这事儿,就和抽卡一样,抽得多了,总能抽到‘金色传说’。

汉高祖刘邦抽到了文帝、景帝、武帝三代‘金色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抽到了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前期)。

太祖朱元璋抽到了朱棣这张。再看看弘治,抽卡抽得太少,结果绝嗣,闹出多大的篓子!

还有隆庆朝的李太后罢免高拱,任用张居正,却又在万历清算张居正时默不作声;万历朝的国本之争(王皇后与郑贵妃)、原本发生的移宫案,哪一件不是后宫风波搅动朝堂,耗尽了帝国元气?

更别提他这具身体的原主——天启皇帝朱由校,死时年仅23岁,其死状凄惨,落水受惊,病情反复,最终浑身浮肿、尿血而亡。

若记录属实,从后世医学角度看,这怎么看都像是肾衰竭!导致肾衰竭的常见原因?纵欲过度?还是……重金属中毒?这其中的蹊跷,细思极恐!

首节 上一节 101/1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